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淮南9月22日讯(记者魏)发展工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能致富的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9月21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汇聚美丽安徽打好脱贫攻坚战”线上活动媒体团来到安徽寿县,实地探访寿县,了解脱贫攻坚的“寿县经验”。
创新,作为“寿县模式”,备受关注。
寿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它集革命老区、蓄洪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于一体。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和贫困发生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全县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5.5万户13.3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509户3411人。72个贫困村全部挂牌,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0.27%,实现了贫困县的高质量退出。
据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寿县在安徽省率先出台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种养业专项补贴,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奖励和扶持。寿县的产业扶贫实践也被农业部调研组认定为“寿县模式”。同时,寿县还大力实施特色种养业“双十”工程,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彻底淘汰5万元以下薄弱村。
2016年8月,商务部将寿县等安徽省21个县列为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每个县(市)安排1500万元,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帮助县域经济实现脱贫。近年来,寿县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点,强化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实现农村产品网络销售6.08亿,有效发挥了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放大效应。
要先治穷,先治愚,先济困。寿县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积极探索“坚持以县为主,推进县乡共管”的教育综合改革,打造乡村教育振兴“寿县模式”,包括迁入新县特殊教育学校,大力开展随班就读,送教师上门;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服务工作。由于成绩显著,寿县作为全国唯一县级政府在2018年全国教育扶贫论坛上做了分享发言。
舌尖“小元宝”变富贵“金元宝”
寿县张丽乡油坊村椒环田食品有限公司的就业扶贫车间里,48名农村妇女正在忙碌着。他们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手在上下飞舞。在几秒钟内,他们把饺子皮和馅变成像元宝一样精致的饺子。不久,这些手工饺子的90%将被送往江浙沪的超市和餐馆。
油坊村椒环田食品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摄
“一个饺子按0.015元算,一个炖肉按0.036元算。平均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挣150元,没技术的一天至少能挣80元。”安徽交环天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石磊告诉记者,这些在作坊打工的人,大多是留守妇女或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饺子和馄饨炖的都很好用,操作简单,可以在家“上班”,在家照顾老人小孩。
2019年,石磊回到家乡,创办了安徽椒环天食品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速冻水饺、速冻馄饨的生产和销售。据介绍,饺子和炖馄饨所需的食材大多是来自当地农民的优质蔬菜、面粉、肉类等农产品,可以说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链的消化和高效运转。石磊说,娇欢天食品有限公司自去年成立以来,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小额贷款资金建立合资企业并分享红利、技能培训等方式,带动了90户贫困户,惠及230多名贫困人口。
采访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央财政、省市县下达寿县扶贫资金共计3.5亿元。安徽交环天食品有限公司厂房是县里拨付的210.9万元扶贫项目资金,用于建设钢结构厂房(产权归村集体)。安徽交环天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向油坊村缴纳12万元厂房租金,其中60%用于开发贫困户公益性岗位。这样既解决了贫困户就近就业的问题,又吸引了家乡人回乡创业。最重要的是就地消化蔬菜、面粉、肉类等农产品。可以说,扶贫项目的资金杠杆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不惑之年发财。领导人回国后再次创业。
还是在张高乡,开车十多分钟就到了附近的高泰村。田间地头,寿县向异生态农业种植有限公司60多个蔬菜大棚里的芦笋长势喜人,半米多高的芦笋呈淡绿色。芦笋是生长多年的一次性种植蔬菜,寿命可达20年。然而,在采摘芦笋之前,大约需要三年的时间来生长。今年是种植这批芦笋的第二年。再过一年,黄毅翔将迎来丰收的喜悦。按一个大棚年产量近五千斤来算,每斤批发价从六块到十几块不等。在收获的季节,每天都会有相当不错的收入。目前,虽然这批芦笋尚未收获,但明年的市场订单已经早早签订。此刻,村里几个中年妇女正忙着拔草给文竹清理。
蔬菜芦笋长势喜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摄
40岁的黄毅翔是高泰村人。20多年前,他在上海打拼开超市,现在有车有房。然而,当他变得富有时,他没有忘记他的乡亲。2019年,黄毅翔投资600多万元,在高泰村种植了120亩有机芦笋。除了帮助增加村里的集体收入,黄毅翔的生态种植大棚还为村里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20多个贫困户就业。很多人一开始就来上班了。如果他们每天在这里工作七八个小时,他们至少可以赚60元。
黄毅翔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生态种植最怕的就是自然灾害。“虽然经历了今年的疫情和洪水,但到明年,我种的芦笋就能收获了,信心是政府给的。”充满企业家的坚定信念,黄毅翔充满希望。
贫困户农副产品合作共赢,巧搭“致富车”
安风堂在寿县城南30公里,古称少皮。它是中国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库。春秋时期楚国的宰相孙帅于17-23年间在楚庄王修建了长城。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在古代被誉为“天下第一池”。它与都江堰、漳河、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与水相伴,与水共存。
池塘北岸葛店村的80亩稻田画就藏在这里。一幅“稻田画”的种植,只有通过彩稻育种、图案设计、定点测绘、人工种植、田间管理等步骤才能完成。从2016年开始,这里每年都会种植不同题材和图案的稻田画。今年的主题和图案是“中国梦”、“清澈的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是无价的资产”、“女神补天”和“少皮”。稻田画把创意农业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自然吸引了周边很多游客。
拥有20年水产养殖经验的王康奎有着活跃的商业头脑。多年前,他率先“吃螃蟹”养乌龟。后来由于产品短缺,2018年底成立了安徽天下第一塘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前身是2013年成立的寿县康魁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选址安丰堂。在周边500亩土地上,他引进了大别山天堂寨的大鲵原种,在几十亩土地的荷塘里养甲鱼。他还带领葛店十多户贫困户在附近的稻田里搞养虾。每到夏季,精耕池塘荷花飘香,亭台曲桥各具特色,安丰塘堤绿树环绕,依托休闲观光的游客流,王康奎的水产养殖和农副产品销售越来越红火。
稻田养虾田园风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摄
现在是螃蟹收获的季节。采访当天下午,王康奎一刻也不敢闲着。当天,他想把刚上市的新鲜螃蟹、农家散养蛋、熟鸭肉、猪肉打包发给自己的微信客户。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500多份快递单让他不敢懈怠和拖延。多年来,依靠多年的客户资源积累,他一方面收购贫困户的家禽、农产品、咸货、虾场、大米。为此,他还特意在寿县消费扶贫企业馆搭建了石斛、花椒、绿豆等近200种当地有机农副产品,形成特色农副产品矩阵。此外,他还种植了石斛、兰花、莲藕、芡实等。,通过委托、技术帮扶、信息服务等方式,帮助王素、葛店40户贫困户平均增收3000元。
另一方面,王康奎在Tik Tok通过自己的微信商店和直播向潜在的目标客户销售这些产品。除了散客,这些客户更多的是酒店、餐厅、民宿等客户。,少则100元,多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订单源源不断。稻田里不打农药的虾平均价格能达到每斤13元,但对于王康奎来说,似乎并不缺销量。“微信上,很快就卖完了。按照“互联网+基地+农户+品牌”的模式,王康奎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路,也为贫困户手中的农副产品嫁接了渠道和品牌。
一趟下来,无论是“元宝”饺子,还是有机芦笋、盐水鸭,这些舌尖上的寻常美味,都在因地制宜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寻求脱贫的新路子,而背后的产业链生态也在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优化。有句话叫“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寿县的高质量扶贫还在进行中,产业升级还需要继续努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安徽寿县:产业扶贫看点多 致富能人“头雁效应”凸显":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195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