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银行贷款 > 消费贷满意度调查:最反感短视频贷款广告、优惠券诱导申贷

消费贷满意度调查:最反感短视频贷款广告、优惠券诱导申贷

借贷广告无孔不入,消费者感叹营销信息屏蔽难;利率过高、费用不透明,消费者吐槽贷前提示弱;诱导超前消费、过度借贷,消费者投诉“套路”辨别难。网上借贷款,消费者们踩过哪些“雷”?又期待怎样的互联网消费贷服务?

近期,南都数字金融创新及合规研究课题组发起“3·15”数字金融系列民意调查,数据显示,短视频信息流广告、以优惠券等形式诱导申请贷款,是消费者最反感的贷款营销方式。而据互联网投诉数据及民调数据,在30多个主流互联网消费贷零售品牌中,捷信消费金融、小赢卡贷和同程金服的消费者投诉量较高。

事实上,金融监管部门已多次强调,防范消费贷“套路”营销,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

反感:短视频广告营销

今年“3·15”前夕,针对消费贷话题,南都数字金融创新及合规研究课题组向消费者展开了为期半个月的民意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48份。

消费贷满意度调查:最反感短视频贷款广告、优惠券诱导申贷

在哪些渠道,消费者经常能看到贷款广告?民调结果显示,受访者们最常在各种搜索引擎、浏览器App和门户网站收到贷款广告,占比65%以上;第二大渠道则是短视频平台,六成受访者表示曾在刷视频的时候收到过贷款广告;此外,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刷到过贷款广告的受访者也超过了一半。除了以上三大主要渠道外,在打车、骑车出行的App上被推送过贷款广告的人,超过三成;在网购、点外卖的App上被“弹窗”过贷款广告的人也超过三成。值得注意的是,收到过教育培训、医美场景的贷款广告的受访者分别达到了15%、10%。

无处不在的借贷广告,往往令消费者不堪其扰。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最难接受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遇到借贷广告。排名第二反感的是“优惠券诱导申贷款”,超过45%的受访者表示,一些借贷广告以领优惠券、抽奖等形式弹窗形式出现,往往在打车、骑车、借还充电宝、网购、点外卖等日常使用的App中出现。第三则是微信朋友圈里的借贷广告。

消费贷满意度调查:最反感短视频贷款广告、优惠券诱导申贷

在受访消费者们看来,以低利率鼓励超前消费、诱导支付时优先使用消费信贷产品等现象比较普遍,也是他们较不能忍受的营销手段,这两类占比均占六成左右。

实际上,在现实的营销场景中,这几个问题往往嵌套出现的,比如点个外卖,被优惠券诱导开通“先用后付”的消费信贷类产品;开通后匹配借款额度,以利率超低的广告语诱导消费者把钱“提现”出来用;随后的每次点外卖,都自动帮用户选择优先用“先用后付”的支付方式买单。

困扰:无法主动屏蔽营销信息

更让消费者们困扰的是,如果点击过一次贷款类广告,此后就会被推荐更多这类广告。民调数据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表示对消费贷广告感到困扰,其中两成消费者称“完全不能接受”,不想再收到网贷广告推荐,其余受访者则希望能减少营销信息。

然而,即使退订或点击“不感兴趣”“举报”广告,这些消费贷推销短信或营销广告仍会卷土重来,从问卷数据来看,超过九成消费者称退订后仍会受到广告骚扰,其中有40%的受访者反映主动屏蔽毫无效果,另有六成受访者则表示,做出主动屏蔽的动作后,一段时间内不再收到类似广告,但过一段时间又再次出现。

惊讶:领优惠券结果被查征信

以为可以“薅羊毛”,却是引导申请贷款。据南都课题组研究员体验,在某网约车出行App上,连续半个月,几乎每天打开App都被弹窗推送领取优惠券的广告,若点击“领取”,则跳转进入申请贷款页面。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优惠券套路”是不少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常用的广告模式。其中,很多平台广告页面以“领取额度”“测试额度”等字眼替代用户敏感的“借贷”“贷款”字样,更容易让消费者忽略背后的风险。跟着广告链接指引,填写一些基本信息、刷脸,点击领取,若消费者毫无防备,或缺乏相关知识,就会轻易成为这则广告转化而来的平台新用户。

很多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是,如果多次尝试贷款额度审批,实际上等于授权了平台的合作金融机构查询自己的征信情况。相当于每尝试领取一次优惠券,就被查一次征信,个人征信报告中会留下每一次“贷前审批”的记录。对于没有通过审批的消费者而言,既无所谓“优惠券”“免单”可领,还被查了征信。

有消费者提出担忧:如果经常点这种链接“获取额度”,会不会因为多次被查征信而影响个人信用状况呢?对此,一位华南股份银行信贷经理向南都记者称,在实际贷款业务审批过程中,如果发现借款人有多次被网贷平台合作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查询征信的记录,但却没有批新的贷款,可能确实会被银行认为资质不够好,有多头借贷的嫌疑。

对于这种“隐患”,消费者可能很难注意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提示称,可能在部分银行做信贷审批时确有这样的“行业潜规则”存在,这提醒消费者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信用,多学习了解相关的基本知识,不要被互联网上的优惠套路所迷惑,为了小优惠而损伤了个人信用,得不偿失。

