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贷款知识 > 大额企业贷款调头(贷款一年一调头是什么)

大额企业贷款调头(贷款一年一调头是什么)

贷款知识 Fintech圈子 投稿

贷前“走后门”、贷后“三不管”,线下助贷中介有啥猫腻?,下面是Fintech圈子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大额企业贷款调头

“银行最新产品,不看查询,不看负债,额度30万”、“年化5%,最高授信50万,有逾期也可以贷”……近日,不少线下助贷业务员蜂拥向北京商报记者推荐类似贷款产品,从宣传来看,大都打上了“银行产品”、“大额”、“低息”、“不看征信”等标签,甚至部分业务员还宣称有征信修复渠道、可包装信贷资料,甚至能走银行信贷“后门”……

线下助贷中介乱象频出的另一面,线上助贷平台也蠢蠢欲动。北京商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采访了解到,断直连大势下,不少线上助贷平台正对产品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也有机构正在加紧推进与征信机构的合作,甚至还有平台组建团队准备调头线下……

乱象频出下,线上助贷调头线下是门好生意吗?严监管下后续助贷市场又将是何走向?如何规范?

线下助贷乱象:

贷前“走后门”、贷后“三不管”

继《调查|QQ空间成贷款导流聚集地,错位宣传下暗藏哪些隐患?》后,近两日,北京商报记者以申请贷款为由,进一步与贷款推销业务员交流发现,线下助贷市场乱象频出。

注:多家线下助贷平台业务员的宣传;来源:北京商报记者截图

一方面,在贷前风控上,不少业务员称可以帮贷款者包装信贷材料,在放款银行处“走后门”;另在贷款资金流向上,在记者提出贷款是用来买房、炒股票、买基金时,也有业务员称“完全没问题”,贷款会以装修贷名义下发,具体资金用途可以自己支配。

正如一业务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公司对接的大多为地方中小银行,在简单了解记者的个人情况后进行初审,称可以给记者贷出28万元,年化贷款利率5.04%,但具体贷款操作及协议签订,需要线下进行。

“你先和我们进行签约,把信贷资料和基本情况都给到我们,我们会给你包装材料。”该业务员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当记者提出个人有过贷款逾期行为时,该业务员却不假思索回复称,“没关系,我们这边是可以走银行信贷‘后门’的,很少有下款失败的情况,实在不行我们也有线下的一些征信修复渠道。”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这一类线下助贷公司数不胜数,记者仅填完一个贷款申请后,一日内就有多家线下助贷平台联系贷款事项,其中就包括商信金融、中投众鑫、中澜海阔等。除了自称助贷平台外,这些贷款中介还有的以“信贷中心”、“快贷中心”等向用户进行产品营销,但这些业务员实际并不属于任何银行,基本都是金融外包服务公司,主要通过帮银行 “拉客”,从用户高额贷款中来赚取服务费,一般收取1%-5%甚至更高。

针对贷前个人信息收集、材料包装、走“后门”,贷后资金流向股票、基金、房地产等 “三不管”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商信金融、中投众鑫、商信金融等平台进行求证,其中拨打商信金融、中澜海阔天眼查披露的电话,均未接听,此外中投众鑫工作人员一听对方是媒体,就立即挂断了电话,后续无法接通。

“助贷本是贷款业务在长期发展中衍生出的专业化分工环节,有助于提升各方效率,但也因为游走在监管边缘,而出现部分乱象。”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表示,从贷前风控来看,一些推销业务员毫无合规意识,诱导不具备申请资质的客户入场,另从贷后资金流向来看,炒股票、买基金将导致消费贷资金空转,加剧市场投机炒作风气。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同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线下助贷再度兴起,鱼龙混杂的市场中,确实有些助贷机构为了挣手续费,对风控排查和资金流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信用风险,助长了个人或者小企业过度借贷,甚至助长了骗贷的风气。”孙扬坦言,之前一段时间,一些银行房抵贷主要暴露的风险,就来源与这些线下助贷渠道。

线上蠢蠢欲动:

