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贷款知识 > 中国平安贷款总打电话(中国平安贷款可信吗)

中国平安贷款总打电话(中国平安贷款可信吗)

贷款知识 大风新闻 投稿

不堪其扰的骚扰电话 不知疲倦的AI群呼 不寒而栗的话术“评级”,揭开贷款中介背后的黑灰产业链,下面是大风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中国平安贷款总打电话

个人信息被泄露以及由此带来的麻烦甚至骚扰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但是我们的信息究竟是怎样泄露的?又是怎样到了不法分子手里的呢?近日,随着上海查处一系列贷款中介黑色链条案,这一过程被较为完整地揭开。

2888元购得4万多条个人信息

不少消费者经常能接到号称银行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通话中,对方能非常精准地讲出消费者的姓名、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等个人隐私信息。在前期对骚扰电话的类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后,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发觉目前在贷款中介行业,骚扰电话问题比较突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为什么会流入这些商家手中令大家普遍感到困惑。

通过对贷款中介行业的多家公司初步调查,执法人员首先锁定了一家贷款中介进行突击执法检查,当场在这家公司负责人的手机和工作电脑中发现大量购买来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据其交待,这4万多条消费者个人信息是他以2888元购买的,每条信息约合几分钱,其中包含消费者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一些非常隐私的信息。

假借中国平安贷款中心名义以语音模板群呼

这家贷款中介公司购买海量个人信息后,就会像“一鱼三吃”一样,对消费者进行多维度轰炸式骚扰。

第一种是通过人工拨打骚扰电话的方式;第二种是通过AI群呼语音系统向消费者拨打骚扰电话,一个AI群呼账号每天可以向消费者拨打3000到3500个左右骚扰电话;第三种是通过短信群发平台向消费者发送骚扰短信,一个群发平台账号可以向消费者每天发送22万条骚扰短信,而且价格极其便宜,只需8400元,核算到每条骚扰短信的成本也就三四分钱。

在这三种方式中,通过AI群呼语音系统骚扰消费者的方式,引起了执法人员的重点关注。“虽然听到的是女孩子的声音,实际上是一个机器人,而非真人,使用了事先录制好的语音模板进行群呼拨打。其中话术是以中国平安贷款中心的名义,经过后期的了解,和中国平安也没有任何关联。”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四级主办杨智勇表示。

AI语音系统会根据对话自动对消费者“评级”

记者注意到,这家贷款中介使用的“AI语音群呼系统”,不论消费者如何回答,它都能对答如流,力求多角度窥探消费者需求,诱导消费者通过中介办理贷款。

采访中记者在这套AI语音群呼系统的后台看到,系统拨打时间上午从10点半到12点,下午从2点至6点。这套事先录制好、成体系的语音话术,只要消费者不挂断电话,即便最初表示拒绝或是没兴趣,AI语音系统会根据相应的关键词,自动推进语音片段,诱导消费者继续沟通和对话。

“如果消费者直接提到了贷款的金额,系统就会直接将消费者定义为A类,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如果消费者给出了拒绝、否定或者不要贷款的态度,系统会自动地推下一条语音来进一步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消费者只要提到了金额两个字或者其他设定好的关键词语,系统会找到事先设定好的语音模板,进一步咨询消费者名下是否有房、是否办理过保险。总而言之,这套语音话术针对各种情况都有一个预判。”杨智勇说。

记者还注意到,这套AI语音系统根据消费者的通话时长、对话轮次,以及和AI系统沟通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自动对消费者进行A-F六个级别的所谓“评级”。随后,根据评级结果,再采取人工拨打电话的方式,进一步骚扰消费者,诱导消费者贷款。

杨智勇举例说,如果拨打的时间在十秒钟以内,对话轮次在两轮以内,包括可能有一些厌烦情绪,那么系统会定义成F级,也就是非意向客户。如果拨打的时间在一分钟到两分钟,对话轮次六到七轮,在对话的内容中有一些贷款的需求,系统就会评为A级,判定为最高意向的客户。系统会根据统计的信息,在ABC三个主要类别里边进行人工回访。

