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西大滩景区,大西滩农场

西大滩景区,大西滩农场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作者/扎西尼玛

庚子冬季。

寒凝大地。

蕴含生机。

我奔行在祁连山东部、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大滩镇,完成了一次亲近自然万物与社会人文的探访之旅。

一路走,一路看,“绿水伴青山、云中西大滩”,美景无数,色彩缤纷,我更倾心于充盈天地之间的浩茫白色,它们是时令和岁月留给西大滩美艳绝伦的色调,从另一个断面映现出这一方水土的厚重与深情。

1

西大滩,这片草场田野连缀而成的地域,或许是山川绵延、疆域辽阔的缘故,才称其为大。遥远的过去,这里是夏玛部落驻牧地之一。先民们逐水草而徙,放牧牛羊,饲养战马,岁月长河里留下了勤劳的身影。

站在西大滩的俄博滩、千户滩等某一个滩上,抬眼环视,或雪峰矗立,或岗峦侍列,或森林延展,高低起伏,环抱四周,它们既是一个个自然天成的生态屏障,又是村落家园的护佑者、陪伴者。

西大滩境内多样的地理地貌和四时物候的变换,每一个季节都充满了美丽与精彩。即便是我造访的这个冬月,也有着出乎意料的惊奇。这惊奇,对我而言,源自于不久前降临的一场大雪,使这里成为充满白色的圣洁之境。

西大滩民间就有崇拜白色的风俗。认为白色是圣洁、吉祥、和谐的象征,崇尚白雪山、白牦牛、白绵羊、白哈达。华锐藏族自称“华锐嘎布”,意为圣洁、白色的华锐。现在,有些藏族同胞家里温酒的茶壶上,仍会缠绕一缕白羊毛,以示吉祥如意。

我愿意相信,这场大雪最先落到了群山之巅。我对面高耸的山脉,名叫毛毛山,藏语称阿尼格宁,属于祁连山东延冷龙岭分支,西与乌鞘岭相接,东经老虎山没入黄土高原。西大滩位于这座山脉的北麓。大雪初晴的天空,一只倒扣的蓝色瓷碗,被太阳新鲜的牛奶擦洗得格外铮亮透明,没有一点杂质。天空下的皑皑积雪,覆盖在毛毛山的每一座峰端,闪烁耀眼光芒。

在高处不胜寒的地方,雪,孤芳而安静。它们自带洁白的锋刃,一点点切割寒风的侵袭,坚守自己冰清玉洁的禀赋。仰望天际的灼灼银辉,我能感觉到盘踞那里的骸骨之寒。天祝县境内大山连绵,崇山叠嶂,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就有30座以上,终年积雪者10数座。天祝境内地势最高的卡洼掌,那里的主峰大雪山,海拔4874米,是天祝的最高峰,发育着大面积现代冰川,年均气温在零下八摄氏度。

我面前的毛毛山,主峰海拔4074米,也算是耸入云天了。

我由衷地敬佩那些贴近天空的山峰,它们在白雪的呵护下,历经亿万斯年的磨砺,锻造了一副抵御极寒气候的骨骼,涵养出一腔应对艰难困苦的傲然精气!有时候,自然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有着一定影响力。天祝各族先民与所处的山水自然和谐共处,锻造出了坚韧的人文品质。由此,天祝县总结提炼出新时代天祝精神:“坚韧、崇善、团结、奋进”,四个词八个字,涵盖了天祝人民的精神风骨。

白雪掩映的峰峦之间、雪线附近、密林深处,生活着诸多自然生灵。麝、狼、狐狸、蓝马鸡、雪鸡、野雉……它们的名字古老而神圣,它们的行踪谨慎而神秘。好在对自然过度索取的人类,已经醒悟过来,回过神来,保护林草植被,呵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进山之前,我经过西大滩村庄时,看见数只绿颈红颊的野雉,来到村民饲养牲畜的圈栏,围绕那些吃草料的牛羊,优雅地低头啄食,仿佛它们也是这儿的家庭成员。

世代生活在西大滩的各民族居民,有着古朴的生态观。他们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认为“万物有灵”,不可伤害,不能搅扰。这种思想,客观上有其积极的作用。随着地球气候的不断变化,现在他们更多从畜草冲突、植被退化、水量减少等因素出发,用现代科学知识来审视和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每一次从天而降的大雪,都是大自然珍贵的馈赠。可以想见,随着气温转暖,厚厚的积雪渐次融化,凝结的雪凌,从岩石上滑落;簇拥的雪团,从树枝上跳落,在暖阳的抚慰下舒展开来,转化成涓涓水流,这是雪的另一个生命,一丝一缕,润泽大地,滋养万物。

西大滩乃至整个天祝县,生态位置十分重要。资料显示,天祝县68.4%的国土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和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境内自产水资源量占黄河甘肃段自产水资源量的4.3%、占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0.2%。

