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黄金骗贷案涉事银行被罚 19家银行被罚5250万,下面是中国经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陕西信合黄金质押贷款
假黄金骗贷案涉事银行被罚
19家银行被罚5250万元
一起横跨豫陕两省涉及19家银行190亿元贷款的假黄金骗贷大案被银监会曝光。昨天,银监会披露,经过立案、调查、审理、审议、告知、陈述申辩意见复核等一系列法定程序,陕西、河南银监局依法查处了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质押贷款案件,对两地涉及该案的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罚款5250万元,并处罚104名责任人。
假黄金骗贷案涉及19家银行
2016年5月,陕西潼关县联社发生一起2000万元质押贷款案件。结合案件情况,陕西、河南银监局迅速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全面排查,发现多名外部不法人员横跨陕西、河南两省,以纯度不足的非标准黄金做质押物,骗取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90亿元贷款。目前,公安机关已抓获35名外部涉案人员。案发后,陕西、河南银监局积极指导督促相关机构多措并举化解风险,并启动了立案调查和行政处罚工作。
据媒体此前报道,2016年5月初,潼关信合因一笔约2000万元的黄金质押贷款逾期而联系借款人张某,但张某一直未接电话。随后,潼关信合工作人员将张某堵在办公室,他借打电话机会逃脱,从此杳无音信。因为催款无果,潼关信合决定处置质押黄金,结果在处置过程中发现黄金掺假。一起横跨豫陕两省的假黄金骗贷案浮出水面。
“金砖”外金内钨
随着陕西金融机构随后的自身盘查以及公安机关的侦查,潼关信合发现更多的质押用的是假黄金,随后西安市长安信合也发现了质押用假黄金。
据悉,这些被抵押给金融机构的假黄金,钨的含量占62%左右,黄金约占38%。金砖外表是标准金,里面则裹包着钨块。不法分子选择钨来造假,主要是因为钨的密度与黄金接近,钨的密度为19.25克/立方厘米,黄金密度19.3克/立方厘米,两者仅相差0.05克/立方厘米,普通仪器很难测出如此细微的差别。因此,这种以钨块为“核心”的假金砖,如不用熔炼和打钻的检测方法很难查出破绽。此外,钨与黄金之间熔点差距很大。黄金的熔点是1064 ,而钨的熔点高达3410,不法分子从银行收回假金砖后,只要温度达到黄金熔点,很容易将两者分离。
据报道,制假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从材料选购、加工、运输,以及办理质押贷款业务,都有专人负责,且核心团队成员均已离异。在黄金价格上涨的最初几年,他们凭借“炒金模式”和利用假黄金质押贷款投资的方式赚取上亿元,再次入场后,因金价持续走低难以抽身,只能用假黄金持续从多家银行质押骗贷,用于还清利息,最后难以为继,彻底崩盘。
19家银行业机构被罚5250万元
据悉,陕西银监局对涉及该案的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合计5000万元,其中对陕西省联社及潼关县联社等11家县级农信社联社罚款3600万元,对邮储银行陕西省分行及其渭南市分行、潼关县支行罚款1000万元,对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及其渭南分行、潼关县支行罚款400万元。对上述机构的95名责任人予以处罚,其中取消8人1年至终身高管任职资格,对87人分别给予警告。同时,责令相关机构按照党纪、政纪和内部规章,对262名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此外,陕西银监局对内部监管履职不力人员进行了执纪问责。
河南银监局对涉及该案的工商银行河南三门峡灵宝支行处以罚款250万元,对该支行及工商银行三门峡分行9名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罚,其中取消5人3至8年高管任职资格,对4名高管分别给予警告。同时,责令工商银行对省、市、县三级分支机构48名责任人给予了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
银监会痛批贷款“三查”形同虚设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案暴露出上述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管理存在诸多缺陷。
首先是贷款“三查”形同虚设。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款审查不严格、贷后管理缺位,部分基层机构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其次是押品管理严重失效。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贷款质押物的检测及价值评估存在重大纰漏,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第三是业务开展盲目激进。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过度追求业务发展规模和速度,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能穿透业务风险,部分机构违规开展业务审批,重要岗位未形成有效制约,内控审计作用缺失。
该负责人表示,银监会将继续坚持依法监管、严格监管、公正监管、廉洁监管,坚决刹住乱象,坚决治愈沉疴,着力防范化解银行业风险,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两个月里披露4起恶性大案
自2017年12月8日以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加上昨天这起假黄金骗贷案,银监会已经对外披露4起涉案金额巨大、涉及银行众多的恶性大案。
银监会2017年12月8日公布了“侨兴债”事件处理结果,广发银行被罚没7.22亿元,这也是银监会成立以来单家罚款金额最高的案件。银监会将其定性为“一起银行内部员工与外部不法分子相互勾结、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的重大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牵涉机构众多,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社会影响极坏,为近几年罕见。”
“侨兴债”融资链条过长,涉及地方交易所、互联网平台、银行、保险等多种机构,在交易结构上层层嵌套。12月29日,银监会又公布了进一步惩罚决定,对涉及“侨兴债案”的邮储银行、恒丰银行等13家出资机构作出行政处罚,罚没金额合计13.41亿元人民币。
今年1月19日,长期有着“不良贷款零记录”的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收到一张高达4.62亿的天价罚单,金融圈再次震惊。
银监会在官网通报称,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银监会认为“这是一起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主导的有组织的造假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手段隐蔽,性质恶劣,教训深刻。”
8天之后的1月27日,中国银监会通过官网再次公布一起极为恶劣的“违规票据案”——涉案票据票面金额79亿元,非法套取挪用理财资金30亿元。这次的主角是“邮储银行甘肃武威文昌路支行”。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在检查中发现,吉林蛟河农商行购买该支行理财的资金被挪用。银监会最终对涉及该案的1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罚没2.95亿元。银监会认为“这是一起银行内部员工与外部不法分子内外勾结、私刻公章、伪造证照合同、违法违规办理同业理财和票据贴现业务、非法套取和挪用资金的重大案件,牵涉机构众多,情节十分恶劣,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
据统计,2018年1月银监系统罚没金额超过8.98亿元。相比之下,去年全年各级银监部门罚没金额近30亿元。也就是说,仅新年第一月,各地银监局罚没的资金就是去年全年的近三分之一。
有关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对于银行业乱象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尤其是对于大案要案将坚持依法、顶格处罚,不设上限。 (程婕)
陕西信合与秦农银行是一家吗
每经记者:史香玲 每经编辑:曾健辉
