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控制人入狱,董事会瘫痪,濒临退市的*ST中和在漩涡中越陷越深。
停牌6个月后,*ST中和于11月3日复牌。然而,迎接复牌的却是该股连续9个交易日下跌。今年3月底以来,一系列利好空接踵而至:3月20日实际控制人被批捕后,公司也因违法被立案调查,多名董事、高管随后辞职。目前董事会只剩下两位独立董事。
管理层群龙无首,*ST中和也深陷一系列官司和债务纠纷。今年7月以来,该公司卷入多起诉讼和债务纠纷,部分资产被法院冻结。因为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出售资产前景不明,今年扭亏无望。公司已经进入退市倒计时。
虽然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但在过去,*ST中和是资本运作的高手。在多次收购和出售资产后,股价反复飙升,大股东随即抛出巨额减持计划。但这一次,随着危机发酵,加上出售亏损资产失败,*ST中和今年以来股价下跌超过60%,一些进入前十大股东的融资者可能至少损失1亿元。
董事会“停摆”了
*ST中和11月15日晚间公告,11月3日至11月15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根据交易所相关规定,该股票于11月16日停牌,并对股票交易相关信息进行核查。
从2016年财报看,被出具了带强调事项的审计意见,2017年5月2日停牌。此后,*ST中和停牌半年,直至11月3日复牌。但从复牌到11月15日,连续九个交易日持续下跌,换手率却只有0.04%。股价从停牌前的10.17元跌至6.41元,累计跌幅36%。
* ST中和大幅下跌的直接原因是出售亏损资产前景不明。今年6月2日,*ST中和发布公告称,拟出售亏损子公司厦门花轮印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华银)。然而,在停牌5个月后的11月2日,公司表示,虽然期间与多位利益相关方进行了谈判,但由于外部环境不断朝着不利于交易达成的方向发展,交易方案需要平衡多方利益,因此未能与利益相关方达成一致。
与前景不明朗的重组相比,*ST中和面临的更大危机是实际控制人入狱带来的剧烈震荡。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9月12日,证监会决定对*ST中和立案调查,对公司董秘詹和财务总监黄燕琴进行调查。随后,该公司董事长徐建成也于9月26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调查。
其实早在半年前,许建功就已经入狱了。5月12日,*ST中和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裁徐坚因涉嫌合同诈骗罪,于3月20日被四川省马尔康市公安局批准逮捕。此时,徐建成已经被逮捕40多天了。
徐建成被捕后,*ST中和随即陷入动荡,董事会现已瘫痪。从7月到11月初,有4名董事和高管辞职。公告显示,9月30日,独立董事朱福辉以个人工作繁忙为由提出辞职。随后,10月30日,公司董事、副总裁、董秘詹也被调查后辞职。此外,公司副总裁章子怡和莫宏斌也已辞职。
随着上述两位董事的辞职,*ST中和的董事人数现已低于法定人数。按照规定,*ST中和的董事会应当由5名董事组成。由于徐建成无法履行职责,目前其董事会仅有两名董事,均为独立董事。此外,公司早在今年6月就应该更换董事会,但至今仍未进行。
上述情况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11月15日,福建证监局发布监管关注函,要求*ST中和尽快进行董事会变更,并及时披露。
很难找到保护外壳的方法
董事会的瘫痪和实际控制人的被捕,让*ST中和面临的处境更加艰难。目前来看,2017年只剩下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留给*ST中和保壳的时间显然不多了。
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89亿元和8.8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7亿元和4289万元。
出售资产摆脱“包袱”也充满不确定性。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拟出售的厦门华银是*ST中和持股99.5%的控股子公司,主营业务为印染。2016年,厦门华银营业收入1.38亿元,利润总额2601万元,净利润2194.72万元,已经严重拖累了*ST中和的业绩。
更为严重的是,*ST中和已经卷入多起债权债务纠纷。*ST众合10月31日公告,中信银行厦门分行与福建和君集团的金融借款合同中,徐建成等人作为连带保证人,为涉及贷款本金7950万元的借款提供担保,该借款已于2017年6月到期。福建和君集团未按合同约定按时偿还贷款本息,被中信银行列为被告,请求财产保全。法院裁定后,福建和君集团被查封、扣押、冻结。
公告还显示,除上述已披露的诉讼和仲裁事件外,包括控股子公司在内,公司还有其他13起小额诉讼和仲裁事件(包括借款纠纷、供应商欠款、劳动争议等。),累计涉及金额约4421.59万元。
