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内蒙古,出门不骑马,飞机四通八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内蒙古地处偏远,人口稀少,但民航业却异常发达。除了开车和坐高铁,坐飞机正成为当地人出行的主要选择之一。
更不为人知的是,支线机场试点发展、通用航空空短途运输飞行小时、全国首批五个百万级机场均被评为“服务质量优秀机场”...内蒙古民航业多次创下国家级试点并位居行业第一。
然而,2003年成立之初,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机场集团”)甚至面临“航班停航之难”,存在运能不足、旅客吞吐量低、区域通航不畅等问题。20年来,内蒙古民航业是如何在困境中谋求发展的,是如何跳出地方限制做到行业标杆的,又是为什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从“无耕地”到“改革实验园区”
内蒙古位于祖国的北部,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从最西部的额济纳旗开车到最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需要31个小时。这里地广人稀,有的县一两万人。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铁的人均成本极高。
而内蒙古地势平坦开阔,不需要削峰填谷。建机场的难度和成本更低,一个航班几十、几百人,正好满足当地人的出行需求。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空区域环境,社会需求等。都决定了飞机是最快最经济的选择。”内蒙古机场集团董事长陈建军说。然而,2003年成立之初,内蒙古机场集团就面临着区域经济不发达、air 空运输市场疲软、支线air 空运输能力不足的发展桎梏。
“当时处于‘无农田’状态,杭空公司不看好内蒙古市场,不愿意在这里投入稀缺的支线运力。”内蒙古机场集团市场部总经理郭回忆说。
那就自己动手吧!2006年,内蒙古机场集团创造性地推出了“模拟航空公司空”,即不注册法人单位,不购买飞机,而是以签约飞行小时的形式引入运力,由内蒙古机场集团负责航线安排和市场营销,不仅变以前的“被动等待飞机来”为“我主动让飞机飞”,还解决了航空公司空公司自担风险的后顾之忧。这一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航班和航线数量大幅增加,更多的航空公司空公司看到了内蒙古市场的潜力。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内蒙古支线航空空与干线机场呼和浩特之间航线少、频次低、票价高,极大地制约了联盟城市与省会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2010年,内蒙古机场集团推出“支线快线”运营模式,通过“小飞机、高密度、高客座率、低票价”的公共交通和大众化运营模式,实现支线机场与呼和浩特机场当日往返。
干线和支线是可以连接的,但是支线机场之间的互通问题依然突出。比如,由于内蒙古东西狭长,从锡林浩特飞到附近的乌兰浩特,就得从锡林浩特飞到西部的呼和浩特,再从呼和浩特飞回乌兰浩特。更不用说空的额外机票费用,来回有1000多公里,所以这个“返程”就成了旅客最头疼的事情。为了让旅途不停歇,2021年9月,内蒙古机场集团推出了“支线对接”,即开通支线机场之间的航线,由自治区政府和两个支线城市按照“433”的比例共同补贴航班运行费用,航空公司空公司竞相进入市场。到目前为止,已经开通了31条“分支到分支连接”线路。如今,从锡林浩特飞往乌兰浩特只需50分钟,票价低至100元。
从“模拟飞行空”到“支线快线”,再到“支线快线”,内蒙古民航业从小到大,不断壮大。
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民航飞出一匹“黑马”
陈建军从部队转业到内蒙古机场集团后,见证并参与了内蒙古民航业的发展壮大。在他看来,内蒙古机场集团取得业界认可的成绩,关键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和“大胆创新,敢想敢干”的精神力量。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显示了发展的理性和自信。
20年来,内蒙古机场集团领导层几经更替,但集团的发展目标始终坚定,且历久弥新。从2003年开始,集团领导班子开始了属地化管理和企业化运作,用“模拟航海空”解决了航海停航问题,初步描绘了未来的蓝图;2009年,新上任的团长继续通过改革解决问题,大力推进“支线快线”和“干支联动”战略,解决了机票价格高的难题,开启了民航大众化时代;现在在现任董事长的带领下,全面推进“一分支全网”,努力打通导航空运输的最后一公里。
正是这种不断的奋斗,成就了今天内蒙古民航的新局面。目前,内蒙古共有48个机场运营,形成了覆盖干线、支线、通勤和通用机场的多层次机场管理体系。航线由22条增加到481条,通航点由17个增加到124个,内蒙古人均飞行次数由0.04次增加到近1.1次,提前实现了2030年民航强国战略的规划目标。
