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仅要“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要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助力。
浙江省丽水市通过生态经济和绿色金融的协调发展,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唤醒生态经济活力
丽水山区广阔,生态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基础。2016年,丽水提出成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在发展生态经济上走出了一条“碧水青山是无价资产”的探索之路。
——生态农业凸显“精品”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的“三区”建设为基础,“361”工程(培育3个生态精细农业示范县、60个生态精细农业示范镇、100家生态精细农业示范企业、100家生态精细农业示范合作社、1000个示范家庭农场、1000个生态精细农产品)带动10万户。
-生态工业凸显“转型升级”
整顿和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整顿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标准等违法生产的企业;启动实施“园区外基本没有产业,园区内基本没有生态产业”专项整治工作,力争三年内每年整治中小企业1000家;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燃煤锅炉淘汰试点;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产业,扎实推进“四供三”等经济转型升级结合,增强生态产业发展后劲。
——生态旅游突出“休闲与健康”
提出发展生态休闲健康(养老)经济的战略目标,出台《丽水生态休闲健康(养老)经济发展规划》。印发旅游综合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成立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管委会,成立市旅游投资公司,深入实施“1311”生态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实现了创建5A级景区、提升30个高等级景区(产品)、推进100个旅游招商项目、培育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生态旅游发展目标。
绿色金融催生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经济的发展。两者协调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丽水是中国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浙江省政府共同设立。以此次试点为契机,丽水在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致力于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在农村开展绿色金融,积极探索绿色信贷产品,支持绿色金融服务,搭建绿色金融平台。
-绿色金融产品: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丽水以寻找和包装农村抵押物为重点,辅以创新信贷产品,解决融资抵押物不足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一是创新林权抵押贷款。2006年以来,立足全省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现实,创新以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为抵押的贷款新品种,可盘活全市森林资源资产200多亿元。2014年,针对过去因国家政策不能抵押的生态公益林,创新工作机制,推出了生态公益林未来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有效解决了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林农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林农增收的双赢。截至2016年8月末,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49.58亿元,占全国近1/10,居浙江省首位。
龙泉是全国首个试行林地权利流转经营权证抵押贷款的城市,将林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既保护了林农权益,又方便了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承包大户的经营,解决了林业历史上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农村信用历史上以林权抵押两大难题, 形成了以林权抵押贷款为典型代表的具有丽水特色的林改新路,为全国林业融资改革做出了典型示范。
二是推动绿色信贷产品集群创新。创新推出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农家贷”、“民宿贷”等多种金融产品,支持泛瓯江流域环境保护和综合开发的“水电开发贷”、“光伏贷”;文化金融、科技与金融从无到有的实现。截至2016年8月末,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业贷款达到15.6亿元,水电开发、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产业贷款达到32.45亿元,文化贷款和科技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9.71亿元和38.36亿元。
三是设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设立生态经济产业基金,注册资本10亿元,重点投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生产等七大产业。
——支持绿色金融服务:实现驻村便捷服务。
绿色金融的内涵之一是保护环境和节约资金。丽水围绕如何通过小投入、节约成本实现高效服务,探索农村地区的服务路径。
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银行卡取款服务助农。在农村选择一家诚信商户,铺设电话线,安装电话POS机,配备保险柜,帮助当地村民实现“足不出村”提取小额现金的目标。二是银行卡将逐步升级为农村金融服务站。在原有小额取现、代理转账等基础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农民征信、人民币防伪和小面额兑换、“三农”融资服务合作、电子商务服务等功能,实现“物理网点不下沉,金融服务下沉”的目标。三是大力推广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现代支付工具。
——绿色金融平台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绿色金融平台系统是一个持续高效的系统工程。丽水从无到有,先后开展了多项平台体系建设实践,能够长期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首先是多方受益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平台。2009年以来,丽水从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入手,全面开展农户信用评估,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建立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截至2016年8月底,全市共考核信用农户41.3万户,创建信用村905个、信用乡镇38个、信用县2个,引导金融机构为1928个行政村(行业)提供“批发集中授信”服务,授信金额和累计贷款金额分别达到184.71亿元和120.02亿元。
“我们在2010年接入了丽水农民信用信息系统。这一制度为培育农村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浙江泰隆银行丽水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这一系统,他们采取"整村批发、集中授信"的方式进行批量贷款。在两年的信贷期内,农民只需填写贷款申请表和贷款凭证,就可以轻松获得贷款。
二是多层次的农村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全面推进财政出资、成立行业协会、商业运作、村级互助等“四级”担保组织体系建设。截至2016年8月底,已成立4家具有政府背景的涉农担保组织、8家政府合作担保基金、9家行业协会担保组织、10家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168家互助性村级担保组织。
莲都碧湖镇碧一村委会柱廊上挂着“碧一村惠农担保互助社”的牌子。村支部书记陈说,他是担保互助社的理事长。2014年,他联合其他四个村委会共同筹资50万元,在区民政局注册了民办非企业单位,2015年1月挂牌。中国农业银行丽水莲都支行随即与担保互助社签订了年度授信5000万元的担保合作协议。
“现在村民有贷款需求,就会找村委会,找担保互助社。后者负责担保的前期信用评估和审核,村民以自己的农房、土地等资产作为反担保。我们大大减轻了后期的审贷压力,贷款踏实多了。”中国农业银行溧水支行副行长周说。
三是各种形式的其他融资配套服务平台。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联网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统一平台,出台了农村产权评估管理办法和评估标准。累计完成农村产权网上公开交易1253笔,成交金额2.53亿元。
协同发展见成效
近年来,丽水依托生态经济发展,着力推进农村绿色金融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有效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据统计,仅2015年,全市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达6.4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9个,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1个、生态精品农产品230个,打造松阳茶叶等省级示范产业链4个,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金名片6张,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31个。
第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与绿色金融的协调发展使得农户和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如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降低了民间资本投资三农的成本和风险,使林农和林企从“我要造林”变为“我要造林”,有效促进了林业生态建设。2015年,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9%。总体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第一。城区空 gas优良率90.1%,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生态环境指数连续11年保持全省第一。
第三,增加了地区号召力。“碧水蓝天”让丽水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绿肺”,赢得了“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气候健康之乡”的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养生养老、现代农业、现代工业、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陈明亮/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丽水中心支行副行长。
登录金融世界官网。
www.jinrongshijie.com.cn
享受个人财富的持续增值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实践者说丨丽水:点绿成金":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4418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