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农信社如何践行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农信社如何践行普惠金融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2016-05-21

九年前,海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立。在过去的9年里,它给中国农村带来了许多新事物:农民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享受到送货上门的低息贷款;农民遇到生产销售问题,农信社的专家团队帮助解决;偏远农村农民安装一个农村信用社的手机客户端,就可以享受10多种缴费查询服务,等等。

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农村沉睡的生产要素,帮助数百万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开辟了农村金融改革的试验田,促使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树立了农村金融大有可为的信心。

海南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改革实践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历时九年,发起了“借鉴经验,创新推广”的大行动,致力于解决长期以来没有真正解决的农村金融问题。

在过去的9年里,它向全省60多万农民提供了200多亿元的低息贷款。农户平均贷款额从3000元提高到2万元,贷款农户人均年收入增长22.2%,高于同期全省人均收入7.5个百分点。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卓有成效。

“取经创新”大行动

海南农信社从2007年开始培养大学生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起初,他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到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取经,在贫困山区试点农业贷款。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总部主任莫敏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万事开头难。第一批培训结束后,五个大学生在农村跑了五个月,只发了一笔贷款。第一批100名大学生只剩下50人。

“第一,我不熟悉农村的现实。第二,格莱珉的小额信贷主要针对小规模手工业者。贷款周期很短,每周都要还款,不符合我国农村情况和生产规律。”她说。

“发展普惠金融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决定入党,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发展普惠金融,必须借鉴格莱珉银行的理念,结合中国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三届全国劳动模范、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理事长吴伟雄说。

如何让金融产品适应中国农民的需求?经过几年的实践,农信社大学生小贷员齐心协力攻关,摸索出一套简单易用的专门针对农户的“一本通”贷款模式:上门送贷,了解农户;符合条件的,全部贷款。凡5万元以下的贷款,不论用途,申请一次,重复使用十年。“一本通”循环贷款获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已衍生出“叶盛贷”、“一本通”等16项惠农新产品。

九年来,海南省700多名大学生信贷员遍布全省。一批批学生从“象牙塔”走向广阔的乡村,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希望的田野。经过几年的下乡历练,700多名大学生小贷员中涌现出一批懂三农、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人均贷款超过1000,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子”银行家。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表示,农民小额信贷可以在生产、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帮助农民,但始终难以推广,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19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向中国145个贫困县的农民发放了98亿元小额贷款。“海南农信社几百个大学生,几年时间就超过了我们。‘一本通’的循环贷款看似简单,其实很懂农民的规律。年利率9%,财务贴现后在5%以下,只有我会的一半。是真正的普惠金融。”

一种提高“造血”能力的方法

精准扶贫之路

国内外许多研究成果表明,金融服务量是造成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可以大大增强农民的生产能力,边际效应显著。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实践中,海南农信社在扶贫的同时,紧密结合国家农村改革政策,激活农村沉睡的生产要素,连接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走出了一条金融支持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首先,以市场化手段实施精准扶贫。中央提出精准扶贫,重在改变过去单纯的“输血”方式,帮助农民找到致富门路,增强“造血”功能。农民小额信贷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海南省统计局课题组近日对海南省农村信用社1.1万户小额信贷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结果显示,2008-2016年,海南农信社小额信贷带动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2%,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7.5个百分点。2011年8月至2015年7月,海南农信社共向琼中、临高、五指山、保亭、白沙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屯昌、东方、定安、昌江、乐东5个省级贫困县发放小额贷款38亿元,惠及9万农户。同期,海南省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和小额信贷规模呈现出明显的反向趋势。92%的贷款农户表示,农信社的贷款增加了他们的生产经营资金,帮助他们增加了收入。

“以前客户都是在屯昌发展的,有的农户离乡镇30里。他们骑摩托车来回20元油钱,只有3.5元补贴他们。但是农民发展生产需要钱,我就发放几千元的贷款。还有一个农民的孩子,结婚了想买点东西,急需用钱。我也放了,利息才30块。”屯昌小额信贷部经理梁启聪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向偏远农户提供贷款的成本远高于收益,但农民受益很大。这就是普惠金融的特点,农民的需求第一,银行的收益第二。

