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房养老”的金融诈骗频频发生,而真正的以房养老保险产品却悄无声息,默默无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国家政策推动以房养老试点,也就是老人将自己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以获得养老贷款。老人在世时仍保留房屋居住权,但去世后以房屋偿还贷款,也称“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2014年,保险版开始以房养老试点。2015年3月,幸福人寿推出国内首款“以房养老保险”产品。截至2020年底,参与保险版养老的老年人不超过200人,而参与试点并推出产品的保险公司只有幸福人寿和PICC人寿。
为什么保险版以房养老试点进展缓慢?剩下的困难是什么?
只有少数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约有187位老年人投保。
据民政部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走向中度老龄化。5到10年后,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将进入中老年,中国将迎来一波养老浪潮,养老也将接受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养老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迫切需要生产多样化的养老产品。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规范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引起市场高度关注,给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带来更多机遇。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作为“以房养老”的创新金融产品,不同于租房拿租金,也不同于卖房拿钱养老。老人将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可以继续住在房子里。在世时,定期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他死后,房子被保险公司处理掉了。这为名下有房产,手中无现金的老年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保压力。
汇力基金董事长孟晓苏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中央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规范有效的养老保险产品。一般养老保险产品在被保险人60岁以上不销售,但这款产品专门面向60岁以上老年人销售,是有效落实“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具体行动。
事实上,早在2003年,孟晓苏就开始推动“以房养老”,他在2007年创办了幸福人寿并担任董事长。但直到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保险版以房养老才被认为在国内有了实质性动作。2014年6月,《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2014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试点实施。2015年3月,幸福人寿推出国内首款“以房养老保险”产品。2018年8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扩大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范围的通知》,保险版启动以房养老全国试点。
值得关注的是,试点之初,虽然有多家保险公司获得试点资格,但此后只有幸福人寿和PICC人寿开展了此项业务。6年过去了,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进展如何?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127个家庭187名老年人参加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保险公司共支付养老金1489万元。
关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保险业务的试点进展,孟晓苏表示,该产品深受参保老年人的欢迎,多年的试点证明这一产品是成功的。但试点规模不够大,试点产品可以更丰富。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以房养老”金融诈骗频发时,孟晓苏表示,骗子无孔不入,老年人缺乏鉴别能力;同时也能间接说明社会上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强烈需求,需要加快发展真正的“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据了解,2014年,幸福人寿在推进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时,成立了由孟晓苏牵头的课题组。
传统观念和顶层设计不完善导致市场参与度低。
为什么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进展缓慢?孟晓苏说,主要问题在于供给方面,涉及的保险公司太少。试点这么多年,只有幸福人寿和PICC人寿两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其他保险公司都在犹豫。他们一直担心这个产品不赚钱,会亏钱。事实上,在幸福人寿的试点项目中,没有发现任何单一产品出现问题,保险公司的预期收益部分实现,抵押房产的价格上涨了很多,这让保险公司和老人对未来有了很好的预期。实践证明,试点项目是成功的。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参与热情不高背后的原因除了盈利能力,还有寿命、房价风险,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整体需求不足、顶层制度设计不完善。
关于传统的住房观念,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2021年全国人大代表周艳芳在《关于加快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提案》中表示,我国房产拥有率超过80%,但大部分老人的房子只是一套供其一生使用,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少出租或出售。老人自己的房子,一般都是自己住,作为遗产留给儿孙。所以,目前我们国家很难把“以房养老”作为老年人的产品,更多体现在给老年人增加一个选项。
大爱城控股副总裁、养老运营公司总经理吴丹星也表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都认为房子是财产,应该留给子女,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社会观念的转变还存在一些问题。
更重要的是,顶层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是以房养老难以快速推进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吴丹星看来,金融、法律、税收等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并不完善。当一个B环的顶层设计不完整时,很难推进以房养老。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完整的顶层设计,心里完全不清楚;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政策和税收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让他们没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周艳芳还表示,在实践过程中,每一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都需要经过房屋评估、尽职调查、抵押登记、业务公证等环节,涉及房地产、金融、税务等领域和相应的监管部门。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组织或协调沟通部门,缺乏合同强制执行、公平的不动产管理人、不动产差异化处置等专门条款。最终造成了核保难、流程复杂、投入成本高、抵押房屋日后处置难等诸多问题,市场参与度不高。
有了优惠政策,专家建议采取更多措施来促进“以房养老”
基于此,在业内看来,保险版“以房养老”要想快速推进,必须尽快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减少参与者的顾虑和风险。
事实上,在政策层面,国家也在积极推动相关制度的落实。2020年1月23日,中国银监会、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指出,优化支持老年人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政策;建立和完善合同强制执行、遗产管理人公证、房地产差异化处置等制度,支持老年人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发展,促进相关业务规范发展。
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周艳芳建议:一是加大政府对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门的以房养老保险监督管理小组和以房养老保险咨询机构,为这项业务的发展提供管理、保障和咨询支持;二是银保监会与司法部门、民政部门、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建立了支持业务发展的制度,简化了公证、抵押、继承、交易税费等流程,在业务费用上给予优惠;再次,银监会推动以房养老保险保单资产证券化试点,以盘活固定资产,降低流动性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市场参与度。
此外,在不少专业人士看来,有关部门对“以房养老”的宣传不够,导致对其认识不足。现在我们应该加快这方面的工作。乌丹星表示,目前在谈及“以房养老”时,老百姓并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意义以及对老百姓、政府、企业的好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宣传和引导。
孟晓苏说,“保险行业并没有宣传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保险业务的成就。我一直主张,幸福人寿的试点经验,包括近期稳定的收益和巨大的长期潜在价值,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介绍给其他保险公司,让这个成功的产品快速推广,以满足中央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需要。”
周艳芳还建议,由银监会、保险行业协会等部门牵头,与愿意参与这类业务的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对以房养老保险进行系统、正面的宣传工作,逐步改变市场对以房养老保险的认知。
新京报记者段文萍图片来源/IC图片
编辑杨校对。
来源:新京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试点六年、参保不足200人,保险版“以房养老”为何进展缓慢?":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057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