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北京金融法院揭人脸识别诈骗套路 一女子泄露人脸信息后被诈骗分子转走36万余元

北京金融法院揭人脸识别诈骗套路 一女子泄露人脸信息后被诈骗分子转走36万余元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

9月25日下午,北京金融法院“融小法,关爱碎银”双月谈联合北京青年报“法学院”栏目进行直播,揭露涉及人脸识别的诈骗套路,“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给诈骗分子提供便利”。

银行卡盗刷交易:分为伪卡盗刷交易和网络盗刷交易。

据北京金融法院第一审判庭法官甘霖介绍,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脸支付、人脸打卡等人脸识别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侵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发现,这些案件往往涉及民事和刑事程序的交叉。虽然被害人遭受了损失,但由于在泄露个人信息方面存在过错,在犯罪分子归案、违法所得被追缴之前,被害人可能无法通过民事诉讼获得有效救济。特别是在金融交易领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产生的金融信息与个人资产和信用状况高度相关。一旦泄露,很可能对个人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这凸显了个人信息保护在参与金融活动中的重要性。

法官表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2021年审理银行卡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银行卡刷卡交易可分为伪刷卡交易和网上刷卡交易。

伪卡交易是指他人使用伪造的银行卡刷卡进行取现、消费、转账等交易,网上刷卡交易是指他人窃取并使用持卡人银行卡的身份信息和交易验证信息进行网上交易,最终导致持卡人账户内资金减少或透支金额增加。

她表示,近年来,随着电子支付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如支付宝、微信)进行网上支付。传统伪卡交易数量一直在减少,而网上盗卡交易数量一直在上升。

女性遇到电信诈骗时,不仅会分享屏幕,还会把人脸信息透露给对方。她被骗了36万多元。

直播中,法官公布了一起犯罪嫌疑人通过技术手段非法采集持卡人面部信息,经发卡行人脸识别系统验证,从而实现银行卡网络盗刷的案件。

据了解,今年1月6日21时许,北京的郭女士正在家中休息,手机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北京市公安局的,确认身份后转到了哈尔滨市公安局。一名自称哈尔滨市公安局的陈峰警官接通电话,称郭女士涉嫌跨境洗钱,让她找个安静的环境,下载一个网络安全中心,加对方QQ。

郭女士称,添加好友后,对方声称船长陈明使用腾讯会议进行语音沟通,称郭女士涉及洗钱。银保监会想看看流水,开了共享屏查询各种账户。并向郭女士索要眨眼、张嘴等视频。

担心自己受委屈,郭女士按照对方提示稀里糊涂地操作了支付宝和微信贷款,贷款16万,没有任何其他操作就打到自己的银行卡上。

1月7日8时许,郭女士发现自己的银行卡开始向一个陌生账户转账。怀疑被骗后,她去银行挂失银行卡,发现自己还从银行借了20万。

警方发现,诈骗分子在获取了郭女士的面部信息、银行卡信息和密码后,通过刷脸的方式,迅速将郭女士卡内36万余元转入多个账户。她认为,银行作为储蓄机构,没有尽到安全监管的义务,导致不法分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银行app被盗。于是将银行诉至法院,索赔卡内除借款外的16万余元损失。

法院经审理查明,根据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出具的说明、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出具的软件检测报告中的检测结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公告、《信息安全技术远程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中关于人脸识别的标准内容,我行手机银行APP和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检测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同时,郭女士在接到陌生电话后,相信了对方的说法。在未进一步核实来电者身份的情况下,她下载并安装了来源不明的手机软件,按照对方指示向涉案借记卡收款,共享屏幕并配合眨眼、张口等动作,未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导致其手机银行部分关键信息面临风险。从不明来源下载软件后,登录密码、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都有被破译拦截的风险。其未能妥善保管身份信息和交易验证信息,对涉案借记卡内资金损失有过错。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在银行已尽到保障持卡人账户安全的义务,郭女士对未妥善保管身份信息和交易验证信息存在过错的情况下,判决银行在本案中不承担责任。

人脸信息是“生物密码”,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可能会造成侵权的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阮深玉表示,人脸信息是一种生物特征信息。所谓生物特征信息,是指关于一个自然人的身体、生理或行为特征的信息,包括人脸、指纹、声纹、张纹、基因、虹膜等信息,属于个人信息。

阮深玉表示,人脸信息不仅是个人信息,也是敏感的个人信息。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所谓敏感个人信息,是指一旦泄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有学者称人脸信息为“生物密码”,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风险。

人脸识别技术是否存在隐患和风险?

