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公司第一梯队排位变化 捷信超过中银成为“吸金王”,下面是每日经济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和捷信一样的贷款公司
每经记者:肖乐 每经编辑:易启江
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以13.75亿元的净利润成为当之无愧的“吸金王”,2018年,中银消金的净利润却降至5.59亿元,被另一家老牌消金公司捷信以13.96亿元的净利润甩在身后。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为首批成立的消金公司之一,中银消金自开业之后的营收和净利润便一路向上,其中2015到2017年,其营收从10.11亿元增长到40.05亿元,净利润则从2亿元增长到13.75亿元,可以说是高歌猛进。与捷信相比,中银消金展现出更前的赚钱能力,2017年中银消金的营收为40.05亿元,实现净利润13.75亿元,而捷信的营收达到132.55亿元,净利润仅为10.21亿元。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利润率与各自的风控水平即不良率有关,也与运营模式、资金成本的差异有密切关系。
消金公司第一梯队排位变化2010年,首批三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分别是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四川锦程消费金融。三家背景不一,中银和锦程大股东分别为中国银行和成都银行,捷信为外资背景,是捷信集团(Home Credit B.V.)在中国的子公司。
尽管同一批成立,但锦程消金的利润水平远不及另外两家,2017年,锦程消金的净利润仅为6055.49万元,而中银和捷信均超过10亿,中银13.75亿,捷信10.21亿。2017年另一家净利润超过10亿的持牌消金公司,是2015年才成立的招联消金,其2017年净利润达到11.89亿元。
不过,2018年,持牌消金公司第一梯队的阵营发生了变化,捷信净利润升高至13.96亿,招联12.53亿,而中银净利润减少至5.59亿,马上消金则以8.01亿元的净利润超过中银。
回顾过往业绩可以看到,2018年之前,中银消金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在稳步增长之中。2015到2017年,其营收从10.11亿元增长到40.05亿元,净利润则从2亿元增长到13.75亿元,可以说是高歌猛进。
捷信消金2018年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公司总资产990.75亿元,同比增长12.73%,负债总额887.06亿元,同比增长12.41%,截至2018年底,捷信发放贷款846.51亿元,贷款余额898.35亿元,同比增长15.29%。与中银不同,捷信2018年净利润同比仍增长37%,且增速高于2017年。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的营收远在中银和招联之上,但净利润差距却不大。2017年,捷信的营收达到132.55亿元,净利润10.21亿,中银和招联的营收分别为40.05亿和41.63亿,净利润则分别达到13.75亿和11.89亿元,捷信的营收是中银、招联的三倍还多,但净利润却不及后两者。2018年同样如此,捷信的营收185亿,净利润13.96亿,招联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69.56亿和12.53亿。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向记者表示,就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而言,营收利润率之所以出现分化,与各自的风控水平即不良率有关,也与运营模式、资金成本的差异有密切关系。
“从从运营模式上看,有些持牌机构侧重于做纯粹的资金方,获客和用户运营成本就很小,营收利润率就比较高,而有些机构侧重于线下自营获客,布局大量的人力和渠道,管理成本很高,营收利润率就偏低;从资金成本上看,有些持牌机构背靠银行股东,低成本资金充裕,也会表现为较高的营收利润率,反之,则会呈现出较低的营收利润率。”薛洪言表示,整体上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股东结构、运营策略差异很大,虽是同类型公司,但在很多财务指标上可比性并不高。
中银35亿增资尚未完成从中银和捷信披露的不良率等数据来看,中银的资产质量要好于捷信,但资本充足水平不如捷信。2015至2017年,中银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51%、3.06%、2.82%,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63.05%、197.93%、189.86%,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09%、9.73%、10.43%。2015至2018年,捷信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7%、4.45%、3.82%、3.98%,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30.09%、150%、158.36%、150%,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86%、12.06%、11.28%、11.35%。
