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贷款15万购买私教课,无力偿还要求退款遭拒!法院判了,下面是蚌埠检察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健身房 分期贷款
近日,一则关于健身房私教课退款的维权事件引发公众关注。
据媒体报道,扬州市的张先生在一家健身房贷款购买了价值15万元的私教课程,后来面对信用卡及各种网贷的催债无力偿还,想要退款,不料,却被健身房拒绝。于是,张先生向法院提起诉讼,希望健身房可以偿还自己尚未使用的私教课费用。
张先生表示,因为久坐不运动的缘故身形走样,不满意身材的他来到家附近的健身房办理了一张限期5年的健身卡,花费了4000多元。
数月后,每天坚持锻炼的张先生发现自己的训练方法收效甚微,体重没有减下去多少,身形也没有变得更好。
锻炼期间,张先生认识的多名健身私教告诉他,锻炼的方式不对,并提出让其购买一些私教课,教练带着训练就能很快瘦下去。按照张先生的说法,当时自己一心为瘦,脑袋一热就听从了健身房教练和销售的话,网贷了15万元。
据张先生透露,自己一开始没有想进行网贷,但健身房的教练和销售一直在劝说他,现在没有钱可以先进行分期贷款。从聊天记录可以看出,健身房相关人员曾询问过张先生的信用卡是不是借贷合一等与借贷相关的信息。
图源:网络
健身房相关人员还“负责”地帮助张先生转账,出合同。
图源:张先生聊天记录截图
此外,张先生还晒出了自己的多笔转账记录。
图源:张先生转账截图
张先生提起上诉后,法院近日开庭审理了本案。扬州市经开区人民法院民庭副庭长吕士杰表示,双方签订的购买合同具备法律效益,属于有效合同。但是由于相关条文规定,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单用途预付卡的最高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
最后法院判定,被告同意退还12万元购课费用,张先生如愿收到退款。
对于上述案件,《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付磊律师表示,预付费卡实际上是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的合同关系,受民法典约束,根据商务部及江苏省预付卡相关规定:“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单张单用途卡充值后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前款规定的限额”,本案预付费明显超出法律规定的上限,且健身房存在欺诈行为,因此,本案的判定结果是较为适宜的。
此事在网上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对张先生的遭遇表示同情,并且认为健身房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也有网友对张先生贷款健身的行为表示不理解,“谁家打工人,充15万健身?”“成年人对自己的消费水平和还款能力没有数吗?”……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行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各种生活场景中。预付式消费一般指单用途预付卡,是消费者预付费用后,可分次兑付商品或服务的一种消费模式。消费者购买的超市卡、美容美发卡、健身卡等大部分都属于预付式消费。
对于“预付式消费”行为,在国家及地方层面,都曾制修订多部相关法律法规专门予以规范。其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主要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预付式消费作出原则性规定。
在地方层面,浙江省2017年修订《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时,对预付式消费作出规定,涉及预付卡发放条件、最高限额以及限制不当设定使用期限等内容;2019年施行的《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建立了预付卡资金存管制度,并对资金监管模式、资金监管比例、资金专户存管、资金划拨方式等进行了规定;此外,北京、江苏等地都制定了预付式消费的专项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的实施也将为国家相关立法积累实践经验。
