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学会到伏兴村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下面是马山广播电视台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马山县林圩农村贷款
为了响应党中央号召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减轻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考取大学入学的生活压力,8月20日上午,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学会会长、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原副巡视员陈天生一行到林圩镇伏兴村开展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大学入学的扶贫活动。
陈天生会长一行先在伏兴村委召开座谈会,伏兴村2019年考取大专以上高校的14名建档立卡大学新生或家长代表参加座谈会。座谈会上,陈天生会长对建档立卡学生顺利考入大学表示祝贺,鼓励他们要有理想信念,珍惜学习生活,努力学好知识和本领。伏兴村第一书记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进行了分享,伏兴村党总支部书记谭邦和就入学后资助申请、助学贷款等问题进行了讲解,林圩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对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学会对伏兴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座谈会后,举行助学金发放仪式,会长将助学金发到每个贫困生手中。贫困生对获得助学金表示感谢,表示到校后一定努力学习,不负领导和家乡的殷切厚望。本次助学活动,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学会为14名建档立卡大学新生发放助学金共计2万元。
伏兴村是国家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2015年精准识别贫困发生率47.76%,经过近年来的努力,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降到7.35%,计划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左右,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人事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机关服务中心和自治区人事考试院等处室、单位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到伏兴村开展“一帮一联”、爱心助学、支部共建等活动,为伏兴村脱贫攻坚出谋划策。
本次活动在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将资金帮扶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助力教育扶贫,减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教育支出负担,为伏兴村顺利脱贫摘帽贡献了一份力量。
来源:驻马山县林圩镇伏兴村第一书记周福波
编辑:蓝莉荣
审核:韦绍群
监制:王宏璇
马山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马山农业银行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题:“绿色银行”发工资、“股东”分红来敲门……——探索长效脱贫致富新机制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管建涛、王建
10月17日是第7个国家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建设“绿色银行”、融入全产业链、贫困户变“股东”……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一些地方围绕稳定脱贫机制加快探索,走出了一条条长效脱贫持续增收的新路。
(小标题)我在“绿色银行”上班
不久前,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林乡平安村村边的果园,迎来丰收,贫困户许淑艳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个果园45亩,栽植黄太平果树3300棵,并套种云杉3300棵,带动50户贫困户增收。
平安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波说,每户贫困户可分得果树、云杉各60棵,每棵果树在丰果期预计收益40多元。一旁的许淑艳插话:“关键这果树是我们的了,以后年年可以有收益。”
扶贫“小果园”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海伦市建立长效脱贫机制的新探索。
在海伦市向荣镇向新村,除了有扶贫果树一条街,村头沿沟沿河两侧还栽种了薪炭扶贫林,不仅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带动脱贫增收。
向荣镇共栽种了800亩薪炭扶贫林,镇内贫困户户均拥有一亩薪炭扶贫林。向荣镇党委书记杨会玉说,薪炭扶贫林将产生持续效益,前3年每年每户贫困户增收不低于500元,3年后,贫困户与村集体按五五比例分成。
扶贫“小林场”成为贫困户增收“小银行”。向荣镇向前村贫困户张建方笑称自己在“绿色银行”上班。张建方管护树木的公益岗位收入以及扶贫林收益,一年可达5000元。
“小林场”筑起长效脱贫的“绿色屏障”,实现了生态和增收的统一。近两年,海伦市共建生态扶贫“小林场”1260处,面积达1.48万亩,带动1.57万户贫困户增收。
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曾经“靠山吃山”的村民痛定思痛,放下斧头、砍刀。山林得到休养生息,植被日渐繁茂。弄拉屯变成“生态绿洲”,还成立马山县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去年,弄拉屯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是合作社成立前的6倍。
吃好“生态饭”,“绿”水“金”山带笑颜。数据显示,全国生态扶贫共带动300万贫困人口脱贫和增收,抓住用好生态扶贫新机遇的新探索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
(小标题)我致富有“火车头”拉着跑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前嘴村贫困户陈广同刚度过一个忙碌的国庆节假期,他家20亩艾草第二茬成熟了,陈广同每日穿梭在半人高的艾草地里,熟练地割草、晾晒、打捆。有企业来收,他不敢马虎:“要按标准晒到八成干才能验收合格。”
与陈广同签订单的是当地龙头企业宁夏泽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已在西吉县推广种植艾草1万多亩,遍及全县19个乡镇。公司董事长林玉清说,按照干草每吨1800元的价格收购,既能保障企业原料供应,也能带动农户增收。
多地加快探索龙头企业和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双赢共同体。在黑龙江省庆安县久胜镇孙广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台台收割机正在作业。久胜镇久阳村贫困户辛波是合作社的一员,他一点不担心水稻销售。每到春季,这家合作社都会和东禾农业集团签订单。
农户按照东禾农业集团提供的生产方案进行种植。企业按照合同约定,以高于市场价每斤0.05元至0.6元的价格收购,并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反哺农民,让小农户融入企业全产业链发展中。
“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和企业发展绑在一起,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保障了优质粮源。”东禾农业集团总经理杨晓萍说,集团还注册成立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
2014年至2019年,东禾农业集团共拿出5400多万元利润奖励联社社员。今年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成员发展到26家合作社,带动379户贫困户增收。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贵州省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县黄土镇沙坪村将部分财政扶贫资金注入一家白茶企业,实行“贷资入企”,带动20户贫困户持续增收。龙头企业解决技术、销路等难题,农户负责种养,两方面紧密联系。
企业与农户一系列合作新模式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给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带来“火车头”“牵引链”。
(小标题)我成了“股东”还有了分红
贫困户变“股东”,分红来敲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好水乡后海村的贫困户石珍花没想到,自己60多岁了,居然成了“股东”。
2017年,后海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700多亩土地入股。入股村民享受年底分红,一亩地算一股,石珍花有14股。这几年石珍花每年分红近3000元,加上土地种粮收益,收入总计近2万元。
类似的扶贫增收模式已在多地推广。2016年10月,黑龙江省绥棱县克音河乡向荣村成立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王江等42户贫困户以地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东”。一年后,向荣村大部分耕地实现集中连片经营,实行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等“全统一”的经营模式,减少了投入成本,提高了种粮收益。
“有了分红,每亩地比自己种多收入200多元,我家有30多亩地,增收6000多元。”王江说。2019年,全村14495亩旱田全部加入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向荣村党总支书记刘峰说,合作社由村集体牵头领办,农民以地入股,通过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尤其是贫困户持续获益。
富起来的向荣村建设了文化广场,去年还为村里205名65岁以上老人每人按年龄发放了200元至500元不等的补贴。
贫困户变“股东”,还能在家门口上班。吉林省磐石市永丰村贫困户赵德兰快60岁了,过去起早贪黑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如今,她加入村里成立的合作社,不仅省心了,还脱贫了。
“合作社改种绿色稻米和黄豆,收益提高,我们年年都有分红。”加入合作社后,赵德兰除了土地收入、分红,每年在合作社打工还能挣3000多元。(参与记者:孟含琪、马丽娟、何伟、汪军)(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马山县林圩农村贷款(马山农业银行)":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841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