2018年7月发布的联合资信2018年跟踪评级报告曾指出,中银消费金融负债结构仍较为单一,对银行借款依赖度高;随着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其以信用贷款为主的业务发展模式加大了信用风险暴露的可能性;同时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对资本的消耗较为明显,有限的资本限制了其未来业务的快速发展。
联合资信彼时在报告中表示,中银消费金融已启动增资计划,拟增资35亿元,该计划已经董事会通过, 现已上报监管机构,增资后其资本充足性将得以提升,从而为其后续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较好的支撑。
2018年4月,中银香港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中银信用卡按持股比例向中银消金增资月人民币4.331亿元,中银消金的其他股东,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家嘴、博裕及红杉按同比例向中银消金增资。中银信用卡持有中银消金约12.37%的股份,也就是说,增资总额将达到35亿元。增资完成后,中银消金的资本金将从8.89亿元增加至43.89亿元。
不过,这笔增资目前尚未完成。4月3日,中银香港公告增资调整计划,博裕及红杉退出此次增资,原定由博裕及红杉承担的增资额将由其他股东按股权比例承担,中银信用卡的增资额变为5.059亿人民币,增资完成后,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家嘴、中银信用卡、博裕及红杉将分别持有中银消金约42.8%、22.08%、13.44%、13.23%、5.81% 及 2.64%的股权。
随着业务的扩张和监管趋严,持牌消金公司自2018年开始掀起了一轮增资热潮,去年至今,已有至少10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了增资,其中兴业消费金融在一年时间里进行了两次增资。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注册资本金最高的是捷信,至2018年末,其注册资本为70亿元人民币。
每日经济新闻
捷信分期贷款可靠吗
投诉多达万余条。
8月16日,多名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金融”)借款人向时间财经反映,该公司疑涉“高利贷”,存在爆通讯录、上门骚扰等行为。
“捷信的正常利息控制在24%以内,但收取的服务费在总金额里面占比很高。我的是45%,3万元分54期总共还6万元,如果捷信不给老百姓一个合理的解释,我就会直接去北京告他们。”一位山东的捷信金融用户张先生对时间财经表示。
时间财经发现,在聚投诉平台上,关于捷信金融的投诉高达万余条,涉及电话骚扰、高利贷、擅自改合同、套路贷等各种问题。无论在年榜、周榜、季度榜,捷信金融投诉量都排在前十。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捷信消费金融的母公司捷信集团已经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申请上市的公司主体为在荷兰注册的Home Credit B.V,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以及汇丰为其保荐人。招股书显示,捷信成立于1997年,主要在包括中国、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9个国家提供销售点贷款、现金贷以及循环贷款等产品。
捷信集团的控股公司为派富集团(PPF Group N.V.),是中东欧地区规模最大的投资和金融集团之一,业务集中于金融服务、房地产、保险以及生物科技等领域,捷信集团是其消费金融板块的运作主体。
财经评论员瞬雨对时间财经表示,捷信集团上市的话,香港联交所肯定要看公司是否违规,业务资格上看,它是一家合法的消费金融公司,只要超不过监管上限(至少名义上不越过),就拿它没办法的。至于消费者的负面呼声,关键看港交所是否看重。
时间财经就上述问题联系捷信客服电话,客服人员将相关信息登记后表示,会将提供的信息交由相关负责人回复。截至发稿,尚无回复。
“高利贷”争议
作为外资企业捷信集团,最重要的业务还是在中国。2018年,捷信集团在中国净收入为1.7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75亿元,该规模能与国内大型城商行相媲美。截至2018年末,捷信集团在中国总贷款余额为124.4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960.68亿;经营收入为25.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5.16亿。
不过,在营收风光的背后,关于捷信金融的“高利贷”争议却从未间断。山东的高女士对时间财经表示,“借款26500,还了39000还让再还14000,这比高利贷还高利贷,高达60%的服务费黑心钱,催收让我还钱,我说还什么钱?借了26500还了39000了到底还多少?他们说你如果态度确定不还,我们会联系你紧急联系人。”