永续发展,国之大者。天祝县把国土空间定位为生态空间,恪守“生态报国”职责,全力保障生态系统持续向好,接续描绘绿水青山的美好图景。

2

雪是行走的白,白是静止的雪。雪从高峻巅峰,自然而地向低处飘移,降落到毛毛山腹地,映衬一坡一坡的松柏愈加苍翠墨绿。

我轻轻地走到毛毛山身边,近距离感受雪的白,触摸白的雪。我前往的地点是二郎池,它是西大滩有名的自然景观,就在毛毛山脚下的山峦之间。随行的向导用藏语给我唱起一首“酒曲”,翻译成汉语的歌词是:

在绿滩上面的圈窝里

我放牧着一百头白色的牦乳牛

我挤着甘露般的乳液

忘不了牦乳牛的恩情

这个“酒曲”,就是久负盛名的华锐藏族民歌。生活在西大滩一带的藏族群众,性格开朗,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传唱着独具特色的华锐藏族民歌。当地民谚说,“要知道唱家的歌多少,请数数冬夜的星星”。丰富多彩的华锐藏族民歌,唱词通俗易懂,音调抑扬顿挫,旋律深情悠远,是天祝县民间文化中的瑰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天祝八俗”之一。

这里还流传叫“则柔”的藏族舞蹈,表现形式是歌伴舞。每当喜庆佳节或劳作之余,人们相聚一起,边唱边舞,其乐融融,体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踏着松软的积雪,我穿过灌丛中时隐时现的羊肠小道,来到二郎池隐身的地方。只见两座山峰的根部,一座横置的天然堤坝,拦住从山体渗出的泉水,天长日久,形成一个 “心”型天池湖泊,当地人称“二郎池”。

冬季的二郎池已经结冰,但不影响它绝佳风姿的呈现:池面的白雪与水层,凝结成未经雕琢的碧玉,闪耀幽幽温婉光华,一如娇嗔眼眸,流露欲言又止的万语千言。周围麻柳、柠条等灌丛茂密,云杉、柏树等林木遮天蔽日,正是一处幽静古朴的人间胜境。

如果是在绿意盎然、山花烂漫的夏秋季节,二郎池的景色更加美轮美奂了!

西大滩二郎池来历的传说有好多个版本,流传最广的有两种。一说是二郎神用方天戟插地成池。另一说是格萨尔王为解渴,施展法力,用方天戟在地上捅出了一眼泉水,形成了现在的二郎池。当地人说,如果在二郎池里倒进一斗小米,能够在下游很远古浪大靖的泉水中漂出来。

二郎池既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山间湖泊,更是一个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文化符号。相传,二郎神叫杨戬,一位长有三只眼睛的少年神,是正直仁义、为民除害的象征。格萨尔的传说故事,集中在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是勇敢、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无论是杨戬,还是格萨尔王,都是人类在童年时期创造的美好艺术形象。

文化是旅游的诗和远方。西大滩镇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更多致富的渠道,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二郎池大景区”。

我想,西大滩镇发展文化旅游业,“格萨尔”是一个很好的品牌。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小说,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挖掘整理二郎池与格萨尔王的传说渊源,赋予这方山水更加优美深厚的文化内涵,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优势,统筹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造福一方,正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3

如果说雪是西大滩冬季的白,那么白牦牛就是西大滩一年四季常有的白。

白牦牛在西大滩随处可见。“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天祝白牦牛是我国稀有而珍贵的地方类群,已被列入国家畜品种志和甘肃省家畜品种志。它们有草原“白珍珠”、祁连“雪牡丹”的美称。

在小滩河,我走访了白牦牛养殖户杨有拉。六十多岁的杨有拉,中等身材,身板硬朗,看上去精瘦干练,头戴平顶鸭舌帽,一双聚焦的眼睛,充满了睿智的光泽。说起话来总是笑眯眯的,脸上展露乐观的皱纹。他对自己家庭的遭遇,只是问一句答一句,轻轻带过,更多的语言是对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感激。

杨有拉带我参观了他的牛群。也许是他饲养有方,也许是小滩河一带的水草肥美,他的白牦牛个个洁白如雪,浑圆健壮,它们结队而行,犹如一朵巨大的白云,在草丛间缓缓移动。

他给我详细介绍了白牦牛的生活习性、经济效益。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白牦牛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牛粪),吃了它的肉,翻山不怯走路不累”。

他还给我透露了一个只有他自己掌握的秘密。他说,为什么白牦牛身体格外壮实,奔跑有力?关键是它骨骼里的骨髓瓷实饱满,所以精力就十分旺盛。这个说法有无科学依据,我不是畜牧专家,不得而知,但从侧面可以看出杨有拉对白牦牛情有独钟。

多年前,杨有拉的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儿子又不幸摔伤,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给妻儿治病,杨有拉卖光了赖以生存的牛羊。后来,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贷到了贴息贷款,买了牛羊,重新发展养殖业。现在,杨有拉把贷款还了,住房改造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小汽车,妻儿的病治好了,儿子也能下地干点轻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离开杨有拉,回望他坚实从容的背影,我仿佛觉得他就是一头雄壮的白牦牛,用勤奋的脚步开拓和丈量生活道路。那是一团跋涉的白、点燃希望的白!