除了上述诉讼和债务纠纷,*ST中和及多家子公司也已停产。10月10日,公司公告*ST中和及子公司福建中和纺织有限公司因锅炉改造于2017年10月开始停产,具体复工时间待定。
依靠自身实力,*ST中和今年似乎没有扭亏的希望。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公司营业收入5.83亿元,净利润亏损1.41亿元,扣非后亏损1.47亿元。预计全年仍将亏损。这种情况下,公司保壳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ST中和的出路是破产重整。11月3日,*ST中和发布公告称,债权人普天华冠新能源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冠贸易)以*ST中和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偿债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对*ST中和进行重整。因*ST众合从华冠贸易购买煤炭,应支付135.23万元,尚欠115.23万元。
不过,破产重整能否进行下去也存在疑问。*ST中和表示,截至公告日,尚未收到法院关于华冠贸申请公司重整的民事裁定书。申请能否被法院受理,是否进入重整程序,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大股东巧妙“逃离”留下一地鸡毛。
虽然走到今天这一步,但在过去的历史中,频繁的收购让*ST中和成为资本运作的高手。在这个过程中,多次出现厦门华银的身影。
据*ST中和披露,2015年1月,厦门华银向兴业银行借款7000万元,有效期为2015年1月8日至2016年1月7日。厦门华银和众合营销分别向对方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借款到期后,厦门华银等人未能及时清偿,兴业银行申请查封厦门华银土地,被申请强制执行。本案涉及的贷款本金余额为6937万元。
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厦门华银今年5月停产,至今未复工。近三年,*ST中和多次以出售厦门华银土地等资产为由停牌。
2014年9月5日,*ST中和以收购资产为由停牌。当年12月1日,公司披露拟收购天津巴莫科技有限公司股份..同时还计划出售厦门华银土地。2015年1月28日,公司以10亿元的价格出售厦门华银名下的土地。同时拟收购某锂企29.95%股权至2015年3月11日复牌。
2016年2月,*ST众合再次停牌,拟以纺织印染业务的部分股权或资产置换进口汽车贸易及服务资产的部分股权或资产。2016年5月3日,公司表示,停牌期间与交易对方及债权银行进行了多轮沟通协商,未能形成解决方案,故决定终止资产置换。
经过两次长时间停牌,*ST中和股价大涨。2015年3月11日复牌后,到2015年6月,其股价从10元左右涨到19.8元的峰值,涨幅近100%。2016年6月,其股价达到31.88元的历史高点,复牌后累计涨幅超过40%。
上述收购和资产置换也与公司披露的减持消息颇为“默契”。在这前后,*ST中和股东都抛出了大幅减持方案。其中,徐建成之父徐金和等人在2015年5月抛出了不超过8000万股的减持计划。在2016年上述停牌前,公司还披露了徐金和、徐建成持有的公司股份可能被司法强制减持的可能性。
2017年5月开始的停课也是如此。根据8月16日公告,徐金和通知*ST中和,拟于近期以股份转让、表决权委托等方式转让其本人及徐建成的控股权,以清偿其全部债务。若大股东控股权转让完成,公司控股股东将发生变化。
与上述两次不同的是,在徐建成被捕后,许氏父子的“出壳”计划失败了。*ST众合公告称,因徐建成被深交所公开谴责,其所持股份在被公开谴责后三个月内不得转让。面对接踵而至的危机,是否有人愿意接手还是未知数。
徐实父子在收购和资产处置前后多次减持,留给投资者的却是一地鸡毛。在今年3月底达到约16.2元的阶段性高点后,*ST中和股价随即掉头向下。到11月15日收盘,已经下跌了9.8元左右,累计跌幅超过60%,让大量投资者损失惨重,尤其是募集资金的投资者。
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ST中和前十大股东中,有3名自然人股东通过信用账户持股。其中,张远通过信用账户持有993万股和476万股;王旻艳持有317万股,全部存在信用账户中。此外,张持有107万股,信用账户持有29.9万股。
上述三人中,张远和王旻艳在2016年四季度末持有上述股份,截至9月底持股数量未发生变化。去年四季度,*ST中和均价在15元以上。可见,即使不考虑融资成本,上述两位投资者在此期间的股票市值账面损失也将分别超过9000万元和3000万元。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高管逃离董事会“停摆” ST众和“保壳”路在何方?":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7281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