“大胆创新,敢想敢干”,模式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那顺德利格是呼和浩特机场飞行区管理部的驱鸟员。在一般人眼里,他无非就是打枪打鸟。然而,那顺德力格并没有“躺平”。而是以严谨的科研态度不断改进和创新驱鸟技术,和同事们一起跟踪鸟类的运动轨迹,通过分析鸟粪的变化来演示不同驱鸟炮的效果,研究人鸟共享蓝天的生态驱鸟法。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并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
在内蒙古机场集团,有一大批像他一样的创新者。在2021年以来开展的“小发明、小创新、小改装、小设计、小建议”中,机场集团设立了1000万元的创新预算,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员工开发的“航空/KLOC-0飞机除冰废液净化再利用”项目,为全行业解决除冰废液问题“破冰”,得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认可和支持。
内蒙古机场集团工会主席张辉表示,截至今年6月,内蒙古机场集团已申报创新项目994个,其中106个已通过知识产权申请。同时,机场集团在各个岗位上选拔“首席”,为他们提供最大的岗位支持、最好的职业发展培训和最优厚的薪酬福利,最大限度释放“鲶鱼效应”,为职业发展储备长期、坚实的人才保障。
内蒙古机场集团的每一步发展,除了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的勇气和善良,更离不开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和首都机场集团提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
以“知止通”为例。一开始很多人不看好,质疑这是“乱搞乱花钱”。但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领导果断决策,自治区率先给了2亿元用于机场测试,并宽慰地说:“不要怕失败。谁能保证每一次探索都能成功?”随后,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改委、财政厅迅速出台政策文件,各盟市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共同推进“支接”工作。
结果表明,内蒙古机场集团不负众望。短短两年时间,“支线到支线”航线全面开花,压抑已久的支线客流实现爆发式增长。
民航空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
无纸化通关,旅客中转“一票到底”,刷脸查询航班...走进以呼和浩特机场为代表的内蒙古机场,旅客体验到的这些人性化服务,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有了探索和实践。
然而,一直保持领先并不容易。如今,随着旅客吞吐量的快速增长,中国民航业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机场运行保障的成本压力和从业人数与日俱增,旅客对民航服务的要求更高。
面对新常态,内蒙古民航人没有止步,率先开启了由经营型向管理型的体制改革。陈建军说:“人民民航空为了人民,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更好地为乘客服务。仅仅关注服务是不够的。破解的方法要从开发上找,从管理上找。”
赤峰机场以新航站楼投入运营为契机率先转型,将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安全关联度低、市场竞争充分的航空空安保业务进行了市场化、专业化的探索。“通过招标采购,值机、行李查询、旅客服务等岗位都得到了外包公司的保障。”时任赤峰机场总经理的杨云飞说。
同时,赤峰机场细化特殊旅客群体,推出一系列创新服务产品。在特需旅客服务区,外包公司派驻机场值机服务部的现场经理姚家兴正领着一个无人陪伴的孩子坐下,提醒她收好身份证,用手机向家人报平安。然后他把孩子等飞机的照片拍下来发给家长,各方面都表现的很专业。
“可能只有一个机场,但承包商可以不断选择最好的,保持良性竞争。”在华夏航空空有限公司战略执行委员会副主任罗通看来,业务外包解决了机场服务长期缺乏市场化竞争机制的问题,是民航服务业在新的发展阶段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杨云飞也有同感。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思维转变正在给机场带来新的面貌。改造后,赤峰机场收到了数百封旅客的表扬信,而值机时间减少了20%,外包服务费比原来的人工成本降低了近30%。
在赤峰机场试点的基础上,呼和浩特机场作为内蒙古机场集团最大的枢纽机场,也开始实施管理转型。“呼和浩特机场计划用两年时间实现地面服务业务的综合管理创新,力争成为全国干线机场中的管理机场标杆。”呼和浩特机场党委书记孟说。
20年来,从干线、支线到通用航空空,从“我不如人”到“行业标杆”,内蒙古民航人始终坚持“人民民航空为人民”,不断改革创新,持续奋斗,畅通区域血液循环空,加快了祖国北疆资源要素流通,有力保障了。(记者安梦露、魏玉玉)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内蒙古民航总经理,内蒙古民用航空管理局":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402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