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下午,农民李志强和农海华站在隆安县程响镇中村中黄屯的鸭棚前,翘首以盼。一万只刚孵出的小鸭子从柳州马不停蹄地运送到基地。
为了给这些小鸭子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夫妻俩提前一周对鸭棚进行了消毒烘干。“我们的肉鸭平均45天出栏,每只近4斤,公司按照保底10元/斤回收。2020年,我们受疫情影响不大,肉鸭共5万只,销售收入20多万元。”李志强粗略计算了一下,笑了。
李志强是渡劫乡渡劫社区的贫困户。由于家里只有4毛钱的不毛之地,无法维持生计,他和妻子从1996年开始在快餐店打工,微薄的工资供儿子读书。
2017年,家乡的帮扶干部联系了李志强。得知他的近况后,向他推荐了旱鸭养殖项目和产业帮扶政策,鼓励他回乡创业。
“一开始,我很紧张,我阻止了他冒险。毕竟建个鸭棚要十几万。我们上哪去借这么多钱?”农海华回忆起过去拖着丈夫的背,羞涩地说。
为了帮助李志强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干部们帮他从邮储银行申请了小额贷款和低息农业贷款,并送他到玉林农校参加了一个短期的旱鸭养殖培训班。
万事俱备,李志强建起了鸭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饲料龙头企业合作发展旱鸭养殖。第一批鸭子获利5万元。2019年,他注册了一家畜牧公司,并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为了照顾好新来的小鸭子,这对夫妇决定在基地度过2021年的春节。他们位于隆安县镇东集中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新房,距离基地20多公里,可以开电动车来回。鸭子放生后,在鸭棚消毒的间歇,会回新家住几天,与孩子团聚。
李志强说:“我们在广州工作和漂泊了20年,之前我们从未买过像样的家具,因为我们在广州没有家的感觉,工作也不稳定。现在回到家乡发展,有了漂亮的新房子,有了增收的产业。我们安定下来了,心也安定了。”
近年来,隆安县抓住产业扶贫政策好、项目多、资金多的机遇,培育发展火龙果、香蕉、肉牛、肉鸡等特色产业。为解决困难群众发展产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该县产业发展工作队牵头组织了讲师团,聘请了304名产业发展指导员,以贫困户、村干部、产业发展指导员、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助推“5+2”、“3+1”特色产业的扩容提质。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有家才有业的说说,有家有业心里稳定的成语":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910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