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鼓励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深化学生信用贷款市场,完善大学生征信系统。
--把“校园贷”做成“安信贷”
近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预警,提醒学生和家长警惕各种形式的“校园贷”诈骗。上海、长沙等地也出台文件,提醒消费者“校园贷”、“培训贷”等消费信贷产品的风险。
大学生信用贷款为学生实现自我提升、消费、创业的需求提供了金融便利,但一些非正规网贷平台的进入让这个市场乱象丛生,饱受诟病。此外,一些机构打着“信用贷款”的幌子,将学生骗入高利贷陷阱,让人对“校园贷”望而却步。
目前大学生对信用贷款有哪些需求?这个市场整体运行情况如何?保证校园信用贷款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需要补齐哪些「短板」?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大学生信用消费蓬勃发展,网贷平台暗藏陷阱。
北京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张辉(音译)平时喜欢在淘宝和JD.COM等电商平台上购物。因为信用好,她的“花呗”信用额度近万元。“虽然信用额度不低,但我不会乱花钱,要看值不值。”
张辉曾经用“花呗”交过体检费,分期还款。“分六期还款,每个月不到300元,负担不是很大。”张辉说,身边很多同学都用过“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产品,“报英语培训、舞蹈班、烹饪班都是为了充实自己。”
和小张有着相同消费观念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据测算,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元,未来几年有望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速,催生了巨大的消费信贷需求。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18年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超过1400元,一线城市1800元以上群体占比最高。近一半的大学生有过分期付款的信用消费行为。
然而,大学生中既有理性的消费者,也有被虚荣心支配的剁手族。今年6月,中国西北某大学的大一新生李因打算在网上购买动漫娃娃,但他没有足够的钱。在室友的推荐下,他在一家现金贷平台上开了个账户。“一个宿舍一个人,舍友经常跟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张玉伟认为,许多学生都意识到提前消费和贷款的隐患,但同伴效应是他们难以抵御诱惑的原因之一。
“感觉很难停下来。”东北某大学大四学生刘说,习惯了贷款购物后,“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这根弦松了,没有了买单的感觉,开销越来越大。一年前3000元的授信额度绰绰有余,现在勉强够用。
面对巨大的信用消费需求,各种不正规的网贷平台也混进校园,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防不胜防。
以“培训贷”为例,很多培训机构忽悠学生分期缴纳学费,却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网贷平台为其办理高息贷款。“美容贷”针对的是爱美的女大学生。他们被黑中介或美容机构诱导消费过高,签订大额借款合同。这些贷款一旦背上,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负担,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为净化市场环境,2016年4月,相关部门下发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点对点借贷日常监控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2017年5月,原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的通知》,要求所有从事校园贷业务的网贷平台暂停新增校园网贷业务标的,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的机构不得向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成本高收益低,商业银行很难贷款给校园。
面对非法“校园贷”的蔓延,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大学生信用需求如此旺盛,为什么正规金融机构不大力开拓、精耕这个市场?
