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控股一季度净利润降超八成,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增至296亿,下面是新京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陆金所贷款在哪里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黄鑫宇)5月23日,中国平安旗下美股和港股双重主要上市公司——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陆金所控股”;06623.HK、LU.NYSE)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下称“财报”)。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陆金所控股银行存款为513.03亿元,较上年末的438.82亿元增加了74.21亿元;净资产则为949.68亿元,也较上年末的947.87亿元增加了1.81亿元。
但财务数据方面,陆金所控股多项数据出现同比下滑情况。
财报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陆金所控股总收入为100.7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73.16亿元,同比下降41.8%;净利润为7.3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2.90亿元,同比降超八成,约为86.2%。
此外,财报也披露,陆金所控股在2022年第四季度亏损净额为8.06亿元。
对此,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表示:“第一季度期间,充满挑战的经济及经营环境仍在冲击我们的行业及核心小微企业主客户。不过,我们观察到宏观层面的复苏已有起色,我们对此持审慎乐观态度。我们的U型复苏亦逐渐成形,信用评级组合及新增贷款信贷质量在改善,我们预计下半年承担风险的贷款信贷核销将逐步下降。”
陆金所控股首席财务官徐兆感对此进行补充。他坦言,面对挑战,陆金所控股内部持续强化业务模式,审慎优化成本。“得益于该等举措,我们的运营相关开支同比降低22.8%,并于第一季度录得净利润7.32亿元。”
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增至296亿
“节流”的前提是“开源”。
近年来,陆金所控股正在经历着业务转型。在财报上,涉及当前主营业务和产品,陆金所控股对自己是这样介绍的:
“陆金所控股是中国领先的小微企业主金融服务赋能机构。本公司提供融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小微企业主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本公司与中国超过550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其中许多已与本公司合作超过3年。这些金融机构为本公司赋能的贷款提供资金和增信服务,并提供其他产品以丰富本公司正在创建的小微企业主生态圈。”
2023年4月14日,陆金所控股宣布其股份以介绍方式成功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即“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以每手100股股份为买卖单位进行买卖,股票简称为“陆控”。陆金所控股的美国存托股份将继续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即“纽交所”)上市并继续交易。同时,陆金所控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股份可与其在纽交所上市的、与美国存托股份相关的股份,完全互换。
财报披露,截至3月末,陆金所控股累计借款人数约为1940万人,较上年同期的约1780万人,同比增加9.0%。但陆金所控股与金融机构合作以助贷方式实现的贷款增速,却较上年同期下降。
同样截至一季度末,陆金所控股所赋能的贷款余额为4952亿元,但较上年同期的6763亿元,下降了26.8%。
而一季度的“好消息”则来自陆金所控股旗下消费金融公司表现。
据陆金所控股联席首席执行官计葵生披露,“尽管我们的零售信贷模式经历了一个具挑战性的季度,但我们的消费金融业务实现了健康增长,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增至296亿元。”
企查查显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平安消金”)是陆金所控股旗下的唯一消费金融子公司。计葵生的这一披露意味着,平安消金在一季度里信贷余额增至296亿元。截至2022年底时,平安消金的总资产规模已达到347.75亿元,已经位列国内总资产规模排行榜的前十。
陆金所控股联席首席执行官计葵生亦透露,今年一季度,为应对挑战,陆金所控股继续专注于执行战略,优先服务集中于更具经济韧性地区的优质小微企业主。其结果是,发放给R1–R3(以银行理财业务为例是风险等级从低到高的划分)客户的新增无抵押贷款比例,增至82%。
未来将优先提高其所赋能新增贷款的承担风险比例
但从资产质量方面看,当前的陆金所仍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截至3月末,30天以上逾期率方面,陆金所控股一般无抵押贷款的为6.4%、有抵押贷款的为3.2%,与上年末比较分别增加了1.2%、0.6%。
90天以上逾期率方面,陆金所控股一般无抵押贷款的为3.7%、有抵押贷款的为1.9%,分别较上年末均增加了0.7个百分点。
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助贷业务,即陆金所控股已赋能贷款总额30天以上逾期率达到5.7%,90天以上逾期率为3.3%,也分别较上年末增加了1.1%、0.7%。
但记者也注意到,陆金所控股同时注明,其消费金融子公司贷款不在逾期30天与逾期90天的统计范围。
截至2023年3月31日,陆金所控股(含消费金融子公司)承担风险的贷款余额比例从上年同期的19.4%增至24.5%。陆金所控股亦表示,增信合作伙伴承担风险的贷款余额比例为72.0%,其中平安财险占大部分。
在赵容奭看来,陆金所控股新增贷款的增长更集中于经济韧性强的地区,为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巩固这一基础,我们通过部署新技术及优化直销队伍,巩固业务模式及提高效率。同时,在说服合作资金方接受我方全担保模式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截至第一季度末,据徐兆感介绍,陆金所控股担保子公司杠杆比率为1.7倍,远低于监管上限10倍。
展望未来,赵容奭提出,陆金所控股将优先提高其所赋能新增贷款的承担风险比例。此外,也将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并通过交叉销售,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将继续执行其战略举措,进一步采取措施弥补以往的信贷损失。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
陆金所风险
一个金融数据平台只能靠裁员度过难关?
