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5月28日电(记者杜康、杨友宗)贷款功能开通即送VIP会员;点击优惠券,你会跳转到信用贷款页面...很多人发现,各种热门app,从外卖到旅游,从视频到办公,功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可以借钱。
为什么很多app可以提供贷款,为什么很多平台热衷于贷款业务?催收不当、营销过度、利率过高,记者发现这些仍然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如何规范这一领域,消费者投诉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记者展开了调查。
全屏贷款互联网app的动机是什么?
上海市民李华章在上网过程中,电脑屏幕右下角突然弹出一个链接,上面写着“还可以在WPS上贷款”,并标注“最高可贷20万元,1000元利息低至20分”。“我第一反应是,WPS不就是办公软件吗?你为什么开始贷款?”李华章说。
带着疑惑,李华章点击“测试你能借多少”按钮,系统自动跳转到WPS用户专属页面,显示“1000元一天的借款费用低至20美分,分3、6、9、12期慢慢还”。此外,页面还宣称“门槛低,22岁即可申请;额度高,最高贷款20万元;放款快,最快3分钟到账”等信息。在被引导下载金山金融App后,App显示,通过输入手机号、验证码、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人脸识别等简单操作,李华章就可以借到27500元。
青岛市民穆莉莉在爱奇艺App上购买会员时也被推荐贷款。事实上,记者测试发现,除了传统的支付、理财类app,手机中其他热门app,从外卖到旅游,从视频到办公,约80%都可以放贷或提供贷款服务入口,最高额度30万元。有网友表示:“只要用手机App,几乎都能看到相关贷款业务推荐,藏不住。”
为什么各类app“都能”提供贷款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从商业模式来看,目前互联网平台提供的贷款主要有三种:自营贷、联合贷、助贷。自营贷款都是由互联网平台下的小贷公司独立出资,对资本金要求比较高。联合贷由互联网平台下的小贷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贷款辅助模式是互联网平台只提供导流或技术服务。
“头部互联网平台推出的大部分信贷产品都是自营贷和联合贷的组合。一些上市的互联网平台也转型为借贷机构。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联合借贷一方面使平台下的小贷公司获得利息收入,另一方面降低了平台在流量筛选上的道德风险,增强了合作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上海兵剑信息技术副总裁谢说。
为什么各类app都“想要”提供贷款或分期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金融业务是流量变现的高利润业务之一。“可以看出,这些提供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pp主要是针对年轻人的,因为年轻人收入有限,贷款意愿和需求相对较高。此外,由于贷款业务利润空间可观,引流也成为很多App流量变现的手段。”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说。
“平台鼓励用户分期付款,最终希望把用户变成贷款客户。很多人开始分期付款后,懒得做后续改动,默认首选付款方式,让平台积累用户消费和还款数据。如果各方面数据都不错,平台会授予客户更大的贷款额度。”谢琪琪说。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开通分期付款和贷款业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粘性。提供贷款业务也满足了自己的业务场景。例如,美团和滴滴目前在其供应链中涵盖了信贷业务,如向司机和商户提供运营贷款。
催收不当、营销过度、利率过高仍是网贷投诉的“重灾区”。
这种基于App的贷款号称“门槛低、审核简单、放款快”,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网贷也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对用户信息的不当收集和过度需求仍然存在。记者发现,大部分开通贷款服务或门户的app都需要读取用户的通讯录,读取用户的位置信息。类似的条款还包括“平台将收集您的通讯录/以及您的亲友和联系人的手机号码”“在贷款逾期时,平台有权向合作单位披露您的违约信息(包括贷款逾期信息),以及您的亲友和联系人”。
网友“雨女”投诉称,在某App借钱逾期后,不仅自己每天要被短信轰炸,她的父母也频繁接到第三方催收公司的电话,对方还发来消息称会按照家庭住址发法院通知。“我没有失联,我会尽快还清债务。我希望他们停止骚扰我的家人。”该网友说。
-看似一天几毛钱,其实年化利率不低。2020年底,银监会发布《关于网络平台诱导过度放贷风险的警示》,强调部分机构或网络平台片面强调日利率低、免息期、零利息分期等优惠条件。
虽然一直有规定,但记者发现,在实际操作中,不少app仍采用“1000元利息低至XX”等“障眼法”进行推广。比如金山金融App宣称“1000元利息低至20美分”,记者通过其贷款1000元约定12期还款。按照系统,每期要还100.46元,年化利率达到20.55%。
更让很多消费者困惑的是,分期贷款能否提前还款。如何支付利息?有消费者表示,“按照12期来算,我一共要支付4483元的利息。现在贷款不到一个月,提前还款还要还3300的利息。这个月的利率是多少!”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平台在客户提出预付款后,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和“手续费”。
——过度营销“贷款”业务。目前,部分互联网公司凭借内部平台优势,在支付流程上滞后或折叠银行卡支付和余额支付,优先考虑分期付款和贷款还款。也有平台通过短信“轰炸”消费者,引诱其贷款。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内部分流模式可以帮助他们迅速扩大业务规模,但在支付方式上损害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不利于客户权益的维护。此外,从业务上看,这些互联网公司将内部支付业务与内部信贷等金融业务重叠,容易形成业务闭环,业务发展过程难以穿透监管,可能引发风险。
法规已经比较完善,后续执行是业界关注的重点。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怎么收藏?怎么才能更合理?贷款利率高吗?
事实上,监管对小贷业务的整顿由来已久。相关法律也在不断完善。早在2017年,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141号文,就针对过度放贷、重复授信、催收不当、利率畸高、侵犯个人隐私等多项业务安全重点提出了整改要求。能放贷的机构首先要求有牌照的机构,这样就消除了过去断贷、套路贷、高利贷的现象。
随后,在《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监管部门规定了“自然人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的上限;强调“不得导致借款人过度负债或长期借款”;还明确“禁止以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手段催收贷款”。
个人信息保护也是近两年监管的重点。《网络安全法》和《数据安全法(草案)》都强调数据收集方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于去年底出台意见,规定网贷机构获取的必要信息仅包括注册用户的手机号码或其他真实身份信息(App提供者提供多项选择,用户任选一项),以及借款人姓名、证件种类和号码、证件有效期、证件复印件和银行卡号。
“通讯录不是贷款机构的必要信息。广受诟病的通信录阅读,其实只是部分借贷机构风控模式的一部分。但是对于一些平台,如果你有足够多的其他可评估信息,比如消费记录,可能就不需要看通讯录了。是否看通讯录,可能会成为不同借贷机构的差异化竞争点。”零一研究院院长余百成说。
催收也是当前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于百成介绍,虽然有相关法律规定“禁止以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但在实践中,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侮辱、骚扰仍需进一步明确,认定过程也较为繁琐。但随着监管的收紧,贷款机构开始进一步规范催收方式。“我们观察到,一些机构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提醒用户还款,而不是外包给第三方人工通知。”
提前还款是否要额外付费,后续利息是否应该免除?于百成认为,这取决于贷款产品的设置。目前国家鼓励金融企业创新推出“借还”产品,对借款人更友好,提前还款没有额外成本。余百成表示,“现收现付”对平台现金流和风控成本的控制提出了挑战,很多平台不具备推出这类产品的能力。这可能也是不同贷款机构的差异化竞争点之一。
“总体来说,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善。部分法规的实施仍处于过渡期,各项监管措施的落实将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余百成说。
声明:新华财经是新华社打造的全国性财经信息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借贷软件广告,各类app贷款广告泛滥,过度营销,不当催收何时终结":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4705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