此外,付律师提出,“预付式消费”因消费者提前支付了费用,因此被长期“捆绑”,并承担了较高的合同履行风险,消费者容易面临未签合同导致关系认定难、格式条款造成消费者权利受损、经营者单方变更重要合同条款、消费者合同解除权受限、经营者“跑路”等问题,所以消费者在面对“预付式消费” 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谨慎购买充值卡:购买充值卡时选择证照齐全、信誉度高、经营状况好的商家。
2.理性、适量充值:理性充值、适量充值,切勿冲动消费,避免因经营者的不确定因素造成损失。
3.保留相关证据:不轻信经营者口头承诺,预付凭证、合同、宣传单、发票等证据要妥善保存。
4.积极维护合法权益:一旦出现不公平、不合理的情形,消费者要积极通过有效途径维权,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END -
选题策划|法治网研究院
文|郑淳心
监制|余瀛波
编辑|郑淳心
【版权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法治网微信公众号。
来分期上征信吗
01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搞催收的人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以前无论是短信威胁还是电话轰炸,身经百战的讨债大哥有总有办法让借款人就范。再说疫情期间泥沙俱下,催收人也不指望真的能拿回多少钱。
现在真正让大哥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其实是借款人的态度变化。往日电话里唯唯诺诺的小绵羊像是换了个人,不仅腰杆硬了不少,甚至有了成体系的“反催收方法论”——
如果是上征信的合规平台,只要催收员开始施压,就“直接开骂”。最夸张的,有人借款的平台太多,所以从早上八点就开始应付,一天少说五十个电话,一边对骂,一边工作,真是充满激情……
催收的要是敢回骂,那就录音向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投诉。三番五次下来,基本都能谈到协商分期、减免本息这一步。
如果是不上征信的放贷平台,那就更好办了——拒接电话、拒绝还款,逼急了甚至可以威胁举报平台。总而言之就是坚决不还,就当发工资了。
除了散布在各大社交软件中的群聊之外,很多短视频平台也成了这些人交流经验的平台。
有的是走技术路线,视频标题也都很简单粗暴:“你知道催收怕什么吗?”、“来看逾期小哥如何硬怼催收小姐姐”,点赞收藏不少;
还有的走循循善诱的苦情路线,比如有个90后奶爸在西瓜视频上讲述自己负债150万的经历,评论区里全是应付催收的经验分享,播放量近百万。
有人统计过,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已有数百个与反催收相关的大号,还有数千个正在成长的小号。它们的粉丝量,少则上千,多则几十万——这是个有近500万人关注的反催收联盟,都打算借钱不还了。
02
其实在很久之前,类似的教程就已经在各类网贷群里大行其道了。只不过这类组织松散,不仅效率很低、手段和方法也有限,要么硬扛要么对骂,没什么存在感。
不过在疫情爆发之后,多部门出台了一些强化金融支持的举措,再结合法律法规中的一些具体条文,不少“反催收中介”发现了更多钻空子的机会——
比如很多视频中经常提到的“停息挂账”,依据的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中的规定:
在特殊情况下,信用卡欠款金额超出持卡人还款能力、但持卡人仍有还款意愿的,发卡银行可以与持卡人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最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
具体怎么操作呢,很多人选择在“还款意愿”上下手,保证每个账单期有还款记录就好。如果你连最低还款额都还不起,那就每天还一块,钱多的时候每个月还个一两百。
在疫情期间,大家手头都不宽裕,这些往常被人嗤之以鼻的“干货”摇身一变成了众人追捧的香饽饽,也催生了不小的商机。
有的中介公司成立了专门的业务团队,不光有律师专门研究法律法规,还有维权人员专门和金融机构协商账单分期、停息挂账;
不过他们的收费也比较高,一般的服务都在1288元至4988元之间。按照平均每天过百的成单量,这样的“高端”公司顶峰期月收入差不多有280万。
那些在短视频平台经营账号的散兵游勇也算是神通广大,不仅可以用生意亏损、遭遇诈骗、疾病、车祸、被拘留等理由向银行申请个性化分期,甚至可以帮持卡人伪造贫困证明、住院证明等资料。
“如果客户自己找银行进行协商,一般得是分5年需还款18万元。但若委托我们进行谈判,可以分5年还款仅8万元。”
当然了,他们收起钱来也不含糊。
普遍的收费标准是按债务额的8%到10%抽佣,还有一些中介比较黑,直接收20%;有的人也会推出定制化的退费退息方案,价格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甚至还有一些近千元到付费课程。