近日,陆金所控股 (NYSE: LU)公布了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陆金所控股总收入从2021年同期的159.24亿元人民币下降到131.93亿元人民币(18.55亿美元),下降了17.2%;净利润从2021年同期的41.15亿元人民币下降到2022年第三季度的13.55亿元人民币(1.9亿美元),降幅为67.1%。
这是陆金所自8月与平安普惠业务合并后首份财务报表,按道理来说,这种“并表”之后,应该1+1>2,且第二季度疫情解封以来,个人业务端应该呈现更好的增长形势。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营收利润双降,让陆金所股价进一步下滑。
这位曾经的P2P龙头大佬,自从相关政策风向改变,2019年彻底“去P2P业务”后,发展从势如破竹走向缓慢低活。
有平安内部人士与怼君交流表示,相比平安集团内部其他金融平台所具备的优势,陆金所更多只体现在存量客户的转化,但随着疫情形势更为复杂之后,各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各种产品和方式吸存、放贷和固化资金,增强资金利用率,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相比,陆金所不能依附于社交平台自然流量,随着平安旗下各金融平台数字化转型,陆金所这类第三方数字金融平台要直接面临获客成本上涨与用户活跃度下降的双重挑战。
1
全面下滑逾期率升高
陆金所主营业务隐藏“危机”
要诊断陆金所的问题,首先看看这个季报数据。
以零售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的陆金所,该业务收入却同比下降30.7 %。
陆金所控股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新增借款减少,以及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导致更多收入被确认为净利息收入和担保收入。
其新增借款中流向小微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至87.3%,虽说,这使陆金所业务价值增强,但由于疫情以来,众多小微企业客户的生产经营受到巨大影响,陆金所控股第三季度的信用减值损失上升竟达到137.7%。
而小微企业逾期还款、信用减值损失等原因,也直接让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67.1%;前三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则同比下降31.5%,至95.15亿元。
当然,小微企业客户贷款也带动平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截至三季度末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为3.6%,较二季度末环比增加0.5个百分点;90天以上逾期率为2.1%,环比增加0.4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9月30日,包括消费金融子公司,该公司承担的风险占其未偿余额的22.5%,高于2021年9月30日的14.8%。增信合作伙伴承担的风险占未偿余额的73.1%,其中平安损保占多数。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基于贷款余额的零售信贷便利化收益率为7.8%,而2021第三季度为9.7%。
一直标榜数字化金融、金融财富平台属性的陆金所,也在用户转化上“吃瘪”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尽管注册用户总数从4870万增长到5260万(不排除业务合并带来的用户增量),其中,活跃投资者的总人数一年内,仅增加20万至1550万,而且,客户总资产4168亿元,较2021年9月30日的4251亿元减少2.0%。
这个数据相当“drama”。5000多万注册用户中活跃人数1550万,活跃率不足30%,这人均投资额才2.68万,一直强调金融数据服务的第三方数字平台,竞争力实在堪忧。
对此,陆金所联席CEO计葵生(Gregory Gibb)表示:“第三季信贷质量恶化对我们的业绩造成负面影响,新增贷款数量下降,信贷减值损失上升。整体盈利能力也受到保费上涨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已经加强了客户选择,在过去几个季度开始的新业务提供了更好和更有弹性的表现。”
陆金所APP内目前有“陆基金”等理财产品以及经营贷产品“陆账房”等的入口。平安普惠陆慧融则包括无抵押借款服务平安易贷、抵押贷平安宅e贷以及车e贷等,以及合作融资性保证保险类增信业务。
而另一平安普惠借款产品因保险费、担保费等受到部分用户质疑。
