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经济新闻】
(辽宁区域经济/吴克)以产业扶贫为核心,构建多元化扶贫信贷产品体系和广覆盖基础金融服务体系为两翼。“十三五”期间,铁岭市金融局、市扶贫办、人民银行铁岭中心支行、铁岭银保监管分局牵手,形成了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乡(镇)金融扶贫服务站、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体系。申请人“只跑一次”,金融扶贫工作“坚持到底”。
有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一朵又一朵鲜花盛开。
适销对路的贷款,以促进经营实体的小康成长。
2月5日,距离春节还有不到10天。位于西丰县更克镇的洪欣土产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财务人员正在为工人结算工资,面积不大的会计室显得有些拥挤。
“正是因为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公司才能在几年内逐步发展壮大。也要积极回报社会,帮助贫困户走上小康之路。”该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刚表示,该公司主要从事野菜和土特产的收购、加工和销售。随着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他计划扩大业务规模。
在查看了公司的财务指标、销售收入等之后。县里的金融机构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过去的五年里,公司获得了金融机构近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新建的漂烫生产线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仅做大做强了,还采取了“公司+订单+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周边8个镇、25个村、300户农民种菜增收。其中100多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到3000。
在洪欣公司的带动下,2020年,家住耿科镇杨家店村的贫困户余庆国和妻子在自家地里种了4亩蓖麻,还在院子里种了半个慕安的东风蔬菜,仅种一棵就收入1.8万元。
(洪欣公司向财务部员工介绍产品)
“因为涉农创业个人贷款的支持,我们合作社成功渡过了难关,在这里打工的贫困户也稳定了工作。”在开远市魏源堡镇魏源村,记者见到了银羽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辛翠玲。辛翠玲介绍,2020年3月,一笔15万元的涉农创业个人贷款帮助她解决了受疫情影响,农场资金回笼慢的问题。两年的全款优惠政策也让她没有了后顾之忧。有工作的贫困户也能安下心来工作。
(吴振华(左)指导饲养员)
威远村的吴振华已经在合作农场工作了10年。因为他的努力和细心,从饲养员做到了管理员,月薪6000元。“当时听说合作社资金紧张,心里就犯嘀咕。现在,一切都稳定了,我心里也有底了。”吴振华兴高采烈地说道。
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和扶贫再贷款,增强其“造血”能力。
在金融扶贫领域,扶贫小额信贷凭借免抵押、免担保、全额贴息等优势,成为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强“造血”能力的新生力量。
“2017年以来,我们与市扶贫办、银保监局铁岭分局、人民银行铁岭中心支行合作,协调多家金融机构推进扶贫小额贷款发放,提供基准利率5万元以下、贷款期限3年以内、无抵押、无担保、全额贴息的贷款,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目前,铁岭市已向785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98笔,总金额4957.7万元。”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8年,西丰县城坪乡同台村的贫困户颜瑜摘下了贫困的帽子。看到邻居靠养牛过上了好日子,他也想试一试,但是没有钱。2019年3月,县农行来村里推广扶贫小额贷款,他一下子找到了出路。经过个人申请——村里填表——村里审核——扶贫部门重新审核——农行入户调查,不到一周就有5万元贷款上了卡。用这笔贷款,他买了两头肥牛。
颜瑜(左)向县农行员工介绍产业发展情况。
“预支利息,扶贫办及时报销。毕竟这笔贷款不用自己还利息,压力也小很多。”颜瑜告诉记者,他在前一年还清了贷款,然后又借了5万元。现在,他家能产奶牛的数量已经增长到了3头。
与颜瑜的情况类似,扶贫小额贷款也帮助昌图县十八子镇牛庄村的贫困户丁金华卸掉了致富路上的绊脚石。丁金华的丈夫早年因病去世。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在上高中,一个在上大学。借助产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让家庭脱贫。一心想致富的丁金华想搞庭院养殖,但成本问题让她望而却步。
2020年10月,在走访中,18家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了家庭情况,并帮助她制定了养殖计划和还款计划。他们热情细致的上门服务,让丁金华第一时间拿到了3万元的扶贫贷款,买了10只羊,20多只鸡鹅,年底收入1万多元。“现在我们增强了信心。我们一有收入就把钱还给信用社,自力更生,减轻国家负担。”丁金华说。
金融的流水是涓涓细流。
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铁岭中心支行等单位积极向西丰县农村信用社解读推介扶贫再贷款政策,引导其重点向梅花鹿养殖、鹿产品深加工、大棚蔬菜种植、养牛、中药材、种苗种植等领域倾斜,支持西丰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创业就业。截至2020年底,西丰县农村信用社利用扶贫再贷款发放优惠利率贷款200笔。
农村信用体系瓶颈日臻完善,打破沃土才能“生金”
“我是陶然信用合作社的老贷款人。因为一直按时还款,2019年被评为信用户。现在贷款不仅免担保,而且不需要见面。”谈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家住西丰县陶然镇平岭村的贫困户石玉田开了口。
史玉田告诉记者,现在,他的信用额度已经增加到了4万元,并且这个信用额度可以在三年内循环使用,随贷款一并偿还。不久前,信用社的人给他带来了好消息。他可以通过手机操作贷款业务,一分钟左右完成。
看到榛子产业的前景,53岁的他决定碰碰运气。
通过诚信用贷,石玉田的肉牛养殖发展很快。手里有了闲钱,去年他也把房子翻了过来,换成了铝合金门,插棚和新潮的插墙,新铺的地砖。“现在我家不比城里差。”
得益于铁岭市大力推进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老石同镇的康宁村村民曲福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只靠种田打零工的贫困户,变成了榛子种植大户。
前几年,家里的贫困让好强了一辈子的老宋有些不好意思。看到榛子产业的前景,53岁的他决定碰碰运气。在镇村领导的沟通下,2014年3月,陶然信用社给他贷款3万元。他承包了80亩荒山,种了60亩美国榛子。在等待榛子结果的五年时间里,曲福增只投了钱,没见“还钱”。他仍然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当年借。
2018年,在西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信用体系建设项目中,陶然镇被评为信用乡镇,积极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曲福增也被评为信用户。因为他是信用社的老客户,也是诚信客户,今年他提交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申请后,不到三天就收到了贷款,还享受了优惠的贷款利率等政策。曲福增立即改造榛子园,又种了20亩榛子,增强了发展。
看到家里的榛子园发展的不错,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体力不支,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带着妻儿回了老家。
2019年秋,60亩榛子挂果,老曲净赚10万元。2020年,家里的榛子产量稳定在一万多斤。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老屈的儿子还在网上卖榛子到海南等地。
(曲福增父子手里握着的不仅是“致富果实”,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我们农民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最有发言权。五年来,因为有了诚信这个‘后盾’,我不仅绿化了荒山,也拯救了‘金山’。我会继续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做一个诚信的宣传员,让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看着眼前的榛树林,曲福增自信地说。
曲福增的经历只是铁岭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2020年底,铁岭市农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有农民信息43.04万条,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348个。信用镇6个,信用村214个,信用用户211298户,累计向信用村发放贷款1155笔,金额1.06亿元。
主编付强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铁岭市金融委,铁岭金融发展局":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0889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