3个AI座席一天可拨打10000通电话

执法人员在调查中还发现,AI语音群呼系统给消费者打电话,往往都冒充不同银行或保险公司的个人贷款部门工作人员。

一位80多岁的消费者,接听电话中虽然一再表示自己耳聋,听力不佳,但由于没有挂断电话,AI语音系统就一直在探寻他的资金需求,推销贷款业务。

“从后台数据来看,这通电话的拨打时长是1分14秒,对话的轮次为10次。系统根据上述的情况,将此客户归为A类,也就是极具贷款意向的客户。”杨智勇分析道,也就是说,在接听了AI语音系统打来的骚扰电话以后,因为通话时长够长,对话轮次够多,这位已经80多岁退休的消费者被AI判定为极具贷款意向的客户,随后他还可能接到贷款中介打来的人工骚扰电话。

执法人员初步调查发现,一家贷款中介公司只要购买AI语音群呼系统和多个座席账号,就可以自动批量地给消费者拨打骚扰电话。一套AI语音系统拨打电话的费用是非常低的,每分钟只要一毛四,一天如果拨打3471个电话,费用只需要37.3元,比养一个话务员的成本低太多了。杨智勇表示:“中介实际上购买了3个AI座席,根据我们前期的了解,一个座席每天可以最多拨打3500通电话,有3个一天就可以打10000通。”

AI语音平台客户遍布全国可按买家需求定制话术

随后,执法人员顺藤摸瓜,对开发和销售这个AI语音群呼系统的平台进行摸排调查,并在现场检查中发现,这家AI群呼系统软件公司的客户遍布全国多个省市,有1200多个账号购买了这套AI群呼系统,其中涉及上海贷款中介30多家。执法人员深入调查发现,多家涉嫌非法购买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据了解,开发和销售这款AI语音群呼系统的是一家网络信息科技公司,在执法检查现场,执法人员找到了大量购买这款系统的相关账户和话费充值记录。

记者通过执法记录仪看到,这家公司的电脑中存有多家不同银行关于金融贷款等内容的话术模板。相关负责人承认,他们的AI语音平台,可以根据贷款中介公司等买家客户的需求,定制语音话术。

记者注意到,贷款中介公司非法购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有的约合一两分钱一条,有的则约合七八十块钱一条。据了解,这些信息的价格和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隐私内容和精准度等方面密切相关。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陈欢欢介绍,首先是通过AI群呼系统初筛的信息,都是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其次这个信息当中包含的要素比较多,有客户的姓名、电话、年收入等精准信息,还有这些消费者对贷款金额的需求,甚至倾向于向哪家银行贷款等非常精准的信息。

通过出售个人信息的黄牛购买个人信息

那么,这些涉及消费者隐私、关乎消费者切身利益和安全的大量个人信息,贷款中介公司是从哪儿得到的呢?

陈欢欢介绍,这些贷款中介公司主要是通过出售个人信息的黄牛购买个人信息。比如花了7500块钱买了5000条消费者个人信息,据黄牛讲,这些个人信息都出自南银法巴消金App的5000个注册用户;还有以3900元价格买了3000条消费者个人信息,出自太享贷App的注册用户个人信息;还有花3000元价格买了2000条消费者个人信息,出自一款名叫360借条App的注册用户信息。

据了解,贷款中介非法获得大量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后,首先会把这些信息以文件的形式,上传到AI语音群呼系统的后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贷款中介公司的办公地点往往比较扎堆,这次查获的5家涉案贷款中介都位于浦东的同一栋写字楼内。

记者查看相关执法记录仪时注意到,这些贷款中介公司内随处可见“个人汽车抵押贷款”等商业宣传用语,这些和很多消费者接到的骚扰电话内容和短信内容非常相似。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一些贷款中介公司的墙上还悬挂巨大横幅,赫然写着“恭喜公司上月放款突破6000万”等字样。

