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专电(记者张丽娜、王晶、安)多年来,扶贫小额贷款在帮助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笔钱有很大一部分转到了企业,成了“企业用的户贷”。很多地区“贷款收不回来”的问题屡屡出现。即使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发文予以纠正,也未能有效防止扶贫领域的地雷爆炸。
《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其他与“户贷企”十分相似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也暴露出不少风险。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表示,在巩固扶贫成果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各地用好、管好扶贫资金,最大限度降低扶贫资金风险,真正惠及贫困户。
“龙头企业”成了“债务头”,政府别无选择,只能“填窟窿”
今年4月,北方某县10多户贫困户立案,将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扶贫开发龙头企业蒙古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蒙古羊肉产业有限公司告上法庭。一个贫困户气愤地说:“太不像话了。不是扶贫,是穷!”
赵乃宇绘
对于这个龙头企业,县扶贫办主任也很不满意。他介绍,2017年,全县16户贫困户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交给蒙古羊肉产业公司经营。协议期限为4年,他们以每年8%的利率向贫困户分红并负责偿还本金。“2019年,经过两次飘红,蒙古羊肉产业公司的经营状况出了问题!”多次追讨无望后,县里一方面让贫困户解除协议,另一方面集资归还银行全部贷款,并联手贫困户将企业告上法庭。但这家企业至今未偿还80万元本金,法院现拟强制执行。
据知情人透露,蒙古羊肉产业公司在获得80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后,转而借给一个叫“曹磊”的人。贫困户和扶贫小额贷款不知何故成了一些人的融资工具。面对指责,蒙古羊肉产业公司总经理吴世龙辩解道:“我们也催了,但曹磊还是不上。”
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和自治区分别推选的龙头企业,仍然有很多荒唐的事情。这家企业在几个地级市,以购买羔羊为名,要求规模养殖户申请大额贷款,以合作为名,将这些贷款收为己用,并延迟还款,导致规模养殖户逾期起诉,贷款总额至少2000万元。记者调查发现,这家企业“巨额债务”缠身,目前负债至少10亿元。
这方面暴露的问题并非孤例。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7月前,多个省区市普遍实行“户贷企用”模式。根据扶贫小额贷款“五万元以下、三年以下”的特点,近两年来,企业不还贷款的问题接连出现。
今年上半年,广西西林农村商业银行100余笔“户企贷”出现风险,参贷企业经营状况出现问题,还款困难,引发数百起诉讼;安徽省六安市15家优质企业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000多万元,但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不得不通过房产抵押、信用担保等方式尽快偿还贷款...
扶贫资金进入企业篮子,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需警惕风险。
记者了解到,国家有关部门此前已经意识到扶贫小额贷款“户贷企”的风险。2017年、2019年,他们出台了多个文件,强调“扶贫小额信贷要坚持到户借、到户用、到户还”。一些省区市开始逐步清理现有贷款。2020年3月,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再次下发通知,要求坚决纠正“户贷企”问题,各地要加紧“清”。虽然整体工作在好转,但各地仍存在“户贷企不还”的问题。在拷问如何关闭坏账的同时,也给其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敲响了警钟。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大学社会学系讲师蒙恬表示,近年来,各地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但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始终处于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的巨大张力中。面对市场风险,地方政府倾向于将产业扶贫资金交给龙头企业。这种模式短期内可以给贫困户分红,但长期来看值得商榷。特别是由于产业扶贫项目选择单一、同质竞争、企业经营不善甚至打井空 sub,扶贫资金投入产出困难重重,甚至大量亏损,教训十分深刻。
按照西部某农业银行支行行长的分析,“户贷企用”就是企业出不起资,靠借钱投资。一旦企业出现经营问题甚至破产,贫困户很可能无法收回自己的“股金”,更不用说偿还银行贷款,从而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即使按期还贷,分红很多,但双方合同到期,股份返还,贫困户就少了一块收入,扶贫效果就打折扣了。”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户贷企”也是一些地区懒政的表现,“绣花”式扶贫被简化为定期分红。
这种类似的风险问题,在其他很多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中也存在。一位位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办主任介绍,目前,有贫困户的企业产业扶贫资金每年都有分红,区域扶贫协作资金、专项扶贫资金每年都有收益等资产收益方式在各地普遍存在,每户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单笔投资就有上千万元以上。“这些资产收益模式与‘户贷企用’的性质非常相似。都是把钱放进企业篮子里,贫困户或者村集体获得定期收入。他们共同的风险来自于企业不可控的经营状况。”
“目前,国内扶贫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在试点城市开展。大部分地方才刚刚开始探索,有些地区甚至在空 white。对资产收益模型风险管控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非常有限,客观上增加了风险。”扶贫办主任说。
目前,各地对贫困企业的动态监控和管理仍存在困难。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经营不善等因素,一些省份近年来淘汰了200多家扶贫龙头企业。即便如此,当地农牧和扶贫部门并不清楚一些扶贫龙头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甚至有些龙头企业对自己上亿元的债务并不知情。一些扶贫龙头企业动起了歪脑筋,把从贫困户那里获得的扶贫资金借给第三方使用。这些问题无疑让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隐藏着更大的黑洞。
时刻绷紧监管这根弦,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目前扶贫小额贷款“户贷企用”的火点仍在蔓延,指向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风险需要严控。为避免扶贫资金缩水甚至“浪费水”,多方建议妥善解决“户贷企贷”逾期问题,尽快加强全国扶贫资金后续管理,加强扶贫企业动态监管。同时,也要反思扶贫资金的投资管理模式,改变产业扶贫“行政外包制”的思维,从根本上规避扶贫资金的使用风险。
首先,妥善处理好扶贫小额信贷中“户贷企”未完成的工作。内蒙古兴安盟扶贫办副主任杨建议,尚未清理“户贷企用”的地区,要抓紧全面了解当地情况,制定问题台账,加快清理工作。他认为,对于“不还”贷款的扶贫企业,可以区别对待。企业因疫情暂时困难的,可帮助企业将扶贫小额贷款转为商业贷款,渡过难关;对于无望的扶贫企业,建议政府及时介入企业破产清算,确保贫困户本金问题的有效解决。
其次,加强扶贫资金后续管理,通过严格规范担保抵押“锁定”风险。内蒙古小额贷款协会秘书长岳晓波表示,“户贷企用”的教训深刻提醒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切不可“一刀切”,扶贫企业抵押担保工作必须严格规范,防患于未然。她介绍,目前在内蒙古等国家扶贫资产管理试点地区,农民委托村集体与企业签订抵押合同,找第三方担保公司担保,与企业法人签订个人财产抵押协议,控制风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其他地区学习。
再次,加强对扶贫企业的动态监管,把扶贫资金放到“安全放心”的地方。北京文泽律师事务所律师连建议,一方面要寻找“合伙人”和“管理人”,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关注物化资产的形成,警惕高风险的运营模式。同时,加强动态监控管理,及时了解扶贫企业经营状况,严格控制突发风险的发生。此外,应鼓励资产收益的实施者购买商业保险,增强其偿付能力。
最后,尽快改变政府强、市场弱的产业扶贫现实。蒙恬建议,在扶贫向乡村振兴转变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认真考虑扶贫资金的投资管理模式。政府要转型为引导者和协调者,充分尊重产业扶贫的市场逻辑,避免简单粗暴地将产业扶贫“行政外包”给企业,从根本上规避扶贫资金的使用风险。(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经参调查|“户贷企用”频频爆雷,贫困户“救命钱”成了“唐僧肉”?":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011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