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央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的收官之年。如何稳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是过去一年数字金融行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年初我们决定加强监管,2021年数字金融领域的合规整顿成为主旋律,迎来了很多业务领域的调整。年末,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带你回顾过去一年数字金融领域的诸多变化。
站在数字金融发展的新历程面前,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强监管”的常态化和“科技+金融”跨界融合的深入,一幅全新的、标准化的未来金融图景正在被重塑。2022年,数字金融将在稳步创新发展的大方向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一号改主旋律,强监管和稳发展双管齐下。
约谈、整改、合规经营,金融科技巨头在过去一年迎来了空监管前的关注。14家平台巨头被要求整改与支付、贷款援助、数据保护和其他业务领域有关的数千个问题。监管部门多次发声,直指各平台个人信息保护不严、违法广告、高息助学贷款等合规问题,不断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央行2021年工作总结中提到,今年的两个重点是“加强监管”和“支持发展”。一年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坚决推进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审慎监管,指导督促14家头部网络金融平台深入自查,整改违规行为。为此,监管层也在2021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NO.2强调“无牌照无金融”,鼓励黄金公司补血扩容。
数字技术在改变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监管缺失、监管套利等问题。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在没有牌照的情况下,变相从事借贷、资产管理、征信、助贷等金融服务。
可以看出,消费金融业务的合规发展信号在年内逐渐显现是显而易见的。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频繁增资,更多新进入者出现,消费金融牌照扩容。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增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相应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还是看好消费金融领域的未来市场。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包括尹航消费金融、尹素开基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尹蓓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在内的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了增资和“补血”。为满足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的要求,多家小贷公司也进行了增资。据不完全统计,美团小贷、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小贷、JD.COM小贷、字节跳动旗下的中融小贷均在年内完成增资至50亿。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新进入者。2021年以来,尹素开基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相继获批开业,行业内持牌公司也扩大至30家。滴滴和宁波银行也分别于3月和12月入股尹航消费金融和华融消费金融,从而获得了消费金融牌照。
NO.3加强反垄断,防止大型科技公司“赢者通吃”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反垄断工作的“大年”,而数字金融领域的反垄断工作也是动作频频,从1月份央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到蚂蚁集团的整改。
根据金融主管部门的整改要求,一是要回归支付源头,禁止不正当竞争;二是依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执行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照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治信贷、保险、理财等非法金融活动;五是依法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加强证券机构治理,依法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随后,14家被约谈企业开始稳步整改信贷产品。其中,蚂蚁的“花呗”和“借呗”已于11月启动品牌隔离,并逐步将两项业务有序移交给新成立的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引导原两家小贷公司实现稳定有序的市场退出。
4号贷款利率“明码标价”,迎24%利率“新红线”
在强调严格监管的同时,加强消费者保护也是2021年的工作重点。监管措施严格控制了鼓励提前消费和互联网平台非法金融广告等过度营销。其中,央行3月发布公告,要求各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通过网站、手机应用、海报等渠道营销时,以明显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借款合同时予以注明,或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得比年化利率更明显。信贷产品“明码标价”被市场解读为进一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同时,今年监管层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多地监管部门对辖内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信贷产品年利率降至24%以下。此前,消费金融公司和小贷公司的产品年利率大多定在接近36%。在监管要求下,不少消费金融公司推出的信贷产品利率已控制在24%以内,这也引发了各类资金提供者操作的信贷产品相对于24%的“新红线”压降。然而,利润的大幅压缩导致一些小贷公司今年纷纷退出信贷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也是按照最高年利率24%进行判决的。
财务数据治理中需要解决的第5大难题
2021年,金融数据安全相关新法律陆续出台。目前,数字金融发展最重要的资产是数据。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也需要挖掘数据的价值。如何在安全合规的范围内实现创新稳健发展,成为时代新课题。未来,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完善数据治理机制,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安全合规地释放数据价值,努力寻求新形势下的新机遇。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金融数据治理规则仍不完善。一是财务数据使用不规范,隐私保护不足。一些大型科技公司过度收集用户数据,在各个产品线中混用数据,不明确数据使用范围,侵犯了用户数据隐私。二是数据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不足。一些大型科技公司阻碍用户数据向竞争对手迁移。由于数据不开放,一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很难将自己的平台数据提供给商业银行直接授信和放贷,只能依靠大型科技公司的联合放贷或贷款辅助。第三,数据的归属无法有效界定,各类参与者应承担哪些责任和约束,仍需在法律和制度上完善。