高女士还表示,“我一分钱都不会再还了,我已经开始向相关部门举报,跟他战斗到底。捷信打着上征信的旗号威胁,好多人因此才被迫还不合法的高利贷。”
捷信拥有5000万客户群,是通过什么方式积累起来的呢?前述山东张先生表示,“贷款的时候,是他们电话营销,很早之前,我通过手机店因为分期付款,把相关的个人信息留给了捷信。借款的时候没那么给我们算年利率是多少,只给我说每个月还多少,都是在电话里承诺,然后下载捷信金融APP后直接把钱打到账户,最后才发现利息高的惊人。”
类似于张先生通过分期商品贷留下个人信息后,捷信通过电话营销,再完成客户的二次贷。北京的李先生也是这种情况。“之前做过手机分期,快还完了,捷信又打电话过来再推销现金贷。”李先生对时间财经说。
据了解,2007年捷信集团在深圳福田设立了捷信中国总部,并开始在广州、佛山等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三年之后,捷信集团在天津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开始独立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并成为中国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唯一的外商独资企业。
据时代周报报道,在中国市场,捷信集团业务主要为三种无抵押消费金融贷款: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和循环贷款。所谓销售点贷款实际上是捷信的“POS贷”,即零售分期贷款,主要面向家电、3C产品。主要通过合作销售点开展业务。目前,捷信集团在中国拥有近24万家销售点,大部分位于三四线城市。
曾涉“学生贷”被央视曝光
早在2013年,捷信消费金融就被央视《经济半小时》曝光向大学生发放年费率超过50%的贷款。除了费率过高,《经济半小时》还报道了捷信的暴力催收问题。
时间财经从中国经济网发现了这篇转自央视《经济半小时》的这篇文章,该报道显示,小唐和小陈是重庆一所高校大一的学生,这两位同班同学最近都摊上了一件烦心事。这还得从去年九月份开始说起,当时两人刚刚开始大学生活,打算给自己添置一部新手机。
报道称,小唐的这份个人消费贷款申请表显示,贷款放款方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担保方为广东捷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供应商为深圳捷信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而这笔贷款的月贷款利率为1.67%,月客户服务费率为1.79%,另外还有0.77%的月担保服务费,这样他每个月的费率加在一起就是4.23%,乘以12个月,年费率高达50.76%。
实际上,对于捷信利率的投诉在当时已经大量存在。报道还称,央视记者在网上搜到六个反捷信群,人数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五六百人。在网上反映捷信贷款费率过高的贴子比比皆是,网友们声称他们需要偿付的费率一般在35%-50%,包括贷款利率、客户服务费和担保服务费组成。
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公开对此事表示,在消费金融领域,小客户群体由于成本和风险往往高于大客户,费率上浮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像捷信这样高达50%的费率就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这就是有点变相放高利贷了。
此外,2019年2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公布一起民事判决案例显示,捷信金融状告借款人谷欢欢,要求其偿还贷款本金7815.91元,利息521.63元,贷款管理费2902.42元,月灵活还款服务费包60元,违约金240元,以及客户服务费725.66元。
按照法院判决,谷欢欢仅需支付7030.86元本金,以及合计562.47元各类费用,对于捷信金融的其他诉讼请求,予以驳回。判决还认定,捷信实际变相收取突破法定利率的高息,这部分利息应为无效。
2017年,各地陆续出台借贷法规,将年化利率进一步定义,利率不仅是贷款机构明面上的“利率”项,还包括借款利率、平台手续费、第三方支付收取的费用及提现费等一切综合费用。作为一家有超过20年历史的老牌消金公司,随着监管的趋严,这只准“消费金融第一股”也面临风险。
在资产质量方面,捷信不良资产比率逐年攀升。2016至2018年度捷信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6.1%、6.9%、8.4%。此外,捷信提示其贷款组合与融资组合可能存在期限错配的情况导致公司承受流动性风险。由于捷信主要依赖机构资金来源及客户存款以拨付贷款,本息的兑付及偿还时间可能与借款时间存在差异。(北京时间财经 李洪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和捷信一样的贷款公司(捷信分期贷款可靠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135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