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网课9.9元骗局,网课上当受骗

网课9.9元骗局,网课上当受骗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本报讯记者曾通讯员吕江门市新会区一中学生用父母手机上网时,信以为真玩“红包返利”游戏,被骗19000余元。4月2日,江门市公安局通报了近期该市发生的多起红包返利、网贷、刷单等诈骗案件。,提醒广大市民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特别提醒未成年人要学会防范。

学生在网络课堂上因轻信游戏骗局被骗19000余元。

诈骗手段:“红包返利”骗局针对的是上网络课的学生;易上当人群:主要是未成年学生上网络课程。

由于疫情原因,学校学生不返校,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最近的“红包返利”诈骗,主要是针对上网络课的未成年学生。

近日,江门市新会区中学生小李(化名)看到有人推荐一款“红包返利”游戏“100元返888元,200元返1888元……”一边用父母的手机上网。这个游戏引起了小李的好奇心。小李加入了一个践行“无话全说”的红包粉丝群,加了“客服”。“客服”多次询问小李是否未成年。在确认自己未成年后,开始诱导小李用父母的手机先后交了100元的“参与费”和0.1元的“短信费”。几分钟后,小李并没有收到广告承诺的888元返利红包,随后小李感觉被骗了。

后来小李在上述粉丝群看到一个昵称为“我被骗了200,加我”的网友。本着同舟共济的精神,小李加网友了解情况。该网友称,原本以为被骗,后来发现操作失误,并提供了相关的收款和聊天截图给小李看。在这个自称“耐心朋友”实际上是“委托”的人的指引下,小李对“红包返利”的游戏活动深信不疑,通过“网友”的推荐添加了所谓的靠谱客服,再次转账200元、18888.88元。最后“返利红包”没收到,被骗的钱也没了。小李对父母隐瞒了这件事,怕被骂。直到小李妈妈收到账单才发现情况,随后报案求助。

作案手法:犯罪分子主要针对上网络课的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聊天实施网络诈骗。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先以“红包返利”的游戏引诱其入群,再针对未成年人辨别力差、防范意识弱、容易听信他人、很多未成年人在网上上课时没有家长监管等情况,一步步进行诱导,最终让上网上课的未成年人掉入陷阱上当受骗。

警方提醒:1。疫情防控期间,家长应尽量陪伴孩子使用电子设备,除必要的网络课程外,尽量减少孩子单独上网的时间。需要设置一个安全性相对较高的支付密码,防止孩子不小心掉入骗子的陷阱。2.遇到网络诈骗后,要尽量保持冷静,不要慌张。确认你的损失并保存记录以便报告。损失搞清楚后,要尽快报警,千万不要再联系网络诈骗分子,防止二次上当受骗。报警后,警方应立即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紧急止损工作。

商人可信骗网贷2万。

诈骗手段:网贷先交贷款“解冻费”;容易上当的人:急需资金周转的商人

3月2日下午,开平市事主何先生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贷款公司的“客服”,说公司贷款无抵押,利率低,放款快。他问何先生是否需要贷款。

由于疫情,何先生生意资金周转有压力,就加了QQ。“客服”发来一个二维码,让何先生扫码下载一个名为“XX消费金融”的手机APP,注册一个账户,填写个人详细信息。何先生在贷款平台申请了10万元贷款。很快,何先生的“XX消费金融”APP钱包果然显示有10万元可用额度,何先生绑定了银行账户提现。此时,我发现金融APP账户被冻结了。何先生通过QQ向“客服”询问。对方称何先生输入的银行卡号有误,需要向指定的银行卡支付解冻费才能取现。

3月4日,何先生急着周转资金,于是按照“客服”的要求,提了1万元解冻费,转到对方指定的银行账户,但何先生发现还是无法提现。“客服”说,何先生需要再往账户里转一万元才能提现,于是按照对方要求又转了一万元。当我再次联系客服时,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震惊于被骗,于是报警。身无分文,何先生被骗走两万人民币。

作案手法:诈骗分子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页弹窗广告等方式,打出“无担保”、“无抵押”、“贷款快”、“利息低”的宣传口号,引诱受害人以大额贷款为诱饵。骗子通常会要求受害者下载贷款软件进行贷款,增加了迷惑性。受害人完成这一系列步骤后,会通过缴纳保证金、制作费、保险费、解冻费等方式,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到指定账户。,或者以被害人银行流水、核对还款能力不足为名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诈骗分子瞄准的是急需用钱,觉得银行贷款手续复杂,利息高的人。诈骗犯精心编造了剧本,受害者很容易就上钩了。所有正规信贷单位在放款前都不会提前收取任何费用。如果无法确认,可以联系公安机关。不要因为疏忽而上当受骗,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轻信“网上刷”赚了外快,亏了一万多。

诈骗手段:网络“刷单”,返还小利骗大钱;易受骗人群:休闲主妇等群体。

近日,恩平市受害人陈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店铺开门免费品尝,扫码免费送榴莲”的图文广告信息内容,于是扫描二维码,加了一个名为“果鲜”的微信好友。

聊天过程中,陈女士不仅免费领取了水果,还被“水果鲜”诱导一步步下载了一个聊天APP,添加了名为“桃子”的好友,并收到了对方发来的“XX抽奖”的网站链接。一开始,“桃子”引导陈女士完成小额“刷”任务,称陈女士完成任务后可以赚取本金10%的提成。

陈女士起了疑心,但经不住诱惑,就进行了300元的小额“充值”,果然一个即时账户赚了30元。陈女士放松了警惕,在对方的“引诱”下,完成了一些金额递增的任务,并通过对方发来的微信二维码和银行账号,陆续转账共计1万余元进行“充值”。但事后我想把账户里的钱取出来,对方要求继续转到上述银行卡,我才能取出来。这时我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于是马上报警求助。

作案手法:诈骗分子通过微信朋友圈、论坛等平台散布虚假广告,吸引受害人添加微信、QQ等联系方式。在获得受害人的初步信任后,骗子会按照受害人的要求,引导受害人在一些平台上做“刷单”的任务。一开始,骗子会让受害人赚点小提成。当受害者尝到甜头,充分信任骗子时,骗子就会鼓励受害者加大“刷单”的投入。当受害者增加“刷单”投入时,会出现只有升级账单、重叠账单才能提现账户资金的情况。事主按要求继续“刷单”后,仍无法从账户中取出资金,这才意识到被骗。

警方提醒:1。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贪小便宜,陌生人给的“免费水果”之类的好处往往是陷阱套路的开始。2.不要按照陌生人的指示在手机上安装移动应用。不要点击陌生的网络链接或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3.不要随便给陌生人转账。如果发现被骗,要保留好证据,及时报警。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网课9.9元骗局,网课上当受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099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