“上游公司钻研话术模板,开发AI语音群呼系统,为贷款中介提供定制服务。下游的贷款中介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信息,利用外呼的人工AI语音,冒充信贷部门诱导贷款。”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总队长韦浩表示,对老百姓比较头疼的贷款中介电话骚扰问题,除了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清除背后的黑灰产业链,贷款中介行业也应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合法依规经营。

大风新闻综合央视网、中国经济网等 K30

中国平安贷款可信吗

顶端新闻记者 赵克

近日,家住山东枣庄的傅女士遭遇了一些麻烦事,一个自称平安普惠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枣庄分公司业务员的人告诉她,通过短期贷款方式仅需支付3个月利息就可以还贷。然而,办理完借贷业务后,傅女士发现她的还款资金没有转入放款银行,而后面的贷款依旧需要继续还。同一时期,枣庄多位办理“平安普惠”贷款的人均发现被骗。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有上百位枣庄市民遭遇了该“套路贷”,目前贷款人以被诈骗为由已报案。据悉,涉案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案件已立案调查。

傅女士最初提供的贷款信息短信截图

“贷款提前还贷”导致被骗57万

傅女士在枣庄从事建材生意,她被骗了57万。据傅女士回忆,2023年1月,一位自称“平安惠普”的业务员联系到她推销,称其可以办理短期贷款,该业务员表示,只要连本带息还3个月后,就可一次还清剩余贷款。另外,傅女士查询得知,平安普惠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是全国连锁公司,工作人员都戴着“中国平安”的工作牌,所以让她更加放心。傅女士提供的一份宣传单上明确显示,“无违约金,借款3个月后即可提前还款。”

“当时我经营业务有资金需要周转,但银行放贷时间长,所以就觉得这个业务合适。”傅女士说,虽然平安普惠要收取一定“中介”费用,但放款快、不需要抵押,此外,3个月后就能一次性还清,减少了利息损失,对短期资金周转很有优势。

平安普惠提供的员工牌

“当时贷款手续非常简单,拿着身份证,业务员拿着我手机在‘平安普惠陆慧通APP’上操作,就让我在手机上签了个字。”傅女士说,操作完成大约30分钟后,80万元到账了。当时傅女士办理80万元的贷款周期为36期,每月连本带息需还3万余元。前3个月,放款平台每个月自动扣除本息,第4个月时,傅女士找到业务员,表示可以提前还款,业务员告之必须转到公司财务账户上,通过后台操作提前结清。

傅女士说,业务员提供了杜某的私人账户,称杜某是公司主任,他可以在后台操作。为了证实杜某的身份,业务员把杜某叫来,杜某出示了身份证及“平安普惠”的工作牌,傅女士便相信了。

2023年4月13日,傅女士向杜某账号转账57万元。本以为一次性结清了剩余贷款,后面就没事了,但在5月,傅女士听说出事了,杜某骗了很多人的钱,大家报案后,杜某被刑拘。

