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是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农民富裕是本质,必须下更大力气鼓好农业从业人员的“钱袋子”,集中力量、聚集资源、整合政策,全力打出“组合拳”强村富民。
徐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农业强市的中心任务,大力推进产业、就业、创业、财产“四业”富民,让农民的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
放眼徐州的乡村,有一片绿色的风景等待着春风。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富裕的画卷正在肆意绘制,涌动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无限生机和激情。
特色产业“夯实”,共同致富。
日前,记者在邳州市涂山镇李庄村养殖基地看到,巨大的养殖池塘底部覆盖着一层黑色薄膜,池塘里养着上万尾鱼苗,工人正在给鱼苗喂食;在温室外面,新扩建的鱼塘也已经挖好建起来了。“现在有两个大棚和两个池塘在户外养鱼。其中,约10万尾鱼苗被放入一个池塘。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一年卖成鱼的利润在14万元左右,卖鱼苗的利润在3万元左右。”涂山镇李庄村党支部书记陈惠刚兴奋地告诉记者。
村集体富裕。村里道路硬化了,公厕、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让村民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带动了10户村民加入养殖,扩大养殖规模,共同打造李庄村黄谷鱼品牌,致富路越走越宽。”陈惠刚说。
车辐山镇山南村上海拓蔬菜生产基地的大棚里,绿色的黄瓜挂满了枝头。“一个大棚十天能收获一茬,每茬能收获3000斤左右,效益还是很好的。”种植户刘说。
据了解,车辐山镇山南村从2009年开始发展设施农业。历经十余年,现已在上海形成了占地2600亩的延伸蔬菜生产基地。承包户多为山南村村民,蔬菜以黄瓜、茄子为主,年产各类果蔬1.5万吨,大棚平均收入10万元左右。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邳州市聚焦繁荣,全力推进富民增收。继续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新增发放小额贷款3.3亿元,帮助7549户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项目。优化农民就业环境,引导农民发展新型产业和业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农民持续增收。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28.1元,增长6.8%。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智慧农业等规模化经营项目,形成了“公司直接经营”、“内部存量租赁经营”、“集体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联营”等多种有效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民和集体收入双增长。
产业集聚“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许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镇。在铜山“两带四区”农业发展布局中,已经确定了发展方向。近年来,通过江苏农爱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徐州爱迪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培育壮大,在大徐镇形成了大蒜产业集群,优质大蒜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不仅进一步拓宽了收购销售渠道,也为群众解决了大蒜销售难题。
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山机也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铜山区统筹各项目村集体帮扶资金,委托江苏铜山牧源农牧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养猪场。项目建成后,养猪场产权归各项目村集体所有,铜山牧源每年10月31日前租赁经营并按年均10%分红,促进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铜山将继续坚定地走在富民强村的道路上。
“今年,铜山将以‘312’产业为重点,加大一、二、三产业投入,快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发展电子商务、民宿等农村特色产业,增加经营收入;大力发展地权、产权、商贸等新型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稳定增收。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实施47项年度投资27亿元的民生工程,不断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水平,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完善救助体系。实施低收入群众动态发现更新制度,继续开展“去惠民”行动,确保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过得好。”铜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工业园区“撬动”共同富裕的杠杆
2月9日下午,位于新沂市柳高镇食品工业园的麦碗碗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食品搅拌机嗡嗡作响,工人们在操作线上忙碌着,车间里弥漫着一股牛奶的味道。现场企业负责人黄经理告诉记者,公司占地15亩,建设三个标准厂房,2022年3月开工建设,12月底建成投产,总投资5000万元。是一家现代化、智能化的烘焙食品生产企业,可生产欧式包子、蛋糕、饼干等烘焙食品1000吨,年产值2000万元,将带动100多名农民就业。
食品工业园是柳高镇柳高村近年来建设的工业项目之一。据柳高村党支部书记刘百发介绍,近年来,柳高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物流运输、花木种植、食品加工等产业,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不断提高。
2022年,新沂市整合财政衔接资金5400万元,建设32个产业项目,促进村庄集体发展。吸引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5个,列入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44个,其中“加、新、高”项目37个。与前几年相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23年,新沂市将进一步发挥创业帮扶项目的引领作用,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瞄准全国农业产业化100强龙头企业和全国粮油畜牧水产10强龙头企业,吸引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0个以上;搞好村企共建,加强入城入厂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就近到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就业,增加大幅工资收入;增强村干部致富带富能力,加大对党支部牵头的合作社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拓宽增收视野和路径,实现农民和农村共同富裕。
传统产业“激活”共同富裕的力量
草莓是贾汪区久负盛名的传统产业之一,“吉梗草莓”远近闻名。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推进,2022年底,贾汪区吉梗镇被评为全国农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
种苗是草莓产业链的源头,种苗的质量影响着整个草莓产业链。近年来,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了徐州安广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徐州龙德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种苗繁育,为种植户提供优质的脱毒种苗。“今年脱毒苗我都买了。”50岁的郑尊良种了16亩草莓,现在是第二个草莓上市期。他在温室里忙碌着,说:“现在人们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一株脱毒苗要3.5-5元,但还是很值的。一亩地能赚3-5万元。”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贾汪区将继续深化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繁荣。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仅依靠草莓交易市场和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一年就能增收20万元。”2月8日,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郑庄村党支部书记郑辉说。2016年,郑庄村利用扶持资金和社会资金建成了16000平方米的草莓交易市场。同时,光伏发电项目建在草莓交易中心的钢棚上。郑庄村作为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第一个发展草莓种植的村,13年间“鼓”起了村民的腰包,让村集体经济“强大”起来。2022年2月被评为全省“共同富裕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目前,村里有2000多亩草莓大棚。去年,该村集体收入达到66.5万元。
村集体经济“赋能”共同富裕家园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自身“造血”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睢宁县陵城镇凌闸村通过整合老校舍等土地资源,解决了老校舍相关问题,与当地电商老板联合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解决了30多人的就业问题。
凌闸村从自有投资和土地中投资建设了厂房,促进了徐州智虎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成功落地,解决了该村及周边兄弟村90余人的就业问题。
这两个项目的落地,不仅让凌闸村的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扩大了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
“近年来,村集体收入中的收入被投入到改善村庄的生活环境中。铺设了800多米的‘入户’道路,建设了4个园林,竖立了230盏路灯,铺设了5组污水管网。村庄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每个村民都享受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好处。”凌闸村党支部书记陈梦说,2023年,凌闸村将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开展艾草种植,结合“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就地解决群众就业问题。
“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鼓励村集体盘活闲置土地、空买房等低效资产,改变‘前有小店,后有散厂’的发展困境,真正实现农村产业的高层次升级,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常态化实施“在家就业”工程和“零就业家庭”动态清理行动,不断拓宽“四有”增收渠道,让农民的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好过。”睢宁县委书记高建民说。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徐州振兴乡村经济,徐州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7644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