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加,消费金融蓬勃发展。同时,持续的政策利好也让涉足消费金融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和平台更有信心践行普惠。
艾瑞数据显示,2017年,消费金融放贷规模为4.4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904.0%。
可以说,2017年是消费金融全面爆发的一年,其中以小额现金贷、现金分期为主要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消费金融公司“乘风”现金贷。他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风险控制,大大降低了自身的运营成本,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业务规模和净利润的强劲增长。这种增长背后有很多潜在的金融风险。
花式“乘风”现金贷,净利润集中爆发2017年以来,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现金贷“风口”扭亏为盈、弯道超车。其中,招联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即刻消费金融净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
据了解,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现金贷有两种模式:
一是平台本身深耕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纯线上风控,利用自有资金放款。这种消费金融商业模式的运营、获客、风控成本相对较低。
对比2017年招联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的净利润可以发现,2017年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11.8亿元,而在消费金融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捷信消费金融2017年净利润为1.23亿欧元(约合9.6亿元人民币)。
公开资料显示,招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从净利润来看,招联消费金融实现了弯道超车。
据了解,招联消费金融专注于获客、风控、放贷、催收等业务流程,产品包括“好贷”、“信用支付”、“奇花异草”。
捷信消费金融则是在重仓之下,人力成本高。公开资料显示,捷信的线下业务人员已经超过6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家深耕科技的消费金融也在2017年实现了净利润的快速增长。公开资料显示,即刻消费金融2016年净利润为652万元。2017年营收46.68亿元,净利润5.78亿元,净利润增长近百倍。
二是平台与第三方现金贷平台合作,由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提供资金,第三方现金贷平台为借贷提供用户和风控。这些牌照方有的是向第三方平台输出资金,赚取利差。同时,一些第三方平台为牌照方输出风控技术,牌照方自行放贷。
以华融消费金融为例。2017年,华融消费金融向钱贷、信用钱包、闪银、原子贷、闪贷、存钱、融花、量化、微贷、景元金融、小鱼金融等数十家现金贷平台输出资金。
公开数据显示,华融消费金融2016年亏损3680万元,2017年净利润1.05亿元,扭亏为盈。
值得关注的是,有业内人士向亿欧透露,晋商消费金融也为第三方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包括达飞和乐心。
整体来看,2017年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行业整体进入“浮躁”期。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更加重视网贷。
线上风控模式的优势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体验,这将是未来风控发展的趋势。但是,根据目前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线上风控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金融公司的需求。
yeepay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消费金融业务不良率为2.85%;2016年4.11%;2017年为6.62%。
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贷款率飙升,2015年至2016年增长44%;2016年到2017年的涨幅达到了61%。
事实上,2016年和2017年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风控手段极大帮助消费金融的阶段。由于征信体系不完善形成的数据孤岛,行业内出现了大量重复授信,同时滋生了大量多头借贷用户,多头借贷风险直接导致贷款不良率飙升。
2017年下半年,现金贷整体陷入超高利率冲销坏账的“怪圈”。2017年底,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整顿现金贷。
《通知》明确禁止消费金融公司通过P2P点对点借贷撮合等任何方式向无借贷业务资格的机构提供资金;不得以“现金贷”、“校园贷”、“首付贷”为基础,直接投资或通过理财等变相投资证券化产品及其他销售的产品。
《通知》的下发,引发了行业的大规模洗牌。此前,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放贷的消费金融公司选择了停止,大量第三方平台选择转型退出。消费金融行业平均利率明显下降,标志着消费金融进入“下半场”。
在消费金融的“下半场”,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风控金融本质上是要靠风险控制的,消费金融也不例外。随着监管的进一步深入,消费金融行业在利率、催收等方面会更加合规。在此基础上,持牌方应更加注重风控、获客、不良率、催收的成本控制,提高盈利能力。
从目前来看,在控制利率方面,涉足消费金融业务的平台更多的是提供长期、大额的消费贷款。
此前有媒体报道蚂蚁花坛和蚂蚁借钱。目前鼓励用户“升级”,升级后信用额度会相应提高。与此同时,微贷、JD.COM金条、飞贷等平台的授信额度均有所增加。
随着客户获取和收集成本的增加,平台的利润空越来越小。从某种意义上说,贷款额度的增加降低了平台的成本。贷款金额越高,成本越低。
之前对于平台来说,风控、获客、盈利之间的关系很难平衡。其中,风险控制和获客的关系是相对对立的。风控越严格,获客成本越高,不良率越低,获客成本越高。如何平衡好风控、获客和盈利的关系最重要。
目前消费金融已经进入下半场。随着消费金融知识的不断普及,消费者对平台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消费者会比较平台的利率和体验来选择服务。
在此基础上,消费金融机构应更加注重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风控,以降低运营成本和贷款利率。同时,他们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粘性,通过品牌传播获得客户。其实这也降低了获客成本和不良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风控的不断发展,消费金融机构风控、获客、盈利之间的艰难平衡也将被打破。未来消费金融机构风控越强,利率越低,用户粘性越强,获客成本越低,最终平台的盈利能力也将大幅提升。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消费金融“下半场”应更注重风控:打破风控、获客之间的对立关系":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6608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