还有的人在网上卖网贷防爆通讯录拦截软件、投诉信的文字模板,以至于不少银行和平台收到的投诉信都很雷同,连错别字都是一样的,逼得投诉平台不得不特意发了公告——“不许抄作业”。
最骚的是那些一直没有生意的催收公司和放贷中介,行业不景气、做催收又容易被抓,只能另谋生路。为了不浪费自己的专业知识,干脆加入敌方阵营,也算是知己知彼的“降维打击”。
借钱的欠着不还,讨债的转行帮人“赖账”,也算是人间奇景了。
03
最近这几年,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很快,没办法,这门生意赚钱太轻松了。之前有人算过,无论是分期的手续费还是逾期后的利息,贷款平台的利润空间很大,“真实利率”一个比一个夸张。
也正是因为这个,各种各样的借款平台层出不穷。做电商的、送外卖的、卖二手车的,甭管主业是做啥的,只要是能申请到牌照的公司都想进来掺一脚。
在不少短视频平台上,还有各种魔性的洗脑广告,虽然剧情空洞、表演夸张,但传播效果还是很好的,来一个宰一个。
贷款平台慷慨放款,几万额度轻轻松松就批下来了,再配上绝妙的消费主义广告,人们身上的债务可不就是越来越多了。
但在紧随疫情而来的降薪、裁员大潮中,过去脆弱的收支平衡正在被打破。尤其是那些既没储蓄意识、又无稳定收入的人,很快就陷入到了欠款、逾期的窘境中。
其实早在今年2月不少银行就出现了信用卡逾期增多的苗头,只不过靠着监管部门推出的延期还款政策延缓了逾期风险的暴露。
今年3月份央行发布了一组数据,截止2019年末,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就有742.66亿元;招行银行也在一季报中披露,其信用卡业务逾期贷款率为4.13%,较上年末增长51.28%。
而在信用卡之外,琳琅满目的消费金融平台也有不小的负担。
业内人估算过:去年中国的消费信贷余额是14.6万亿,哪怕非常保守地按照不良率3%来算,也有接近4000亿的巨大规模。
但在“反催收联盟”的干扰下,“欠债还钱”似乎已经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04
抛开极少部分油盐不进的“老赖”,大部分普通人还是想要靠自己还清债务的。
只不过在短期的疫情和经济冲击下,不少人无奈的陷入了逾期的恶性循环中。这部分人需要的,可能只是一段时间的过渡和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也是“反催收联盟”滋生的土壤。
其实在国外,债务重组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也有着不少可以借鉴的成功样本。比如在美国,就有许多专门帮人们解决债务问题的机构,叫CCCA。
在需要考证上岗的“债务重组咨询师”的帮助下,欠款人和金融机构之间有了平等对话的桥梁。
首先,CCCA会调查欠款人的真实情况,并确定他每月可以还的金额;
紧接着,CCCA会去和金融机构协商,确定一个合理的还款计划;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欠款人定期将钱打给CCCA,再由后者分配金额还给金融机构。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凭借CCCA的介入,哪怕对方还得慢,但起码回款还是可以保证的;如果去催收的话,这些用户未必能还款,欠的钱可能成为永久的坏账。
可问题的关键是,现在国内的不少机构和中介给出的“债务重组方案”压根就是错误的。
比如针对借款平台申请互联网仲裁的现象,“导师”的说法是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仲裁目前运作的不是很成熟,目前国内的法院很少配合互联网仲裁的,所以大家收到仲裁书等同于白纸。”
但实际上互联网仲裁作出的裁决书也是有法律效力的,在借款人不履行生效的裁决书时,申请执行人可凭该生效裁决书向被执行人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是没当回事就真惨了。
他们更普遍的是利用大部分人不了解金融机构关于息费规则的情况,诱导他们支付一定费用承诺去做减免分期等,转头就用投诉等手段要挟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公司进行敲诈,本质上就是骗。
把翻身的希望放在他们身上,可能还不如直接在“反催收”群里联系那些活跃的广告哥。。。
本文源自大猫财经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健身房 分期贷款(来分期上征信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264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