对此,阮深玉表示,现阶段还不能说人脸技术绝对安全。人脸信息的处理包括人脸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和披露。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集、存储和使用人脸信息用于人脸识别应用,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才能对客户人脸信息进行处理。

目前人脸信息的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脸信息可能被泄露。人脸信息是重要的隐私信息。如果在未经许可或批准的情况下,通过公开或非法手段采集、保存、窃取正常的人脸数据,一旦信息泄露,不仅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甚至可能被多次出售牟利。

第二,人脸识别系统可能被恶意攻击。对人脸识别系统可能的攻击主要包括两种,一种叫做演示攻击,另一种叫做间接攻击。

演示攻击是在传感器层面进行的,主要包括照片攻击、视频攻击和3D mask攻击。攻击者可能会在人脸识别系统的传感器上呈现受害者的照片,或者根据系统要求拍摄受害者闭眼、张嘴或转头的视频,然后将这个视频呈现给传感器来演示攻击。

另一种叫间接攻击,即对数据库的直接攻击。攻击者攻击数据库,直接用攻击者自己的人脸信息替换受害者的人脸信息,攻击者就可以在传感器面前通过人脸验证。

"然而,金融交易中人脸识别的安全性要高得多."阮深玉表示,根据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将人脸识别系统投入使用之前,应进行完善的安全评估。

其次,金融交易中的人脸识别需要活体检测,很难用静态照片糊弄,有些算法的活体识别正确率甚至达到99.8%以上。

此外,金融机构在进行交易验证时,除人脸识别外,还要求登录密码、手机验证码、短信验证码等各种认证要素全部匹配才能完成交易。

而如果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不高,从不明来源下载安装手机软件,通过视频软件分享屏幕,配合眨眼张嘴,最终导致攻击者收集到包含消费者面部信息的视频,从而成功发起视频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他没有妥善保管身份信息和交易验证信息是不对的,主动泄露这种个人信息带来的安全风险也是很大的。

AI,不要随便玩,可能会造成侵权或者触犯刑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换脸”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随之而来的风险是,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该技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对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危害极大。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第三庭副庭长闫军表示,当AI的变脸拟声词技术被用于商业牟利时,容易引发肖像权、姓名权等人格权纠纷。一些营销短视频、音频的商家,往往未经当事人许可和同意,就改头换面,改变声音,以此牟利。这种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视频合成和通过“AI变脸”进行诈骗,都是利用新技术的诈骗,与传统诈骗本质相同。构成诈骗罪的,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利用‘AI变脸’实施诈骗的,依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追究刑事责任。

金融消费者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闫法官提醒消费者,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免不当泄露个人信息。身份证、银行卡号、支付密码、支付二维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重要信息。,必须妥善保管,不应轻易提供。必须高度警惕非法采集人脸信息,防范“AI换脸”诈骗等新型犯罪。如果在一些“拍照”场景中遇到摇头、张嘴等一些特殊的动作要求,就要提高警惕,看看屏幕上到底是“拍照”还是“人脸识别”。不要轻易加入陌生人的微信群聊和视频会议。如遇“微信好友视频借钱”,切记多渠道核实“好友”身份,不要轻易转账。如果已经转账,报警或者拨打反诈骗中心电话96110。

要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法金融服务,不要相信虚假金融广告。同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维权,拒绝非法维权代理。对金融机构的产品或者服务有异议或者争议的,应当如实、客观反映情况,通过正当渠道提出合理要求。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平等协商解决,也可以向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不要轻信“逾期账单”、“信用恢复”、“利息减免”等一些社会广告,不要轻易向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提供个人信息,不要参与编造虚假信息、伪造证明材料等“恶意”投诉,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一旦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及时报警,确保个人账户和资金安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王

编辑/倪佳宁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北京金融法院揭人脸识别诈骗套路 一女子泄露人脸信息后被诈骗分子转走36万余元":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0496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