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50000反催款联盟,反催收联盟对催收的影响

50000反催款联盟,反催收联盟对催收的影响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50000

今年以来,在消费回暖下,一度收敛的“反收藏联盟”开始卷土重来。与上一轮通过社交媒体广告渠道明目张胆“跑马圈地”不同,此轮反催收机构转战手机应用商城APP渠道,对客户的推广更加隐蔽。

又是3月15日。在严格的监管下,仍被反复提及的反催收联盟具体操作是怎样的?反收藏黑产套路是什么?涉及哪些法律风险?第一财经记者实际测量的部分“逾期债务管理”和“反催收”app可能已经涉嫌违规操作,消费者一旦进入反催收黑产套路,将面临高额中介费、法律风险、个人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风险。

《另一个男人》背后

年初以来,姚笛(化名)不断接到各平台的催收电话。他曾经是东莞一家快餐店的老板。疫情期间,他因运营问题在多个信用卡平台欠下多笔债务,均已逾期。

姚笛最近在APP商城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在某债务APP上,他联系了法律顾问何老师,对方为他量身定制了还款计划。何老师说,姚笛在某股份银行的信用卡逾期19.74万,可以尝试做一个方案,申请60期。这意味着他每个月只需要还3000元左右的本金,没有新的利息。

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姚笛只需要填写相关信息,在要求的时间打开手机的呼叫转移功能,中介就可以直接和银行沟通。按照中介的承诺,整个过程的办理时间基本在15天左右。

像姚笛这样寻求逾期债务优化帮助的人不在少数。最近在各大应用商城,反催收、债务重组类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APPstore中有20款左右专注于信用卡和网贷逾期处理的app,且大部分都是在今年一季度注册的。一点数据显示,年初以来,各类app store平台上“逾期”相关app的人气指数直线上升,指数接近翻倍。

(部分收集机构信息,来源:spot数据)

(逾期”相关app流行指数,来源:小数据)

相比之前的媒体广告矩阵,这些app在自身包装上更加精致。在几款下载量较大的债务优化app上,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不仅有案例展示、宣传片、办理流程,还有不少合作机构为其背书。

逾期债务“减债减息”明码标价,有不同套餐供客户选择。在某“反催收”平台上,客服给出了一些常见平台的服务范围:某股份行信用卡逾期债务可申请48期免息;某理财平台可申请12期免息或一年延期;一个网贷平台可以申请36个免息期,延迟一年。

但实际上,虽然这些“反催收”app在资质包装上下足了功夫,但从背后的公司来看,资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些app只是推广平台,实际经营方是“其他”。

以其中一个“考拉债”为例。APP的宣传页面显示,与多家知名银行、网贷机构、知名法律有合作,资源广泛,经验丰富。但根据企业查询的信息,该平台背后的公司“广州法臻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去年9月,经营范围以法律咨询为主,不包括金融服务咨询。这家机构工作人员提供的证明材料,只显示与一家北京法业主签约合作。

另一款逾期APP背后的公司是重庆千路千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也有另一款逾期APP——“马上获得逾期”。第一财经记者在企业调查中发现,背后持股58.33%的大股东雷某名下还有另一家公司:重庆纵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全资控股的重庆宇宙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卡努解决逾期”、“熊猫债优选”等多个逾期平台。

然而,平台背后的“反催收业务”实际上是由另一家业务公司负责的。据这家商业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线上app其实就是推广人员,不涉及具体的商业操作。“一般来说,在我们目前的业务中,机构会寻找多个发起人。我们公司目前大约有7到8名在线推广人员。”

套路很多

对于消费者来说,免息、分期等“糖衣炮弹”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套路和风险主要集中在中介费、法律风险和个人隐私泄露。

首先是高额的中介费。据姚笛介绍,他这次业务的平台费用比较统一:中介费按信用卡还款金额的5%计算;网贷机构由于操作难度较高,按照还款金额的6%计算。他信用卡逾期金额19.74万,整体代理费需要9000元左右。

第一财经记者咨询了几个app后发现,目前的中介费一般在5到8分不等,支付方式有一次性支付、先付押金、再按月支付等。

如果中介费逾期,可能会有高额的附加费用。根据姚笛提供的合同,他在上述平台的代理分为三个阶段:法律咨询阶段、谈判阶段、结果确认阶段。最后债权人给出处理方案,甲方确认后生效。但中介费的支付需要在约定的当天支付,每逾期一天就要支付30%的高额滞纳金。

李毅(化名)是某股份银行甘肃信用卡中心律师,有2年催收经验。他认为这样的“反征收”机构赚的是“智商税”。“其实客户可以直接和银行工作人员沟通协商。银行的主要目的是回收资金。一般他们可以通过协商给予一定的展期或者利息减免。”

但他也指出,除了通过信息缝隙“割韭菜”,消费者最主要的风险还是在于法律层面。据他观察,从去年开始,很多平台都帮助客户编造“重疾”“残疾”等虚假材料,以免息分期的方式与银行沟通。

当记者以贷款逾期为由与某“反催收”APP沟通时,工作人员指出,沟通延期时确实有几家消费借贷机构需要提供重疾证明。如果客户的债务涉及这些机构,材料不需要客户自己操作,可以通过内部“渠道”办理。另一位APP工作人员的说法更直接,称将通过技术手段制作相关证明,银行或贷款机构的审批率将达到100%。

事实上,这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而且根据《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的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有效的,代理人明知代理事项违法或者被代理人明知代理行为违法而不表示反对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这也意味着,反催收机构制作相关虚假证明材料,消费者也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有业内人士指出,客户大量个人信息泄露也是风险点之一。在收款的过程中,你需要提供很多个人信息,甚至包括银行卡账号、密码查询等。,而且需要分阶段送电话卡或者设置手机呼叫转移。一些机构会在“反催收服务”结束后,在市场上出售相关信息,获取二次收入。

严格监督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指出,整体来看,“反催收联盟”等恶意逃废债行为具有运营模式“产业化”、宣传模式“网络化”、传播方式“扩散化”的特点。

除了消费者利益受损,隐藏的社会风险也不容忽视。董希淼认为,“反催收联盟”等各种恶意逃废债务的泛滥,在很多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一,破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其次,侵害了相关机构的合法权益。这种恶意逃废债务,以少还、不还应还的个人贷款为目的,导致金融机构和借贷平台不良贷款率上升,增加相关机构经营风险,影响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第三,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此类组织滥用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和监管投诉的权利,大量重复恶意投诉和虚假投诉占用有限的行政和司法资源,干扰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秩序。

在风险的积累下,监管不断严格。2022年8月底,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投诉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严厉打击违规产品的违规代理人,落实属地监管责任。严肃查处以“信用信息修复、洗白、铲单、信用信息异议投诉咨询、代理”等名义行骗,严重扰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局的犯罪分子。

2022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信息传播或者搜索、广告推广、引流推广等网络推广服务。

一位资深互联网广告推广人士表示,目前很多反催收机构将推广的主战场转移到了APP应用商城,这也与监管端的变化有关。《反欺诈法》正式实施后,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陆续清理违规的“反收藏”平台内容,并加强审核限制相关内容的商业推广。很多中介被迫放弃原有的广告推广模式,转战监管更难渗透的应用软件领域。

该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预期的提高和消费贷的盛行,不少平台确实卷土重来。相比前两年,这类机构的晋升路径更加隐蔽。“究其根本,还是要加大对消费者的教育力度,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这类金融黑产品在互联网上继续盛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50000反催款联盟,反催收联盟对催收的影响":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648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