不久后,傅女士也收到放款银行的催还款信息,傅女士意识到自己也被骗了,杜某没有将傅女士转账的57万元转入放款银行,意味着后面的贷款还需要按月偿还。

傅女士提供的转账记录

熟人帮忙,结果被骗80万

另一位受害人刘先生也是因为资金周转向“平安普惠”贷款。

他告诉记者,2019年年底他贷款4次,共160万元。业务员介绍贷款3个月后可一次结清,刘先生看中短期周转的便利,便于此后再次办理了30万元贷款。

月结3个月后,刘先生联系业务员,要求一次性偿还剩余贷款。但业务员当时不同意,突然改口说最低要用6个月,贷款利息1.7%,多还几个月就损失利息钱。

刘先生记得,杜某自称是“平安普惠”领导,称因是熟人介绍的,可以利用领导特权为其提前结清。不久后,刘先生查询,剩余贷款果然顺利结清。

杜某帮助刘先生办理了一次性结清贷款,增加了刘先生对杜某的信任。此后的几年,刘先生先后向“平安惠普”贷款总计80万元,没有出现异常。

直到2022年6月,他再一次贷款50万元,按约定前4个月按月还,10月27日,刘先生将尾款36万余款汇入杜某账号。当年11月,刘先生收到了催还款通知,他找业务员问询,业务员以因疫情贷款压力大,完不成业绩为由,请刘先生暂时不要一次性还清。

此后,杜某每月将还款数额汇入刘先生账户,刘先生自行还贷。本以为照此方式也没有损失,加之多次贷款的信任,便没有反对。

从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刘先生每月都会在固定日期收到杜某的打款,直到2023年6月,杜某的打款并没有到账,刘先生打听后得知,杜某已诈骗多位贷款的人,这才发现自己也上当了。

平安普惠发布的风险提示

“我目前还有更麻烦的事,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刘先生无奈地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基于对“平安惠普”的信任,他介绍自己的10多个朋友从该公司贷款,总计贷款金额500万元,目前有350万元作为一次性还款额汇入了杜某账号。发现杜某诈骗后,他从有关部门获悉,如果不继续还款,会对本人征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每月贷的钱还要继续还,关键是我们的本金都给了杜某,哪有能力每个月还那么多钱。”刘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是生意人,征信对自己非常重要,这下也无法还款,关键是他还连累了几个朋友一起贷款受骗。

杜某已被刑拘,平安普惠发“风险提示”

傅女士说,她了解到多数被骗用户都与她的经历相似,通过“平安普惠”完成贷款,以关系好或者熟人名义将剩余贷款打入个人账户。

顶端新闻记者通过查询得知,平安普惠业务集群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营公司旗下开展融资担保、融资咨询、小额贷款等业务的公司。天眼查显示,平安普惠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枣庄分公司成立于2018年6月,为平安普惠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分公司,经营范围显示为总公司开展业务提供服务。

多名当事人表示,被杜某诈骗报警的有100多人,涉案金额总计3000余万元,其中一位当事人提供了《立案告知书》,显示其被诈骗一案立案。

8月24日,平安普惠陆慧通山东分公司工作人员回复记者表示,杜某之前是该公司的员工,但已经离职,总公司已经安排工作组到枣庄处理相关事情,目前,公司也在等待警察的处理结果,一切以枣庄当地工作组告之为准。

多位当事人表示在枣庄兴仁派出所报案,记者联系该派出所,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不便接受采访。

同时,平安普惠陆慧通平台发布了风险提示:“我们发现有不法分子伪冒‘平安普惠陆慧融’或公司工作人员名义,以帮助申请借款或者帮助提高审批‘额度’等为由,通过增刷银行流水、预先收取费用、提交‘保证金’等方式,骗取客户钱财,在此特敬告,对任何声称可以通过提前支付费用来获取借款或提高借款额度的行为,都不要相信。”

此案以诈骗案公安机关已立案

律师:“套路贷”属非法借贷 不要轻信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

北京富力律师事务所王艳涛律师认为,套路贷是指以高额利息、暴力威胁等手段,将借款人逼至无法偿还债务的一种非法借贷行为。套路贷属于非法行为,是一种诈骗行为。如果傅女士等人案件属实,杜某可能会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包括但不限于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罪名的指控。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被判定有罪,可能会面临拘役、有期徒刑等刑罚。

同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款人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如虚假陈述、违约等。建议借款人在借款前仔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因为不了解法律规定而导致的风险。不轻易借款,尤其是不要轻信陌生人的借款请求;不要轻信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不要轻信陌生人的中奖信息等。此外,需要保持警惕,提高风险意识,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国平安贷款总打电话(中国平安贷款可信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424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