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冰”到爆发,不到一年的时间,相互保险摘掉了“空白市”的帽子。
去年6月,随着中汇物业、汇友建工、梅辛人寿三家相互保险机构获批成立,在国外“流行已久”的相互保险终于登陆中国。
今年5月,在万能险、投连险等传统保险保费规模同比下降59.4%的同时,“迟到”的相互保险呈现爆发式增长。以梅辛人寿为例,1-5月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5亿元。最近,其定制版的中央财经大学校友群体保障计划迅速走红。
什么是相互保险?简单来说,就是有相同安全需求的企业或个人,以互助为目的,集合一大笔资金,订立合同,约定资金出险的条件。一旦满足补偿条件,参与者(会员)就可以按照规定的金额获得补偿。
由于这种“新游戏”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原本被传统保险公司封杀的货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等高风险群体也能享受保障。虽然相互保险在中国刚刚起步,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前10大保险公司中有6家相互保险机构,已经成为保险市场的重要一员。
那么,相互保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投资者在选择这类产品时需要注意什么?本期《资本论》邀请了新华人寿(HK01336)、杭中支高级业务总监张培兴、浙江金融学院副教授邱迅、梅辛相互品牌推广宋轶共同探讨。
相互保险“破冰”将如何改变我们的保险生活?
邱迅:我们认为,相互保险产品可以让普通人享受到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保险服务;让常见的高风险低收入人群也能得到保险服务。
张培兴:具体来说,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我个人认为相互保险更适合风险大、经营波动大、管理和沟通成本高、传统保险公司认为无利可图不愿意承保的业务。典型代表有:地下矿工、远洋海员、糖尿病人医保、农业保险。
就寿险而言,上述人群一般无法从商业保险公司获得保险。即使行业内某个区域的人整体投保(比如某个城市的渔民协会为会员投保),似乎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保费规模。即使保险公司承保,也很难找到再保险公司进一步分散风险。
宋轶:之前我们已经在一些发起人中推广了互保的共创模式,最近又针对更有代表性的校友群体推出了定制产品。我们相信,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保险行业的结合,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定价基础正在发生变化,按需定制和个性化定价正在成为大势所趋,同样的服务将变得更加精准和人性化。
国内保险市场上各种产品层出不穷。相互保险能脱颖而出吗?
邱迅:确实国内保险市场深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相互保险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它不仅可以服务于传统的商业保险市场,还可以开拓许多高风险领域。只要相互保险机构管理运营顺畅有序,其市场份额就会快速增长。
张培星:相互保险是当今世界保险市场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相互保险和商业保险,前者更有利于投保人利益最大化,后者更有利于保险公司的发展壮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保障体系和保险体系的不断丰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兴模式诞生。相互保险和商业保险有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对整个社会来说,它们与社会保障和企业自保体系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宋轶:相互保险在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目标和利益分配机制上都不同于传统保险公司。其中,从经营目标来看,相互保险组织侧重于其成员的利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盈余是相互保险组织稳定经营和持续服务的保障,而不是以经营为目的。最后,从利益分配机制来看,相互保险组织的经营盈余由符合法律法规或章程要求的成员分享;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盈余属于股东而非客户。
投资者在选择相互保险产品时需要注意什么?
邱迅:对于国内保险市场来说,相互保险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人们在选择这类产品时,首先要辨别保险人是否是保监会批准的相互保险组织。目前,一些不法分子打着“XX互助”、“XX联盟”的旗号,依托网络平台,推出了各种类似相互保险的“互助计划”。这些所谓的“互助计划”只是简单收取少量的捐赠费用,没有科学的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不订立保险合同,不遵守等额赔偿原则,不符合保险业务原则,与相互保险有本质区别。
宋轶:就相互保险组织本身而言,我们主要推动保险回归保障源头。因此,建议选择相互保险产品的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以配置中长期保险保障为目标,而非短期投资理财。
张培兴:国外的保险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而中国的保险业只有30年左右的发展。相互保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公司治理不完善、规模难以扩大、还款压力大、风险过于集中等问题。
杭州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登陆财经网站(www.jrj.com.cn)。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相互保是什么保险,相互保险什么意思":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268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