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黄新宇)11月4日,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官方发布了《2020年重庆小贷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重庆共有小额贷款公司(含网络小贷)265家,比年初减少10家;从业人员4269人,较年初减少25.21%。但从注册资本和贷款余额来看,2020年重庆小贷行业将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其中,注册资本1107.41亿元,比年初增长2.55%;贷款余额1780.8亿元,比年初增长12.42%。同时,截至2020年末,重庆市小贷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为9.43%,较年初上升2.13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透露,2020年重庆网络小贷在展业中呈现出“本地贷款客户数量大幅增长”等三大特点。
具体来说,首先,报告显示,2008-2017年这十年间,重庆市小贷公司机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7年达到287家的峰值。但进入2018年后,重庆小贷公司的机构数量已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如图1)。
图1资料来源:2020年重庆小贷行业发展报告
从报告显示的新设机构数量来看,2009年、2011年、2013年是重庆小贷公司数量增加较多的年份。其中,2009年新设机构数量最多,超过50家。经过两年的持续沉寂,虽然2017年重庆小贷公司新设机构数量重回两位数,为16家,但进入2018年后,3年间,尤其是2018年和2020年,重庆小贷公司新设机构仅有1家,重庆无新获批机构(如图1)。
其次,从注册资本统计来看,到2020年末,重庆小贷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1107.41亿元,较年初增加27.53亿元(如图2),但增长趋势放缓。
图2资料来源:2020年重庆小贷行业发展报告
再次,在注册资本分布方面,报告显示,重庆市注册资本在5亿元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有41家,占比15.47%;注册资本在3亿-5亿元的公司有65家,占比24.53%;注册资本在1亿-3亿元之间的数量最多,有115家,占比43.40%;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下的有44家,占比16.60%。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平均注册资本4.18亿元,较年初增长6.42%。
国家层面对小贷公司监管的最新版本是2020年9月16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小贷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86号文)。86号文最大的调整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将小贷公司杠杆提高到5倍;但对于地方小贷公司(非网络小贷)的“准入门槛”,即注册资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金额要求,而是将规定的权限“下放”给地方金融监管部门。
目前,北京、重庆、深圳、广州等国内直辖市或主要城市尚未根据银监会86号文出台所辖小贷公司监管办法或细则,只有厦门在今年6月24日正式出台本市小贷公司监管办法,上海在一个月后的7月28日公示了本市小贷公司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
从厦门版小贷公司监管办法来看,在厦门设立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不会低于3亿元,且全部为实缴货币资本。对于新成立的小贷公司,这一规定比9年前厦门颁布的《暂行办法》高出1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厦门版明确规定的厦门地区小贷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的底线,并不包括在注册省内或通过互联网跨省展业的小贷公司(即网络小贷)。根据去年11月2日银保监会会同人民银行等部门起草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省内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将不低于10亿元;跨省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厦门版监管办法也通过《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网络小贷业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回到重庆,该市金融监管局监管的一个地方也披露了2020年小贷公司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底,重庆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65家。其中有50家是开展网贷业务的小贷公司。名单包括蚂蚁、苏宁、海尔、小米、杜小曼、JD.COM、神州数码、拉卡拉、瓜子二手车、永辉超市、美团、万达、分众传媒、美的旗下的一家或多家小贷公司,均为在渝注册的网络小贷公司。乐视的小贷公司等三家公司被重庆金融监管局暂停网贷业务。
目前,银监会在对小贷等“7+4”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指导方面,主要强调服务地方市场,深化地方市场。记者注意到,重庆的网络小贷在2020年的展业中表现出这一特点。
报告显示,2020年,重庆网络小贷数量“本地贷款大幅增长”。渝基网络小贷”今年向重庆客户发放贷款共计992.92亿元,同比增长5.99%;贷款客户483.57万户,同比增长21.32%。”
此外,“支农支小服务”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大幅提升,成为2020年重庆网络小贷展业的另外两大特色。
同时,报告还总结了影响小贷公司(包括网络小贷)发展的四个内在因素:
一、偏离主业,贪多求快。一些小贷公司违背小额分散原则,背离民间资本服务小微、三农的初衷,将主要资本投向房地产开发、“两高一剩”、“个人消费”等高投入、高风险领域,导致贷款集中度高,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二是急功近利,影响声誉。小贷传统信贷产品常用的“用高利率产品覆盖逆向选择中客户的高风险”的风控方式,在经济增速下滑、偿付能力减弱、利率受限的背景下难以为继;也不符合普惠金融战略发展的要求。此外,一些机构涉嫌违规经营的曝光和消费者投诉的剧增,极大地损害了小贷行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第三,盲目跟风,忽视风险。一些小贷公司盲目追随互联网平台和行业龙头的业务创新模式,忽视创新背后的金融风险和社会责任,导致诱导不成熟客户提前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投机消费等问题。在与中介渠道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被怀疑“套路”的危险。
第四,创新不足,信用缺失。部分小贷公司转型步伐缓慢,缺乏金融科技手段,不重视金融征信数据库的接入和使用,导致营销成本、风控成本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防范客户违约能力不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黄新宇编辑宋玉婷校对李世会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重庆地区小额贷款,重庆市小贷公司规模排名":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728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