据悉,平安普惠陆慧融APP属于平安普惠业务集群,该业务集群原有3张互联网小贷牌照,目前已减至1张,经营范围明显缩小。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虽然是顺应监管要求,但是近年来,陆慧融的“灰色操作”和“套路”并不少,比如,多名用户反映,在平安普惠陆慧融APP贷款后,还款明细显示不仅需要支付本息,还需支付保险费、服务费、担保费等费用,贷款实际综合年化利率高于合同利率,与当初销售人员沟通的情况完全不符,还有用户投诉其强制捆绑销售保险,收取高额服务费等情况,为此,银保监会点名通报过该公司。
2
平安高管变更和裁员
第四季度“优化”将继续加大
过去不久的第三季度,陆金所正经历一场变革和换血。
8月20日晚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发布关联交易公告,旗下控股子公司平安海外控股拟将其所持的普惠有限100%的股权转让给陆金所控股,该股权转让完成后,普惠有限100%的股权将由陆金所控股持有。
中国平安表示,为了加快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战略部署,加强线上线下协同能力,公司将陆金所控股和普惠有限下属的普惠金融业务集群进行合并。
而做出这样的业务合并,中国平安明确,将强化陆金所的风险管理能力,带来强大的线下服务支持,助推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产生巨大价值增长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陆金所总员工数超过9万人(2021年报数据),而平安普惠员工则超过33000名,门店数近700个,覆盖全国135个城市,这样的合并,给陆金所上市公司成本端带来巨大压力,加上今年以来销售端低迷,线上线下整合也意味着“优化”。具体结果如何,是否如陆金所高管所说,还是啪啪打脸,我们静待2022年报数据。
截图来源于:脉脉(陆金所) 截图来源于:脉脉(陆金所)
进入下半年,陆金所就陆续传出内部大幅裁员的消息,甚至比例高达60%:“深圳这边大多数都解散,每个组留四五个人”。
对此,陆金所方面并未否认:“考虑到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将进一步集中科技能力与资源,聚焦金融信息服务,提高运营效率。为此,公司进行相应内部调整,对职能重叠的部门进行整合优化,影响的员工占比不到陆金所控股全部员工数量的1%。”
而做销售业务出身的美国CEO计葵生,第四季度给出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优化。
计葵生说,“我们将继续走加强对现有年份的收集和建立一个更可持续和盈利的新组合的道路,同时我们将完善我们的渠道管理和优化我们的直销队伍,以更灵活,生产力和有效的客户定位和选择。”
不免让人猜测是高管变动带来的人事震荡,近期三位高管,均为平安总部、平安普惠“空降”而来。
2022年8月陆金所披露,冀光恒辞去董事长及CEO职务,董事会任命原联席CEO赵容奭接任董事长职务并兼任CEO,计葵生继续担任董事及联席CEO。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安普惠总经理陈东起出任陆金所控股总经理。与此同时,平安普惠首席财务官蔡国强被任命为陆金所控股首席财务官。
值得一提的是,前任董事长冀光恒曾履职上海浦发银行总行副行长、上海农商银行董事长和宝能集团副董事长、联席总裁,自2020年4月起担任陆金所控股联席董事长兼执委会主任,于今年3月出任中国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同时为中国平安上海管理总部党委书记。美国人计葵生则早在2020年已卸任董事长一职,原联席董事长李仁杰在2021年卸任。
股权架构显示,陆金所与平安普惠由不同的境内外主体持有,各占一方,目前,两边高管团队人员已有交叉,而随着P2P业务式微,陆金所在上市公司内的话语权可想而知。
Last
随着互联网金融前几年站在风口,到如今归于平静和调整期,数字化金融平台对大数据的运用和用户转化,成了投资人估值的关键。
回到文章开头,陆金所的优势,是存量用户。但极低转化率、收入利润大幅双降、存在违规搭售等眼前问题,外加中概股整体振荡,对当下的陆金所来说,可谓外忧内患。
但如果真按照老计所说,公司靠优化团队来“挑客”和“挑员工”,而不是积极靠数字化分析导流带动,业务规模和活跃用户数量继续收缩将是必然。
股价从最高点17.65美元到如今的1.6美元,市值打一折,说明投资人对陆金所不乐观的前景,已选择毅然“抛弃”。当然对大平安而言,反正旗下金融平台那么多,放弃一个,又如何?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陆金所贷款在哪里看(陆金所风险)":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762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