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保险需要跟上步伐,确保到位。11月17日,北京商报今日记者获悉,近日,深圳再次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措施征求意见。在强化科技保险的保障作用方面,还制定了专项资金支持和补贴等措施。记者发现,大力推动科技保险创新发展正成为大趋势,包括陕西省、北京市、安徽省、福建省等地在过去一年里,频频采取措施加强保险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业内人士指出,科技风险具有复杂性高、不确定性强、识别难度大的特点,科技保险可以成为化解风险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如何通过科技保险的支持,让科技创新创业可持续、无忧,是政府和保险机构的长期命题。
更多地推动科技保险“落地生根”
科技保险作为保险行业的新生队伍,也在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多地明确,保险公司要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开发专属产品,加强风险保障。
从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的《深圳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来看,其中提到,研究将科技项目R&D费用损失保险纳入深圳市科技R&D专项资金支持范围。还提出实施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补贴,对通过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发放的新增贷款,按实际承保贷款额给予保险公司1%的业务奖励。
除了拟定“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总体来看,安徽省、北京市、福建省等地相继推动保险公司加快科技保险专营机构或专营分公司布局,旨在实现服务先行、专营卓越。比如今年9月,北京市五部门发文,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科技保险专营机构,为企业提供特色服务。
俗话说,粮草马先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大力发展科技保险离不开一纸规划。目前,
包括福建省、陕西省在内的很多地方都明确,保险机构和保险分支机构要制定支持科技创新的规划。今年4月,福建银保监局发布《福建省银行业和保险业支持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其中提到,鼓励辖区内符合条件的法人保险机构建设福建创新型省份,将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纳入公司发展战略。
保险机构最终依靠产品和服务支持科技创新。在产品创新保障方面,安徽省鼓励对符合安徽科技创新需求的地方保险产品进行R&D和备案,重点关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等领域的创新风险。在提升保险服务能力方面,北京银保监局专门下发通知,鼓励保险公司继续开展专利、商标执行保险和侵权损失保险,探索研发境外知识产权保险产品,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助力科技企业“走出去”。
同时,顶层设计也在释放科技保险发展的新信号。2021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主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保险机构强化科技保险的保障作用,强化科技保险服务。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协”)副会长王玉祥看来,这进一步为保险服务科技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科技保险在发展中取得“丰硕成果”
随着科技保险支持和引导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保险业不断提高科技保险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中转移风险的支持能力。
今年9月3日,PICC中国副总裁肖建友在2022中国保险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在推动科技保险发展方面,PICC中国不断扩大首套、首批、首版覆盖面,在14个省份开展知识产权保险。针对中国芯片产业的“瓶颈”,我们率先成立了“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
今年6月,国内首款稀有贵金属新材料专利保险开通。平安产险云南分公司承保国内首笔稀有贵金属新材料专利保险。平安产险云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保险+服务”模式,激发自主创新活力,直面侵权,更有动力和底气。
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底,太平财险已帮助56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获得融资,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1353.77万元。太平财险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正在积极研发知识产权侵权损失险等新险种。
“在科学技术的开发、创新和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风险,涉及生产、研发、人员、贸易链、信用链等各个方面。按照时间顺序,科技风险分为科技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谢看来,科技保险有效分散了项目的科技风险,提高了各主体的积极性,降低了项目因科技风险失败的可能性,提高了的效率,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根据风险类型的不同,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日益多样化。目前市场上科技保险的主要保险产品主要分为国家针对科技产业补贴的保险产品,如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综合险等。有针对高新技术企业、R&D机构及相关人员的传统保险产品,如高新技术企业综合财产保险和科研人员意外伤害保险、高新技术产品使用责任保险、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科研费用损失保险产品等。
随着保险行业在科技保险市场的不断深入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中保协统计,2017年至2020年四年间,科技保险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79万亿元,累计赔付超过22.63亿元。科技保险理赔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率为38.42%。
短板依然存在,需要保险公司等各方共同“修复”。
虽然科技保险发展势头渐旺,但仍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保险机构等各方共同应对。
“科技保险具有集成性、弱可保性、正外部性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决定了当前推进阶段会遇到各种阻力。”谢表示,科技保险的覆盖面严重不足,保险公司通过购买科技保险无法满足科技公司稳定经营的核心诉求,潜在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有效的需求。另外,科技保险的外部性太强。目前我国“保险-理赔”模式使得社会效用不被保险公司占用,风险收益状态倾斜,导致科技保险市场供给不足。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也表示,科技型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增加供给,引导保险业开发科技型保险产品。
科技风险的识别对保险机构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零一研究院院长余百成表示,一方面需要政策支持,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保险机构要加大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创新技术对科技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定价,推出符合科技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使科技保险可持续商业化。
那么,为了充分发挥科技保险的作用,保险业如何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完善专业机构体系?谢表示,要完善产品,探索灵活的保费支付机制,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支持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加大政府支持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和管理机制。
完善产品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优化保险产品供给,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也应提上日程。今年3月,王玉祥撰文指出,在保险产品创新方面,建议科技公司在满足保密要求的前提下,相互合作提供相关业务数据,让保险公司不断丰富统计样本和风险数据,实现科技保险产品的科学准确定价。
在积极推进科技保险方面,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保险,王玉祥表示,政府部门、保险公司、科技企业等相关主体应就科技保险相关问题及时沟通。例如,深圳市科技局联合市银保监局,与试点保险公司建立科技保险联动机制,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保险需求进行定向推广。
北京商报记者陈婷婷胡永新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设专营机构、拟给予补贴支持,多地加码科技保险创新!保险业如何再发力":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582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