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农业农村部规划金融司副司长王岩在清华2023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目前农村金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抵押担保,需要创新机制推进农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金融在扶贫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王岩说,在过去8年的扶贫中,财政、企业和金融资本投入的比例分别为16%、7%和77%,对应的金额分别约为2万亿元、1万亿元和10万亿元。随着脱贫攻坚战的结束,2021年7月,央行、原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在未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如果要完成“十四五”期间中央要求的任务,粗略计算需要投资48万亿元,资金渠道也包括政府、私营部门和财政。
其中,在金融领域,有几组数据值得关注。据王艳介绍,11年(8年脱贫+3年巩固脱贫)相关领域小额信贷投入9250亿元,惠及2297万农户(含重复享受政策的农户),逾期率仅为0.5%;国家农业信用担保(体系)自2015年建立以来,8年累计担保超过1.08万亿元,主要受益农户为新型经营主体(不同于普通农户),赔付率1.4%;从2007年开始推广农业保险。16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700亿元,理赔3400亿元,赔付率达到72%。
这意味着,过去金融机构认为“最差客户”的小额贷款逾期率仅为0.5%,农村信用担保代偿率低于银行不良率。即使按照20%的费率计算,保险公司的农险还是盈利的。王艳认为,由此可见,农村金融不仅“有前途”,而且“可行”。
但农村金融仍存在矛盾和困难。王艳从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的角度分析,其中前者包括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简单再生产和家庭消费,相应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后者包括扩大再生产和产业链投资的资金需求,这也是目前农村金融的主要难点,对应的群体多为新型经营主体(主要是家庭农场和合作社)。
矛盾的焦点是什么?一是规模,二是时限,三是时效,四是成本。"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抵押担保."王艳指出。
近年来,在原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许多有条件的地区相继开展了生物活体抵押贷款试点。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如农民违约后抵押担保物的风险处置。
王艳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在于创新落地机制,可以从金融供给、政策(财政)撬动、信息技术三个维度考虑。特别是以科技为支点,以政策为杠杆,撬动整个农村普惠金融市场,解决“农民觉得门槛太高,金融机构觉得风险太高”的问题。
首先是激活供应商的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过去乃至现在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方,但过去贷款价格整体偏高,需要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进一步向农村市场下沉,同时加强担保公司的“风险外包”作用,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实现专业化风险处置。“将大型商业银行引入农村金融市场,是改变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格局的关键举措。”王岩表示,近年来,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渗透率较高。
其次,政策尤其是金融的撬动,是通过政府一定程度的支持,开放农村金融市场,为金融机构培育更大的市场,让农民“买得起”。王艳认为,主要的财政支持方式有补贴、补偿、贴息、奖励等。典型应用包括农业保险、农业担保、信息技术等。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方面,王岩指出,一方面是让大型商业银行利用数字化技术下沉到没有物理网点的农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依托农业补贴数据、生产经营数据等大量数据进行信用评估。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耦合机制,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app":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410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