我感动于像杨有拉这样顽强乐观的西大滩人,也为曾经慷慨解囊,共赴国事的西大滩人感到自豪。

雪山连绵献哈达。抗美援朝时期,天祝县发起捐献“天祝号”战斗机的活动,西大滩西沟口一带的群众,率先捐款捐物,带动全县其他地方群众也纷纷开展捐献活动。

爱国民主人士、藏族同胞李九成不但自己捐献了大量财物和牛羊,还动员其诸兄长及亲朋好友捐款捐物。他们的先进事迹被当时武威地区文工团编成文艺节目到各地巡回演出。

在全县各族群众的积极努力下,用短短五十天时间,所捐物资和牛羊折合人民币十七亿多元(旧人民币),超额完成了捐献“天祝号”战斗机的任务。

4

在西大滩行走的几天里,我从平坦河谷之地,来到地势相对高峻的白土台、马场台一带。这里森林草原较为稀少,分布着大面积的耕地。站在这方高地,举目眺望,积雪覆盖了山山卯卯,一派原驰蜡象、白茫茫的辽阔景象。

白土台村,一个以种植为主的村子。在脱贫攻坚政策推动下,白土台村摆脱贫困,发生了历史性蝶变。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平坦的水泥路通到村子,路旁和巷道架起高杆路灯。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新房舍鳞次栉比,院内院外干净整洁,门前的花园菜畦,用低矮的木条栅栏围起来,既实用又美观好看。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结束了到几公里以外取水的历史。村里还修建了专门的文化广场,村民们闲暇时在这里开展文体活动。

为谁辛苦为谁甜。村上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百合、食用菌、藜麦等特色种植业,建成现代化的加工车间,培育起支撑未来日子的新型产业。

我去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时,村干部们正忙着开展村“两委”换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每个人都充满着信心和期望。正是扬帆破浪时,相信白土台村的明天会更加云阔天高!

我到达马场台村铁城台的时候,已是天色将晚的黄昏。按照约定,我要采访这里的李茂鸿老人,向他求证红军西路军在铁城台经过的历史。

在一抹夕阳的斜照下,覆盖马场台制高点的积雪,夹杂着缕缕腥红,多了几许苍凉和凝重。马场台延伸出去的边缘地带,沟壑纵横,地形错综复杂,那些陡坡深峡,浮现重重暗影。一只黑色寒鸦,从摇晃的荒草丛中惊起,“呱呱”叫了两声,划出一条弧线,落入山梁的背面,田野一片静寂。

李茂鸿老人已经七十岁了,他当过民办教师,虽然年事已高,思维谈吐却依然严谨清晰。他向我讲述了那一段悲壮往事。

铁城台这个地名原来叫李家窝铺。那是1936年冬天,经常下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当时红军西路军的一支队伍,从古浪干柴洼突围到达横梁山,国民党马家军的“黑马队”围追堵截,妄图把红军阻击在横梁山一带。红军英勇顽强,占领了倒仰沟、李家窝铺等制高点。李家窝铺的红军与敌人经常鏖战,双方都有死伤。

当时敌我吃水都面临巨大困难,红军吃的是涝池里仅有的一点积水,马家军吃的是快要干涸的井水。

期间,马家军把村里的小孩胡有年吊下木笼井去刮水。马家军士兵将胡有年吊到半中腰的时候,就把绳子丢开,胡有年被摔向井下。幸亏胡有年穿着厚厚的大皮袄,下落的过程中,夹在了井壁的木笼当中,后来被村民救了上来。

红军利用李家窝铺有利地势,顽强坚守阵地,多次打退敌人的猛攻。敌人一时难以攻克红军阵地,于是丢枪弃甲,纷纷溃退。红军随即也撤离李家窝铺,向古浪城进发。

红军在李家窝铺的战斗历时大约六七天。后来,人们就把李家窝铺称为“铁城台”,意思是红军的阵地就像一座铁城一样攻不破。从此,铁城台这个地名,沿用至今。

李茂鸿老人所讲的历史故事,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84年前,红军西路军在天祝境内曾经英勇战斗过,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雪域大地,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作者简介

扎西尼玛,藏族,又名王生福,甘肃天祝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高原深处》、散文诗集《鹰飞在上》。获第三届中国星星新诗大奖赛“星星校园诗苑奖”“全国十佳散文诗人提名奖”“中国散文诗人大奖赛提名奖”等。参加第九届全国散文诗笔会。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西大滩景区,大西滩农场":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7741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