无奈:平台贷前关键环节提示不足

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推广消费贷产品时,常常突出展示价格的便宜和申请的便捷性,南都课题组在调研中也发现,借款人在使用这些产品时,对产品的一些详细情况关注度也不够。

消费贷满意度调查:最反感短视频贷款广告、优惠券诱导申贷

从消费者借款习惯来看,贷款前关注度最高的产品相关信息是关于个人信息和费用情况。问卷结果显示,约有50%的消费者表示,会关注申请前需要填写哪些个人信息,会关注是否收取担保费以及担保费的高低,44%的受访者表示会了解利率费用,关注度排在第二位。

那么消费者在申请、使用消费贷产品时,是否会认真查看各项合同条款呢?调查数据显示,有四成受访者表示,“会注意页面提示信息,但并没有仔细查看合同”,仅有不到13%的受访者表示,“会仔细查看所有信息并截图、保存合同信息”。

消费贷满意度调查:最反感短视频贷款广告、优惠券诱导申贷

此外,从了解相关信息的用时不难看出,大部分消费者对产品信息及借贷合同并没有充分了解。数据显示,近八成的受访者仅用不到15分钟来了解借贷的相关合同及信息,其中45%用时不足10分钟。这对消费者后期维权也留下了不小的隐患。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实际上也是由于部分平台存在产品信息披露不全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平台有必要强化关键信息的提醒,行业对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教育也有待加强。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南都记者表示,金融产品信息需要在贷前对借款人进行清晰披露,比如利率范围、金融产品提供方等都是基本要求,如果不清晰、不规范,将给金融消费者造成困扰。

数据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平台在贷前的签字、授权、合同签署等各关键环节提示不足;超四成受访者吐槽,利息等费用展示不清楚、贷款前看不到完整合同;还有近四成受访者表示,借款成功后,合同也难以找到。

介意:收集亲朋联系方式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互联网消费贷产品的信息安全信任感较弱,超过80%的受访者担心申请互联网消费贷产品后会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近四成受访者表示“非常担心”,44%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担心”。

具体到个人敏感信息的类别,平台要求收集“朋友姓名及手机号”与“同事姓名及手机号”是消费者最介意的。民调结果中的另一项数据也值得关注,有过逾期催收经历的受访者中大多表示,曾遭遇“电话、短信、微信轰炸亲朋好友进行催收”或是“言语骚扰”“个人信息被公开”等。实际上,部分平台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经常出现此类涉嫌侵犯个人隐私的“暴力催收”行为,此类投诉、纠纷也常见诸报端。

根据课题组研究员对主流互联网消费贷平台的测评,出于贷后管理及催收的目的,大部分平台在申请过程中会要求借款人填写1-2位直系亲属的姓名及手机号,也有少部分平台会要求借款人同时填写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称为“紧急联系人”,甚至有个别平台强制获取借款人通讯录权限,读取通讯录。

平台对个人信息收取的边界究竟在哪?在一位广州互联网金融行业律师看来,“个人信息的收集首先肯定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实践中平台做法是否符合个保法的最小必要原则值得进一步讨论。一定要明确地给用户提供信息授权的途径,解决好个人信息收集的‘知情-同意’问题,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要贯穿数据收集全流程。”

对于平台委外催收机构的问题,查阅贷前合同可知,大部分平台的协议中有大同小异的条款称,“您同意我们有权向合作律所、催收机构,及我们认为可向您传达信息的紧急联系人等披露您的违约信息”。前述行业律师指出,这一条款实际上就是让借款人自己授权同意了平台与催收机构联系借款人填写的“紧急联系人”进行催收。“这里的个人信息收集者并非数据的实际使用者,涉及到了借款人个人信息向外部合作机构流动的问题,这样的‘一次性授权’是否合理,如何解决好信息再次流动时的‘再次授权同意’问题,以及平台对委外催收机构的催收行为管理问题,这些流程中的细节都依然是行业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其这样表示。

投诉:捷信、小赢等投诉量最高

消费者们都在哪些平台踩过“雷”?课题组根据互联网投诉平台及民调数据,梳理发现投诉量最高的前五大类型包括“涉嫌高利贷”、暴力催收、虚假宣传及营销不当、用户信息泄露、手续及担保费问题等。

消费贷满意度调查:最反感短视频贷款广告、优惠券诱导申贷消费贷满意度调查:最反感短视频贷款广告、优惠券诱导申贷

课题组选取了消费者问卷中知名度较高的30家主流互联网消费贷零售商,对他们在投诉平台上的消费投诉量进行统计,发现投诉量较高的三家公司&品牌分别是:捷信消费金融投诉量最高,相比其他平台,其投诉量遥遥领先;其次是小赢卡贷,而同程旅行旗下的同程金服也较多。

梳理发现,针对捷信消费金融,有投诉人称由于在申请贷款前被推荐开通VIP会员,缴纳了会员费,致使其贷款综合成本上浮。另有投诉捷信消费金融“虚假宣传”的消费者诉称,其办理捷信分期VIP会员后,并没有获得贷款,而被推荐了其他“优选平台”的贷款产品,实际上捷信平台只是将消费者导流到了新的平台。

出品:南都数字金融创新及合规研究课题组

数据采集分析:南都记者熊润淼 陈卓睿

技术支持:柯家宁 占华平

设计:何欣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消费贷满意度调查:最反感短视频贷款广告、优惠券诱导申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yhdk/16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