第六次个人征信市场化大幕拉开
在消费金融业务领域,征信体系不完善、竞争加剧导致的数据孤岛、多头放贷等问题普遍存在。今年,《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将进一步提升征信行业的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水平,促进征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在国家逐步推进征信市场稳步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征信市场化的大幕逐渐拉开。2月,第二家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朴道郑新正式开业。年底,第三家个人征信机构钱塘征信也开始筹备,央行已经受理了该公司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这弥补了个人征信市场化的不足,以及网络借贷信息等个人替代数据对征信覆盖的不足。
七号督导沙盘破冰,多地首批试点“破局”
自2021年9月起,北京、深圳、重庆等地相继宣布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正式“开箱”,标志着中国版“监管沙盒”在机制建设上完成了“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完整的闭环工作,是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机制发展的里程碑。这是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金融科技创新监管从试点阶段进入常态化阶段。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雄安、成都、重庆、苏州等9个地区正在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第八名区块链+隐私计算成为业界热点。
2021年,金融科技逐步回归科技服务金融本源,助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BCD”)为代表的核心技术要素是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发展基础,为解决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了驱动力。
毕马威中国近日发布《2021年中国领先金融科技企业50家》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区块链科技发展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其去中心化、防篡改、不可信的特性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信任基础,其在金融领域的落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应用场景。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的结合是业界热点之一,两者结合可以达到“1+1 > 2”的效果。报告指出,目前隐私计算仍面临数据安全、算法加速、大规模应用和算法差异导致的“互联互通”等挑战,未来行业标准建设和技术突破方向有待发展。
9号吹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号角
今年,数字普惠金融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热潮,吹响了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号角。越来越多的县在探索引入金融业新技术,借助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报告2021》指出,继数字支付在县域和农村持续普及后,数字信贷成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的重点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云计算、卫星遥感、IOT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农民的农业保险、种植情况等数据成为反映其信用和经营状况的基础。原本最难识别的农村客户有了更精准的数字画像、数字信用评级和数字信贷,扩大了数字信贷在农村的用户基础。
10号数字人民币绽放成冬奥会“科技”名片。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将发展数字人民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数字人民币已在北京、深圳、苏州、上海、雄安、成都、海南、长沙、Xi安、青岛、大连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进行试点。数字人民币红包累计金额超过3.4亿元,部分城市还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绿色出行、低碳红包的使用场景。截至今年10月,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开通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560亿元。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走向了跨境支付功能。
有研究机构认为,数字人民币将是冬奥会的“科技”名片,北京冬奥会现场数字人民币试点也有望带动数字货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工作会议,稳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研发也是重点工作之一。
【结论】
回顾这一年数字金融的发展,在强监管的背景下,融合已经成为主旋律,告别了鱼龙混杂的野蛮生长时代,步入了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年内各细分行业监管政策的出台,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了制度体系的建设。头部企业的整改为行业树立了合规发展的样本,为市场带来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此外,围绕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数据治理的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金融领域前沿技术的落地和应用、技术的监管和数字人民币的试点研发,鼓励和支持创新发展仍然是不变的方向。
展望2022年,数字金融的发展将以“稳”字当头,在稳中创新发展;落到“实处”,继续以科技的力量服务实体经济。
南都记者熊润苗采写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数字金融政策,数字金融监管展望":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728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