有的调整产品、有的调头线下

线下助贷乱象不断,而反观线上助贷市场,目前也不好过。

一方面,随着线上获客成本持续上升,不少助贷平台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此外,断直连大势下,部分平台直言后续合规压力骤增,产品也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两日,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近10位来自不同线上助贷平台的从业人员,断直连压力下,有的机构正在进行产品上的调整,也有的在加紧与征信机构的合作以及API端口的改进。 “之前的模式指定不受用了,但我们还是主攻线上。”北京一线上助贷平台人士感叹道。

与此同时,另一从事线上助贷业务的公司高管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线下助贷确实有很多公司在做,但和线上助贷的不是同一拨人,线下这块存在很多灰色空间,目前公司不考虑转型线下,主要考虑成本问题。”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从上海一助贷平台从业人士处获悉,断直连压力下,公司已经考虑组建团队,试图调头线下。该从业人士透露,“线上助贷机构一般是给持牌金融机构导流或者做联合贷款,一直都存在一些信息层面的博弈,助贷机构尽可能获取信息并留存信息,但是金融机构就不希望这样,其中存在很多矛盾点。现在断直连下,助贷机构没办法把信息原原本本传给持牌机构,所以平台也在想着能不能对接一些线下的业务,可能更有操作空间。”

无独有偶,另一家线上助贷平台,目前也已将线下获客视为一个重要渠道,据介绍,该平台早已组建了线下团队,人数超过600人,主要服务对象是小微商户,也包括个人业务。

与前述上海助贷平台一样,另一平台业务人员同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不少机构确实开始调头线下,但和断直连或没有直接联系。该人员说道,“目前,线下业务相比线上业务,一是渠道自建,客群的成本与质量相对更加可控,另外行业激烈竞争,线上获客成本持续上升,线下场景的成本比较优势开始显现,因此有一批企业开始回过头来重新探索金融科技与线下场景结合的方式。

”尽管线下场景渠道自建,客群相对可控,但线下业务不如线上标准化、数据化,也没办法通过风控模型合理预测,因此要注意金融风险总是滞后的,线下现在的利润是否持续,未来会不会爆发风险,还是有待观察。”该人士说道。

后续市场走向:

或线上线下结合 严监管是必然

乱象频出背景下,线上调头线下,真的可取吗?

在孙扬看来,“转向线下,助贷面临的监管压力会小很多,但实际上会给贷款业务带来风险,尤其是那些抱着打一炮就走、赚一笔钱就走,通过包装贷款资料来赚钱的,背后风险其实很大,不仅对金融机构没利,对社会没利,对借贷人长期来看也是不利的。”

“助贷业务实际上最早是从线下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线上助贷模式才得到快速发展。”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指出,目前看,一些头部线上助贷平台也在探索线下获客方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开展业务,这种转变,一方面与互联网红利消失相关,线上获客成本上升,适合客群增长受限,另一方面也通过线下方式,在小微、场景客群、大额借贷等方面进行拓展。至于线上还是线下,主要还是看哪种方式更有效,成本更低,未来看,在一些助贷业务上,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也会成为主流。

苏筱芮则认为,由于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线上互联网贷款的监管体系逐步形成,而线下业务则缺乏明确依据,尚处于“荒原”,在她看来,线上助贷转战线下或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一些深耕线下业务的传统机构早已积累多年资源与运营经验,另一方面,线下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面向的客群也不如互联网渠道广泛。

助贷市场鱼龙混杂,后续又将如何规范?在孙扬看来,监管部门还是要出台助贷的管理规范,对机构开展线下助贷业务流程提出合规要求和规范,另对金融机构也要加强约束,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助贷机构的准入和管理,此外,监管部门要对金融机构的线下业务做穿透式管理,重视贷后风险管理。

苏筱芮则称,后续严监管是必然趋势,助贷依托于持牌金融机构,主要还是通过持牌金融机构的约束来传导至助贷端,一方面需要持牌金融机构提升对合作机构的监督管理意识,强化风险识别流程,另一方面则需要从制度方面厘清合作权责,将线下助贷业务纳入至监管范围。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

贷款一年一调头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普通家庭房贷规模急剧扩张,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过高的声音越来越多。然而,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居民部门仍有一定的加杠杆空间,但加杠杆方向应适当调整——从住房按揭贷款转向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消费贷款。可以预见,消费金融的黄金时代正加速来临。

