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题:用金融的力量确保市场主体“青山常在”——如何精准地用活水滴灌,帮助企业“解渴”?
新华网李翰林
金融棋局依然生机勃勃。从中央到地方,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都在努力做好“千方百计”保护市场主体的工作。
记者走访多家金融机构发现,实施养老保险费阶段性延期缴纳、出台23条金融支持措施、科技创新再贷款等一系列金融措施正在快速出台,帮助企业脱困的政策正在加速落地。金融的力量正在成为疏通经济“毛细血管”的重要支撑,确保市场主体始终在。
聚焦“快”字:小微企业扶持资金“立竿见影”
超过1.5亿的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市场主体越有活力,经济“肌体”就越健康。
在疫情冲击下,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加剧。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有所回落,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指数均低于景气临界值。
压力越大,越要着眼于市场主体的“急之所难、忧之所忧”。
5月17日,5月17日,值班人员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工作。(新华社)。
“短短10分钟,从网上审批到网贷,我们收到了88万元的信用贷款,缓解了燃眉之急。”从事口罩、防护服等货物运输的小微企业上海颜良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晓说,疫情发生以来,企业下游核算期延长,资金周转紧张。
一般物流规则流通顺畅,保证流通顺畅就是稳定经济。稳定的资金流是帮助物流企业正常运营的“血液”。
“在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后,我们根据小微企业的特点,优化审批授权,精简业务环节,为他们办理了普惠公司贷款业务,”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林晓峰说。“我们及时创新网络信贷产品,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物流行业提供专属贷款支持。全程无人工干预,首次借款比例超过50%。”
越早“真金白银”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企业就越有生机和活力。上海市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至5月8日,上海市金融机构向731家防疫物资供应企业和物流企业发放贷款335亿元。
今年以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总量有所“增加”。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1-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9万亿元,为历史同期第二高水平。
同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在价格上做“减法”。在货币政策的精准发力下,央行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行,推动1-4月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至4.39%,为有统计以来最低。
“存款利率下行,银行负债成本降低,有利于银行保持息差和息差基本稳定,也有利于银行提高增加信贷投放、向实体经济让利的意愿和能力。”复旦大学金融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说。
“增”与“减”之间,说明今年以来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上升,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
锚定“准”字:聚焦痛点难点帮助企业脱困
为解决部分市场主体成本压力加大、经营困难加剧的“燃眉之急”,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无缝贷款续贷,为企业提供精准“滴灌”。
“受疫情影响,运费、仓储成本增加等不确定因素增多,货物不能及时运出,货款收不回来。”无奈的吴炳山是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卖菜大户,在保障首都百姓“菜篮子”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外的便民超市,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货架上的蔬菜。新华社记者彭紫烊摄
资金缺口成了吴炳山的难题。“本来有一笔小额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00万,5月8日就该还了,但是因为疫情,还款困难”,吴炳山说。“建行北京分行得知困难后,马上帮我申请了不还贷款,解决了最近的流动资金问题。”
金融机构关注企业融资问题。一季度,普惠小微贷款余额66703亿元,授信户数5039万户,同比分别增长24.6%和42.9%,小微企业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
专家表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涉及面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既要注重普惠性,又要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使政策真正做到“及时雨”,见实效。
“银监会指导和督促银行、保险机构积极为餐饮住宿、零售、旅游文化、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提供贷款授信、保险理赔等服务,在市场化原则下加大金融资源对困难行业的倾斜。”中国银监会副主席梁涛说。
千方百计减轻正在抗击疫情的企业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金融机构行动迅速、准确,“量身定制”各种创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在原有骑手保险的基础上,我们为沪上外卖小哥延伸了累计保额百万元的新冠肺炎保障责任,使得民生物资需求更加稳定。”“饿吗?”平台骑手保险提供商、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助理金晶表示。
“我们开发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保险’,旅行社只需缴纳少量保险费,就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分担旅行社质量保证履约的风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从而保障了旅游市场主体的稳定运行。”中国人寿信用保证保险部副总经理穆说。
当银行业肩负起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时,保险业则扮演着“减震器”和“稳定器”的角色,为因疫情停产造成的财产损失和营业中断造成的利润损失提供精准的保险保障。
把握“智”字:打造网络融资快速通道
为了更快地触及市场主体,金融机构需要创新在线信贷产品,畅通“非接触”贷款的新渠道。这也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线上线下联动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近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对我们外向型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疫情期间,对于时效性要求高的远期结售汇尤其不方便。”浙江雷明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翁磊说。以前,企业办理远期结售汇不仅要提交纸质申请,还要通过电话反复确认报价。
4月26日,江苏省海安市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清点美元现金。新华社发(许摄)
“通过在线汇率产品实时把握外汇市场,在线独立办理业务,实时或挂单锁定目标汇率。”翁磊说,“目前我们已经通过交行网上办理了10笔远期结汇业务,总金额1000万美元,以此来确定未来的汇兑成本。”
中国银行业研究所研究员袁晓辉表示:“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短期的、迫切的。在疫情影响下,很多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融资需求的时效性更高。通过线上全流程服务,银行可以方便小微企业足不出户安全便捷地办理业务。”
一方面,银行正在加速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也对银行下一步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网络小额信贷业务的深入,银行将面临客户需求难以识别、欺诈风险高、贷后管理难等问题。”袁晓辉建议,为确保网络信贷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稳定健康发展,应提高金融科技应用水平,优化银行内部数据治理,加强线上审批与线下评估相结合。
“金融机构要适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适当调整信贷制度和流程,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需求,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降费惠民力度。”董希淼建议。
从“金融23条”提出,金融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央行将全面降低RRR 0.25个百分点,投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从加大对产业链物流畅通、供应链稳定的金融支持,到科技创新、再贷款等措施的快速出台,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金融支持政策“组合拳”持续加力加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应对困难的信心,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金融活水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活水助推高质量发展":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887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