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都非常关注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本质上,我们在普惠金融方面做得不好。所以我要讲的是以金融科技为主题的数字普惠金融。
首先,回顾中国的普惠金融政策。
2005年,世界银行举办的小额信贷年会首次提出“普惠金融”。2015年12月,我国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正式提出到2020年,普惠金融要建立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者、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及时获得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
然而,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的现象十分突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普惠金融都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国际经验表明,仅仅依靠慈善、捐赠等公益措施发展普惠金融,或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
就中国而言,有四个不足和挑战。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全面推进普惠金融是一个挑战。题外话,我们去年热烈讨论的“无现金社会”,在北欧一些国家可能可行,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就不一样了。二是普惠金融客户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如何做到“成本覆盖”和“风险控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三是信贷市场不完善,信贷数据碎片化、简单化,“信息孤岛”影响了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消费者在普惠金融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金融业态,迫切需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
第二,数字普惠金融是重要出路。
的确,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做好普惠金融的关键是业务可持续,而实现业务可持续的关键是满足两个要素:一是成本可覆盖,二是风险可控。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出路就是数字普惠金融。今天讨论的话题是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就是数字普惠金融。2016年9月,G20峰会明确指出“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不久前,中国银监会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城市发展报告》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
具体而言,数字技术将有助于增强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可能性和可控性。
首先,数字技术可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移动信号已经实现了全覆盖。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基于智能技术的手机银行业务也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我国手机银行的成本约为当面办理成本的1/5,网点和代理成本的1/35。随着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3G和4G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基于手机的数字支付产品的操作难度正在降低,这增加了客户获得可持续金融服务的现实可能性。
其次,数字技术可以提升普惠金融中服务的可能性。我国现有的征信报告覆盖面非常不足,一半以上的人因为缺乏征信数据而无法享受正规的金融服务。如果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维度的信息,并与央行征信系统形成互补,征信将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可用性;在政府的支持下,行业组织将牵头对各企业平台积累的信息制定标准,打破信息孤岛,实行数据共享,这将大大提高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最后,数字技术可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控性。“校园贷”、“现金贷”深陷“高利贷”的原因之一是缺乏风险控制能力,试图通过高息来覆盖高风险。借助数字技术,可以有效进行风险监测、预警和反欺诈,一定程度上提高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的风险防控能力。
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在银行的实践。
肖翔博士和聂鸥主任撰写的《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认为,金融科技主要是“ABCD”,即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我简单汇报一下“ABCD”在银行业的一些应用。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在大数据方面,如中国建设银行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的“建行懂你”APP,创新推出了“互联网获客+全行授信业务流程”的新业务模式,集行内试算、开户预约、贷款申请、还款、指标问卷等功能于一体,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重大举措。建行的三大战略,即住房租赁、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其中两个与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有关。在人工智能方面,这应该是银行应用最成熟的金融技术。我们分析了去年41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有37家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如招商银行的“闪电贷”、摩羯智能投顾等。在云计算方面,这是一个基础,有很多实际应用。2017年,原银监会牵头16家商业银行成立融联易云金融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简称“连云”),主营金融信息服务;数据处理和其他服务。中国光大银行的云支付平台也做得很好。是国内第一个开放的在线支付平台,在行业外的影响力比较大,有1.5亿用户。在区块链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初步的应用。例如,中国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在西藏建设了“扶贫资金支持和保障系统”,这也很有意思,有助于防止扶贫资金被挪用。
我想强调两点。第一,我们在关注金融科技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关注平安金融一账通这样的科技公司。事实上,商业银行是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恳请媒体朋友多关注中国银行业,多报道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的创新和应用。
第二,希望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创新给予更多支持。刚才毕马威的王先生说,钱不好赚的时候,会倒逼更多的创新。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目前是中国银行业不好赚钱的时候。虽然银行三季度业绩不错,但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其实非常脆弱。银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银行业非常焦虑和渴望创新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希望央行和监管部门能够对银行业的金融科技创新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商业银行网络贷款管理办法》有很多点。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下一步,在加强金融监管的过程中,是否应该给持牌机构更多的空余地?我们不应该加强对无证机构的监管吗?
第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的不断深入,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获得性和便利性都有所提高。未来,普惠金融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坚持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原则。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商业可持续原则是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商业银行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做好政策研究和风险防控的基础上,提供“融资加智能”的综合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增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农民和创新创业者的造血能力,进而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我认为无论是普通的普惠金融,还是数字普惠金融,都必须坚持这个可持续的原则。
其次,加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明确整个银行体系在普惠金融服务中的不同定位,国家开放银行、5家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应有不同的合理定位。银行自身要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拓宽普惠金融的覆盖面,进一步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
第三,继续完善和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央行征信系统的基础上,以百家银行征信系统的建立为契机,加快信用信息的采集、整合和共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优化农村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建设。
最后,提高普惠金融客户的金融素养。国内外经验表明,公民在金融知识和信用文化方面的金融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金融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受众的金融素养相对较低。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动金融消费者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其有效性,注重强化其风险意识,提高普惠金融客户的金融素养。
也希望金融机构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在金融消费者教育方面做一些示范。前几年,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做得不好,甚至做了一些不好的示范,误导了金融消费者。我呼吁这些从业者深刻反思,回归正途。
新华社展望智库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主办的研讨会很好。《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非常扎实,是一份高水平的报告。谢谢你
(本文根据作者11月14日在金融科技发展研讨会暨《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普惠金融现在怎么了,普惠金融说要告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平台":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247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