事实上,2017年,金融监管部门叫停非法“校园贷”,鼓励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服务大学生。近年来,银行加大了在大学校园推广学生信用卡和其他消费信贷服务的力度。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以及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已经为大学生发行了近百种信用卡。
学生信用卡确实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信贷需求。比如李尧,华北某大学会计系大三学生,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寒。经同学介绍,他在学校接触到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专门为学生做的信用卡产品。该产品规定,申请该卡的学生必须满足优秀的学习成绩、优秀的职称和奖学金等条件,李尧在第一次申请时就获得了2000元的信用额度。
但总体来看,这些银行发行的学生信用卡与学生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第一,要求学生先存款再消费。在银行发卡和提高限额之前,学生必须取得第二还款来源的同意,对方必须提供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
二是授信额度不高。本科生的信用额度一般在几百元到两三千元,研究生的信用额度在一万元以内。
“大学生普遍感觉银行发信用卡不如网贷平台快捷方便,额度免费,是‘不好用’。事实上,银行对这样做有自己的解释。”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表示,首先,银行放贷有利率限制。“校园贷”的盈利模式是高利率覆盖高风险,但银行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必须保证利率具有足够的普惠性。这使得银行很难从校园贷产品中盈利。其次,银行面临经营约束。校园市场相对分散,个贷业务成本高,对区域性银行吸引力有限。对于大型全国性银行来说,这项业务也很难引起战略层面的重视。
薛洪言表示,同时,“花呗”、“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依托电商场景和流量入口,在产品设计上更好地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和使用习惯,进一步降低了银行信用卡在校园金融市场的占比。空。
打出治理“组合拳”,完善征信体系,引导理性消费。
未来,如何促进大学生信用贷款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机构、学校、家庭、学生个人都应该有所作为。
——加强监督引导,堵“偏门”,开“正门”。
王新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一方面应鼓励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更多市场主体进入校园金融市场,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与公安、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单位齐抓共管,打出治理“组合拳”,形成打击非法校园贷的高压态势,防止死灰复燃。
今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非法借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违反国家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者超越业务范围,以营利为目的,定期向不特定社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专家认为,这是对非法“校园贷”的迎头一击,有望净化市场。
当然,这也对正规金融机构满足校园信贷市场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湖北银保监局近日表示,将按照每生5000元左右的标准,力争向全省大学生提供80亿至100亿元的消费信贷。此举值得期待。
——加快大学生征信体系建设,强化风险控制能力,降低借贷成本。
由于缺乏征信数据,目前大学生在商业银行的授信额度非常有限。“花呗”、“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虽然给了大学生一定的额度,但和有收入来源的成年人的信用评级方式是一样的。在个人信用报告无法及时形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唯一的选择就是采取严格的信贷审核程序,这将导致其经营成本的增加和业务规模的收缩,而苛刻的贷款申请条件也让大学生对“放贷”望而却步。因此,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个人征信系统是商业银行大步走进校园的当务之急。
对此,受访专家有两点建议:
一是在保证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征信机构和高校应加快信息共享,建立大学生征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应学生特点的信用评级和信贷产品,提高产品的精准定价能力。
“把合适的产品给合适的人。”准确合适的产品和额度可以抑制大学生的过度借贷冲动。某网贷平台负责人表示,公司会根据大数据计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限制学生用户的交易额度,防止其过度消费、过度消费。“初始授信额度低至500元,仅满足其参加培训、购买非高端智能手机等合理的学习和消费需求。”
二是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透支时的消费习惯,帮助金融机构识别用户,从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保障业务可持续发展。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高消费群体,发展小额贷款业务有利于银行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的话,是业内的共识。
但是,要让这支“预备队”健康成长,仅仅普及信用消费模式是不够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风险防范意识是必修课。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律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很多校园贷案件反映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风险防范和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金融、安全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在关键时刻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尹振涛表示,大学生应该倡导自力更生、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开支,进行理性科学的消费。家长也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保持沟通,了解孩子的正常需求,提醒孩子远离各种贪婪背后的“陷阱”。
受访专家表示,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大学生通过商业贷款完成学业的现象较为普遍,既能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又能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我国大学生基数庞大,信贷需求可观。金融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资金实力、组织能力还是技术能力,都具备了发展校园信贷市场的条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控制风险,提供高效服务。
董希淼表示,近年来,“校园贷”市场经历了一个从凸显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未来,在打破发展瓶颈后,有望实现大学生与家庭、金融行业与教育行业的共赢。
看清非法校园贷的套路
借钱诱惑:为了诱骗大学生借钱,贷款额度一开始只有35000元,短期内利息不会很高。但如果加上手续费和各种费用,实际贷款利息是很高的。
埋单合同:大学生在签借款合同前,以为只是还本金,签合同后却被加了利息和手续费。一旦超过还款能力,借款人就会被“契约”所控制,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账户余额危机:很多非法校园贷“逾期还款”时限以小时甚至分钟计算,债务会翻倍上升。借钱的学生还不上时,就被要求“算账”,也就是向其他“贷款公司”借钱还钱,欠下更高的债。
规避监管:法律不保护高利贷,所以非法校园贷从业者会陪同借款学生到银行取钱,将钱以现金形式转走,留下银行的跑路凭据。有些校园贷会先把贷款全额打入银行卡,学生取出后,由于各种原因拿不到全部的钱,但还款时还是要全额还款。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校园消费贷款,校园贷款安全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221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