陕西西安城市风貌 视觉中国图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抢占金融产业发展新高地,无疑将赢得下一轮城市发展的优先权。
作为“一带一路”的枢纽和门户,陕西的金融业发展具有一定优势。2016年到2019年,陕西金融业增加值从1182亿元上升到1708亿元,金融业增加值GDP占比稳定在6%左右。
不过,相较于全国金融业增加值GDP占比逾7%的数值,还有一定发展空间。
如今,无论是自身资源禀赋,还是来自于国家层面赋予的战略定位,陕西手握一副好牌。
尤其对金融产业来说,各项扶持政策频频出台。如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的建设、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以及金融风险防范实施方案等,均可表明政府对助推金融业发展意志坚定。
政策“放开”已吹响起航的号角,想要到达胜利的彼岸,为陕西金融业的“池子”引入活水,还需地方政府在各个层面上持续发力。
统筹1410亿元纾解复工资金难题
疫情之下,一些遭受重创的企业,在金融政策的支持下,逐渐复苏。
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下发文件,要求各金融机构定期报送对中小企业等的信贷投放“账单”,然后根据统计监测情况,对症下药。
很快,巨额保障资金措施密集投放。4月7日,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印发《建立普惠金融纾困机制支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工作方案》的通知,设立专项信贷资金规模高达1410亿元,覆盖重点工程建设以及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除此之外,还加大“减费让利”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普惠色彩明显。
其中,国开行陕西省分行设立专项资金600亿元,陕西信合设立复工复产专项信贷资金600亿元,秦农银行设立抗疫专项贷款210亿元。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苏虎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为支持企业复产复工,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多渠道融资局面在逐步形成,融资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
在金融政策的支持下,疫情防控债开始紧锣密鼓地发行,一些助力疫情防控企业的资金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譬如,通过疫情防控债券“绿色通道”政策,陕煤集团成功发行西北首单疫情防控公司债券,由开源证券牵头主承销商,募集资金规模10亿元,优先用于支持疫情防控相关业务。
紧接着,陕西建工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一期资产支持票据(疫情防控债)发行,总额30亿元,其中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省内防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而导致的流动资金不足。
这股金融活水不仅推动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而且疏通了因突发疫情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动脉梗塞。
陕西金融“池子”亟需补水
长期以来,金融业一直是陕西经济盘子中的薄弱环节。
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708亿元,金融业GDP占比6.6%,数值低于全国的7.8%。
在2019年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同处于西部城市的成都、重庆金融综合实力分别位居全国第5和第8,西安排到全国第11。
不难看出,西安乃至陕西的金融“池子”,还有较大的蓄水空间。
苏虎超坦言,“无论从融资结构、机构体系,还是从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看,陕西金融业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为助推金融“引擎”加码经济快速发展,今年3月底,在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支持下,西安市发布了《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
目标很明确,到2022年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00家,重点推动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外资证券、人身险、农业互助保险等法人金融机构,填补金融牌照空白,全面提升本地金融机构的规模实力、品牌影响力以及资本市场利用能力。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陕企在资本市场的存在感偏弱,全省的上市公司数量加起来,甚至赶不上东部地区某些市。因此,在相关政策引导上,不乏动作。
去年8月底,《关于推进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出台,文件指出,陕西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到2021年末新增30家,西安市至少新增15家,安康、榆林两地“清零”。
“陕西是金融产业欠发达的省份,没有位居行业头部的本土机构,资本市场短板突出,每万亿GDP上市公司家数仅有21家,全国排名第21位。这些都是我们的短板,也是我们需要着力的突破点。”苏虎超说。
50家企业充实上市“后备军”
陕西金融政策“放开”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分阶段落地是当务之急。
今年是落实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据《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2020年工作要点》显示,力争通过IPO、并购迁址等方式实现2020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0家。
值得一提的是,3月初,2020年首场IPO发审会通过了三人行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行申请,打响了陕西上市公司扩容第一枪。
如今,已有50家企业充实上市企业“后备军”,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还在抓紧200户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建设。
除了关注上市公司等资本巨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还将目光投向民营小微企业——推动我省国有企业更好运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腾出更多信贷资源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需求。
一方面支持金融业扩张,另一方面也要深入防风险。
苏虎超称:“努力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扩规模与优结构的平衡,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和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同向发力,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台阶。”
为此,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制定印发《陕西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实施方案》,针对重点企业“量身定制”化解风险方案,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等风险防控,以及做好输入性风险防控等工作。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陕西信合黄金质押贷款(陕西信合与秦农银行是一家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891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