其次,在贷款给农民的关键时刻,要扶贫,防止农民因病、因灾返贫。昌江县巧合村的付因为两个孩子生病而返贫。据说傅很勤劳肯干,大学生小贷员主动上门。付先后4次借款,扩大养殖规模,金额从5000元增加到3万元。如今,付不仅交了40多万元的医药费,生活也有了明显改善。在海南中部山沟沟的前铁村,60多年来没有贷款先例。2014年,60户农民获得了为期10年的危房改造贷款,贫困村一度改头换面。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让海南大量农民损失惨重,大学生小贷员冲在前面。灾后紧急发放贷款20多亿元给农民恢复生产。

再者,加快“新经济”的培育和成长。农信社“一本通”不仅针对普通农户,还支持农业生产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它在促进农村“新经济”增长方面效率更高,作用更大。

“扶持一个经济人才,带动一个村的农民,是帮助农民增收最高效的方式。”小贷员徐志芳说,海口市三门坡花卉协会在国内市场有销售渠道,有利润但产量上不去,也没有和村里农民合作。得知这一情况,徐志芳牵线搭桥,一次性批发贷款400多万元,供160户村民种花。徐志芳三年扶持海口10多名农产品协会经济人才,推广小额贷款4000多笔,开创了“批发贷款”模式。

最后,农村金融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方面大有可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和结构调整。海南农信社系列产品创新,及时跟进新型城镇化市场需求,在推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创业、吸纳农民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记者在琼海市、陵水县多个新兴乡镇看到,各路企业家利用农信社“一本通”贷款,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呈现出各行业繁荣发展的态势。

充满活力的农村金融试验田

农村金融自然有乡土气息,但绝不能“老土”。农村地广人长,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和先进管理理念,将农村市场打造成潜力无限的“新蓝海”。自2007年以来,海南农信社一直以开放和谦虚的态度学习发达金融地区的做法,不断尝试各种新技术和新业态,努力让农村金融像城市一样便捷高效。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科技部副主任白宗勤说,2007年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成立时,所谓的“数据中心”不到40平方米,只提供传统的柜台存折存取款、汇款和贷款服务。海南农信社只有8名科技人才,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他们在人们眼中被视为“老古董”。省联社领导班子决心培养自己的技术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白宗勤说,从2008年开始,省农信社大量招聘高层次技术人才,现在有150多人,根据市场需求分为四个模块。而其他经济大省的兄弟单位通常只有50人左右的技术团队。

2009年6月,海南农信社综合业务系统上线运行。海南农信社在全国率先完成IC卡系统的推出。2014年,海南农信社自主开发金融领域技术应用90余项,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

2015年2月10日,“一本通”循环贷款在互联网上实现了农民小额贷款的“升级版”。坐在家里,在手机银行输入贷款3万元,不到一分钟,钱就转到了我的银行卡上。

“海南农信社正紧盯前沿技术变化。”莫敏说,农信社已经把全省50万农户、上万家中小企业的信息全部存入电脑。去年10月,农村信用社“手机受理贷款申请功能”上线,老客户贷款现在完全由机器办理,无需信贷员审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普惠金融在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乘数效应”,实现了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和农村信用社业务量“双倍增”的良好效果。

电子商务是未来农村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海南农信社将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小微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服务对象,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云平台,涵盖支付结算系统、金融服务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平台等领域,受到涉农企业的欢迎。

在酒业工作的海南富源豪公司经理陈告诉记者,“农信社推出的'银商伙伴'服务,远不只是帮助我们解决融资问题,而是为中小企业搭建一个现成的B2B平台,让我们搭上互联网快车。”

“农民最老实,农业大有可为。农信社要做农民和小微企业的保姆,哪里有需求我们就服务哪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是很好的桥梁和工具。我们不断更新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吴伟雄说。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农信社如何践行普惠金融":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6046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