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办一个下个月的低租金手机套餐,结果被连环“套”了,不知怎么“买”了一个分期还款的网贷金融产品。
第一个“套餐”:“套餐”里有个老年机。
手机套餐一般是通话、流量、短信的套餐,但吴先生的“套餐”里有一部手机。“我二十多岁。这台旧机器有什么用?”吴先生问手机不能用吗,业务员说是赠品。
第二个“套”:冻结余额宝额度。
业务员告诉吴先生,为了防止违约,他们会冻结个人余额宝账户里的273.6元。虽然吴先生不满意,但销售人员表示这是最低价的套餐,吴先生默认了这个“条款”。
第三个“套”:一个替代品,“买”了一个理财产品。
回到住处,吴先生查看消费记录,发现一家名为“世纪银通”的公司在手机余额宝冻结了273.6元,产品名称显示:广东电信,互联网金融合作收款通用套餐(加,上线24个月,预授权冻结273.6元)。
吴先生一头雾水,赶紧拿出在营业厅签的协议查看。协议显示,他办理的是一款“橙分期”综合信贷金融合同产品。本产品为理财合同分期产品。如果是逾期,根据情节轻重,你可能会收到不同形式的逾期付款,比如电话、短信、信件、诉讼等。,而且还会产生相应授信额度关闭等负面后果。
吴先生的事件其实反映了很多消费者的困惑。是不是一定要当金融专家和警察才能避免被骗?
“被处理”的本质是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近年来,电信运营商纷纷布局消费金融业务,推出了很多合约购机服务,消费者在购机时可以办理金融分期业务。这种服务的底层逻辑是电信运营商长期在网络上维护客户;手机销售渠道增加了销量;提供分期业务的金融公司获得了场景和客户,降低了违约率;客户降低了购买门槛。但现实中,合同购买引发的纠纷很多,大多是在消费者不知情或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处理”的。
电信运营商在消费者不知情或未充分告知的情况下,只强调套餐优惠而不提风险,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很多营业厅的工作人员都有针对理财分期的绩效考核。这样一来,他们很难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推广业务,这也是消费者被“分期”、“贷款”、“冻结”的原因。
编辑:温倩婷
资料:人民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办套餐买手机,手机办套餐莫名背上贷款":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368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