现状:居民部门加杠杆仍有上升空间

当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的变化和负债整体状况可从以下两方面做一简要描述。

一方面,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并达到历史高点。由于居民不能发行个人债券,我国居民债务全部由贷款构成。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末居民部门银行贷款余额为33.3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4.8%。居民负债水平快速上升,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生的(参见下图),特别是居民部门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增长,带动了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至2016年末居民部门按揭贷款余额为19.14万亿元,较2011年末7.14万亿元增长了12万亿元,占同期居民部门贷款增加额19.7万亿元的61%。

另一方面,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处于国际中游水平。当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发达,银行总资产规模位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过去十余年的资产泡沫大膨胀时期,普通家庭负债消费和置业的观念已经形成,这使得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普遍高于大多数银行体系欠发达的新兴市场国家。2016年,中国居民杠杆率不仅高于金砖国家的其他成员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等,也高于新兴经济体居民杠杆率的平均水平。然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与银行体系同样较为成熟和发达的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居民杠杆率依然不高(参见下图),仍有一定的加杠杆空间。

综上可见,居民部门适度加杠杆仍是大势所趋,但加杠杆方向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具体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或动力。

1、居民中长期贷款比例过高,期限错配问题凸显。具体来看,2015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负债中,短期贷款余额从8.2万亿元增至2017年5月末的10.3万亿元,增加额是2.1万亿元,同期居民中长期贷款则从15.4万亿元增至26.2万亿元,增加额高达10.8万元。相应地,短期贷款占居民负债比重从34.7%连续下行至28.2%,而中长期贷款占比则从65.3%上升至71.8%(参见下图)。居民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居民负债期限错配问题,不利于商业银行对居民负债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2、房贷快速增长挤占了居民部门其他消费贷款空间。从央行公布的数据看,2016年末我国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余额中,个人购房贷款占比高达80.4%,达到阶段性高点,自此进入拐点。在一、二线城市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下,2017年一季度末,我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为19.05万亿元,较2016年年末回落了900亿元。

从增长速度看,在2016年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时期,居民部门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速(根据央行统计口径,个人购房贷款作为中长期消费贷款)持续高于短期消费贷款增速。在严控房贷政策影响下,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增速于2017年年初掉头向上,个人按揭贷款也止住上涨的步伐。从更长时间周期看,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和房贷增速存在明显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参见下图)。

由此可见,在房贷受严控的趋势下,住房贷款以外的其他居民消费贷款将逐渐取代房贷,成为居民加杠杆的优先方向。

前景:消费金融大发展的环境正在形成

居民部门加杠杆的方向发生转变,不仅依赖于居民扩大消费金融的潜在需求,更需要传统商业银行的积极转型和新兴金融机构发展新型消费金融商业模式。事实上,随着房贷业务受限,消费金融发展的供给侧环境正在形成并不断优化。

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正在全面铺开个人消费金融业务。今年以来,房贷业务受限,使得消费金融越来越受到传统商业银行的重视。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年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显示,七成银行家认为个人消费贷款是银行的发展重点,消费金融因为具有小额分散、风险低等特点,正成为传统商业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目前,工农中建四大行都在力推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产品,其他的全国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也都推出了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等消费金融产品。

另一方面,民营银行、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组建了个人消费金融的生力军。基于互联网生态圈的新兴金融机构具有发展消费金融的天然优势。其中,微众银行微粒贷、网商银行蚂蚁借呗、苏宁金融任性贷是最具代表性的个人消费金融贷款产品。微众银行微粒贷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的累计放款额突破3000亿元;网商银行蚂蚁借呗截至2017年1月末的累计放款额是1151亿元;苏宁金融任性贷2017年2月底上线至今的四个月,累计放款额超10亿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网贷(P2P)投放的主要方向无疑是个人信用贷款和消费金融贷款。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网贷行业贷款余额增至10449.65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居民部门短期贷款总额(10.3万亿元)的比重超过10%。即便是在强化监管的政策环境下,P2P贷款余额增速也都是银行短期消费贷款增速的三倍以上。

综上可见,居民部门适度加杠杆,仍将是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消费升级的关键动力。随着房贷业务受限、传统商业银行积极转型,消费金融大发展的市场环境正加速形成。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大额企业贷款调头(贷款一年一调头是什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838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