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校园贷的消费心理,校园贷属于消费信贷吗

校园贷的消费心理,校园贷属于消费信贷吗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校园消费贷款泛滥很快将成为历史。

3月17日,银监会官网发布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同时,组织各地部署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检查、排查整治工作。

该通知近日由中国银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处、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发布。

之所以引来多部门的沉重打击,是因为近年来,一些“黑心”贷款公司针对大学生,通过各种诱导营销,引诱他们提前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的陷阱,甚至最终家破人亡,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让我们看几个案例:

山东某高校学生小李(化名)意外摔坏了室友的手机,担心父母怪罪,决定自己处理。通过移动广告,小李找到一家网贷平台,申请了3000元贷款。噩梦从这里开始。2017年3月到2018年6月,15个月增长到69万元。直到家人朋友的手机上出现了恐吓信息。听到这个,我在甘肃的家人犹如晴天霹雳。一辈子老实巴交的父亲,把房子抵押了,找亲戚朋友借了,帮女儿还了58万的贷款,剩下的11万实在无力偿还,报警了。

合肥某职校大二女生小静(化名)通过“裸贷”借钱和男友一起花钱,最终陷入泥潭。其借款本金不足5万元,不满一年,所欠贷款本息50多万元。他还不起钱后,他的裸身份证照片被曝光在网上,家人的电话也被催债电话打爆。不得已,家里卖掉了唯一的房子来偿还。

2016年3月,大学生郑潇(化名)给父母发了最后一条短信,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沉迷于网络赌博,郑潇于2015年9月和10月通过借贷平台共借款6万元。借贷平台标榜贷款“免息”,却以各种借口将利息变成手续费、违约金、延期履约金、保证金。绝望之下,郑潇偷偷用他同学的身份信息借钱还债。他用28个同学的身份证借钱还款,欠款滚雪球,最终变成60多万元。重压之下,他选择了自杀。

网贷公司用视觉冲击和吸引人的宣传诱导大学生。“梦想启航,生活在约翰·杨”的口号很诱人,却以“自由”的名义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各种套路贷继续以网状结构蔓延。有平台低息打广告,收集信息,倒卖信息,也有业务员蜂拥而入。甚至在借款人无法还款的情况下,用推荐同学贷款的业绩来抵消自己欠下的贷款,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为了避免“高利贷”的嫌疑,“套路贷”在合同订立上会“煞费苦心”。通过阴阳合同、虚增债务、跑路制造资金、单户转平户、租赁合同、各种附加费用等手段伪装。

这些网贷平台为了进行催款,会频繁地通过电话、短信骚扰贷款学生,并向其父母、朋友发送催款信息。

大学生“校园贷”为何愈演愈烈?

首先是学生自身经济能力和消费观念的错步。各种电子产品和高档消费品更新换代很快,给大学生消费购物带来很大方便。拥有一部手机的大学生,随时接收各种消费信息,一些经济能力较差,一心追求奢华生活的学生,很容易陷入校园贷陷阱。

二是学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知识。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面对各种“校园贷”平台和“低门槛、低利息、无抵押”的宣传,无法有效识别虚假。

第三,网贷公司知道学生的还款能力,知道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选择还款的心理。

对于部分困难学生,国家有完善的资助体系,可以保证每个学生不会因为贫困而辍学。

校园贷以其申请方便、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特点,给大学生带来了短期的便利,却让他们陷入了泥潭。

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部分精神缺钙的大学生陷入连环贷款的困境。

校园贷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尤其是背负民族复兴重担的学生,绝不能任其发展。

是时候切断和校园的联系了。

我是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新人,很想和你做朋友。期待您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二恒,谢谢!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校园贷的消费心理,校园贷属于消费信贷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4705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