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入冬以来,眉山市彭山区农村一片丰收景象:从黄凤镇的柑橘园到谢佳街的泽泻田,摘水果、抢药材,一派火热景象。彭山区观音街、巩义镇的葡萄架下,村民们正忙着修剪、种植、更换现代化种植设施。
这是彭山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发挥全区之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一幕。如今,在彭山区,一幅农民富、农业强、乡村美的彭山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图为果农在搭建葡萄枝叶。赵辉摄
做好现代农业产业
让村民搬走。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近年来,彭山区以现代农业为重点。该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牢牢牵住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打造特色产业新乡村。
近日,彭山连续多日阳光明媚,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在广大农村的田野里,播种、收割、播种成了村民们冬天的农忙。
“我们正在换阳光玫瑰,它便于储存和运输,味道很好。”在彭山区观音街道国源1组,果农杨建华正在忙碌。"根据今年的销售情况,这个品种还不错."
彭山区观音街道国源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种植葡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最近村民们都很忙,有的忙着搭建避雨设施,有的在种葡萄苗,有的在除草浇水,冬日的暖阳洒在宽阔平坦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勃勃生机。
据了解,彭山区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以国源为中心,先后发展了夏黑、美人芝、阳光玫瑰等优质葡萄。2020年,该地区葡萄产量2.85万吨,产值3.99亿元,带动了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现在人们收入高了,口袋鼓了,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国源是著名的“四好新农村”。国源入选全省十大富裕村,并被授予全国农村特色亿元村。在全省唯一的中共宣传部“迈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活动中交流推广乡村振兴经验。
“彭山区坚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水稻、药材、葡萄、柑橘等优势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6+3”产业体系,建设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葡萄现代农业园被评为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700多家,“三品一标”20家。”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现代农业,建设工业新乡村,让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彭山葡萄现代农业园五星级示范园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该区特色水果面积13.2万亩,产值10.5亿元。巩义镇被评为中国农业产业强镇。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全区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粮食作物扩大到2万多亩,全区出栏生猪24.38万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9.11%,巩义镇被评为四川省“五好”稻药一体化示范区。不仅如此,该片区东西两翼规划水果配送中心,仓储能力4000多吨,省市级龙头企业25家,农村电商网络销售额3.2亿元,乡村旅游收入10.27亿元,产业链日益完善。
图为彭山现代农业航拍照片。赵辉摄
建设美丽宜居的国家
让村民开心。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休闲健身的设施都有了。一有空,我们就演习。”近日,在彭山区街道义和场社区,村民郭高兴地说,现在农村越来越好,工业发展越来越红火,大家的收入越来越高,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近年来,彭山区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聚焦生态宜居,打造有价值的新乡村。该区创新工作模式,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全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1%,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的行政村达到100%,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0%。因地制宜,探索出了路侧改造、岸边美化、林地面提升、分散管理的创新之路。今年以来,已拆除违章建筑3600多处,清理垃圾约1.6万个,新增绿化约28万平方米。不仅如此,该区全面完成全域公交改革,打造了“寿乡公交2元”交通服务品牌,有效实施了“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灯4200套,新接自来水940户,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了农村正常整洁。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今年以来,彭山区以乡风文明为重点,开展了“文明实践进千家万户,幸福是长卷谈党恩”“同唱一首歌,共绘百米长卷”“一勺饭、百粥、百菜”等880余项文明实践活动。同时,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实现了区级文明村镇全覆盖。岐山村《幸福公约》入选四川省百项最佳村规民约,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盛先进典型。积极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实施“总分馆制+农家书屋”计划,坚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把“长寿文化”、“忠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群众文艺演出和交流活动103场。
不仅如此,该区以农村居民点治理攻关为契机,建立了“1+3+N”组织体系,实施了“五化四改”升级基本实施,规范成立了村民委员会、道德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143个,创建了3个省级以上乡村治理示范村。同时,积极完善组织监督机制,建立区、镇、村“三级监督”机制,编制权力、责任、负面“三张清单”、“小微权力”流程图和“三务公开”指南,全面推进村级事务“三委评议”,有效保障村级民主,不断增强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建设富裕美丽新乡村。
拓宽增收渠道
让村民富起来
“村里种猕猴桃的收入比过去单纯种水稻、玉米的收入高很多。而且在猕猴桃基地打工还能挣钱补贴家用。”谢佳街道袁玉娥村56岁的村民张栓非常感慨。通过种植猕猴桃,张栓一家成功脱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以来,彭山区制定了《完善彭山区防止贫困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办法》,建立了稳定和防止贫困返贫长效监测机制,组织开展了“两保三保”回头看大排查;坚持“四不挑”工作要求,将扶持对象扩大到“贫困人口+边缘贫困户”,继续保持低保等基本保障政策总体稳定,保障城乡低保户5146户。同时,进一步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现有普惠性政策,继续实施小额贷款贴息、雨露计划等76项乡村振兴工程,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近年来,彭山积极培育热爱农业、懂技术、善于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广大农村培育和扶持返乡创业人员,带动了更多人致富增收;培养电商销售人才,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帮助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彭山区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彭山区充分发挥优秀职业农民的引领作用,在省农科院专家教授的帮助下,引导农民发展标准化现代农业。截至目前,已帮助农户引种改良12个品种,带动40多户农户申请建立标准种植园。积极探索产业链开放共享模式,建立“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驱动机制,利用家庭农场联盟、果业商会、数字农业服务平台等资源,完善种子供应、运输流通、营销等全链条服务,扶持农户超过1万户。
大张旗鼓地画新画,农村一天天变新。下一步,彭山将继续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展现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乡风良好、治理优良、百姓富裕的特色农村现实面貌,开拓乡村振兴战略新局面!(文轩鹏赵辉)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乡村振兴关键富民产业,村民富 村庄美":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289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