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教育扶贫攻坚美篇,安塞区扶贫办电话

教育扶贫攻坚美篇,安塞区扶贫办电话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巩固脱贫的基础。安塞区积极发挥教育扶贫的最大效应,不断加强辍学、学生资助、结对帮扶、资源配置、教育均衡等工作。安塞区在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的同时,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从源头上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连根拔起“穷根”。

停止辍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盛夏的午后,金色的阳光透过一排排高大茂盛的树木照进教室。在孩子们的读书声中,记者见到了安塞区诏安镇九年级学生张新宇。他曾经因为父母的残疾而陷入自卑,多次弃学回家。学校和帮扶干部知道情况后,来到他家做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学校阳光团委助学部为他申请了生活补助,还协调爱心志愿者协会为他进行了爱心捐款。在多方努力下,张馨予深受感动,决定回学校好好学习。现在他不仅赶上了耽误的课程,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快。“只有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改变家人的命运。”张馨予说。

近年来,安塞区按照“先扶贫、先治愚”的工作思路,紧扣控辍保学重点工作,完善控辍保学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学生辍学责任追究制度,精准施策出实招,全面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各项资助政策, 有效杜绝了贫困家庭学生因学致贫、因贫辍学的现象,确保了教育扶贫的有效性。 该区成立了专门的治理辍学领导机构,建立了区、镇(街)、村三级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花名册和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台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实施意见》,规范了学籍管理,做到“登记随人,登记一致”。同时,建立健全了日查、周报、月报的季度考评制度、账号注销制度、退学报告制度、责任督导制度、专项督导制度、一对一“送老师上门”制度等多项工作制度,确保了很多已经入学的学生不会辍学。

送老师上门,为特殊儿童打开一扇窗

从安塞市区出发,沿210国道行驶约10分钟,便到达安塞实验小学,该小学位于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学校开设了“特殊教育班”。当我们走进教室时,几个孩子正在谢迁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谢老师对待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觉得学校特别好。”说话的人是15岁的布·熊雄,他住在安塞区建华镇郝家坪村。因为脑瘫不能上课,他来到了“特教班”。特殊教育教师和生活教师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费用由政府和学校承担。“熊雄的孩子进步很大。他刚来的时候,脾气暴躁,爱发脾气。现在他每天坚持看书、写作、锻炼身体,性格也开朗了。”特殊教育教师谢迁说。翻开卜的练习本,一行行工整优美的字迹映入眼帘,“100分”的分数诉说着他的成长与进步。“我和爸爸都不识字,做什么都太难了。”布熊雄的母亲郝艳梅感慨地说:“以前我以为,孩子们只要能照着门牌认识几个字,就心满意足了。现在熊雄在学校学到了很多东西,取得了很大进步。我真的很开心。”

2018年3月,安塞区成立了安塞区实验小学“特殊教育班”,采取上门的方式招收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让他们享受适当的教育,让特殊学生不再“特殊”。目前特教班共有5名学生,其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2名。这些学生都有精神或身体上的缺陷,自控能力低,接受能力差,自理能力弱。

安塞实验小学秉承诚信关爱残疾人的原则,坚持“教孩子所需要的,教孩子所能学的,教孩子所能学的”的教育理念,聘请专门的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照顾这些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开展“一生一个案例”的个性化教育,让每一个残疾儿童都能接受适当的教育。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残联和民政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扩大教育场地,改善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这些特殊的学生不可能一辈子留在学校,最终还是要面对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我们将更加致力于复兴残疾人的生活。”安塞区教体局局长杨广庆说。

此外,安塞区还对全区所有61名重度残疾儿童实行了“送上门”服务。延安市安塞区教体局制定下发了《安塞区教体局关于在全区教师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动员全区教师对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农村贫困救助者等贫困家庭学生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对在全区就读的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关怀、心理疏导、学习指导和生活帮扶。

6月9日,安塞区初级中学副校长高走进安塞区白坪街道办下李家沟村自闭症儿童郭腾的家中,为他带来了一张具有陕北民歌、评书特色的光盘。这是他今年第四次来郭腾家“送他上学”。“郭腾生活不能自理,不会说话,但特别爱听陕北民歌。我们会根据他的喜好送他一些有当地文化的东西,培养他的兴趣爱好。”高对说道。

精准资助搭建希望之桥

“我们兄妹现在能上大学,多亏了党和政府。”安塞区诏安镇岳庄村大学生朱红艳说。朱红艳的父亲去世了,他的家人靠他的母亲种地为生。有三个孩子上学,生活非常拮据。2018年,朱红艳考上了大学。对于这个困难的家庭来说,这件喜事变成了“悲哀”。就在朱红艳为大学学费发愁的时候,干部们帮她申请了8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2019年,她的哥哥朱金涛在上大学时成功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这大大减轻了朱红艳的家庭负担。朱红艳和朱金涛在政府的帮助下顺利上大学,是安塞区积极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的真实写照。

“因贫失学和因学致贫”是教育扶贫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两个现象。“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不让一个家庭因为学生入学而变穷”是安塞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一贯工作宗旨。据了解,安塞区所有经济困难学生都有相应的扶贫政策。其中,学前教育在实施学前一年免学费的基础上,享受每学期400元的生活补助政策;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对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每学期补助200元生活费;在中等职业学校建档立卡的学生免收学费和住宿费,新生每人一次性补助3000元,一二年级学生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建档立卡高中学生免收住宿费、课本费和学费,每名学生享受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500元,生活费2000元;本科新生可获得2000元一次性资助,每学年可申请6000元至80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研究生每学年可申请8000-120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截至目前,安塞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学前和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儿童)生活补助累计91252人次、5287.54万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累计发放3731人次、2577.06万元,新生入学380人累计补助76万元等

培养一个孩子,摆脱一个家庭。“在政策引导、教育资助和社会资助下,我区建档立卡的群众逐渐转变观念,不再让孩子过早外出打工,而是尽力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安塞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博告诉记者,“如果一个贫困家庭能培养出一个技校生、中职生甚至大学生,那么这个家庭就有希望、有保障脱贫。”

教育均衡和丰富发展的基础

如今,走在安塞区的城区和乡镇,有造型独特、色彩斑斓的幼儿园,有高楼耸立的中小学和校舍,勾勒出当下最美的风景。走进安塞区诏安镇李家沟村小学,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齐全的生活设施,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人觉得这不能算是一所农村小学。

李家沟村小学校长党永斌细数校园变化。过去,学校缺乏教学设备,教室非常破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以来,学校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不仅配备了各种功能室,还更新、更整洁、更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过去,学校是个旱厕。夏天苍蝇满天飞,空很不好。”安塞区诏安镇李家沟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梓涵深有感触地说,“今年学校把旱厕改成了水厕,有效防止了夏天蚊虫的滋生,方便的洗手用具也培养了我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了身体健康。”发展教育,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近两年来,安塞区积极完成学校厕所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实施中小学旱厕26座。

近日,位于安塞区南部惠泽花园安置区的安塞区第六幼儿园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忙碌着,预计学校将于秋季投入使用。这是惠泽花园社区人民的一件大喜事。孩子可以在社区就近上学,大大缓解了学龄前儿童入学难、班级规模大的问题。

四年来,安塞区投资1.56亿元建设了诏安小学、第六幼儿园、第二幼儿园、第四小学、职教中心、沿河湾小学等八所学校。新建校舍面积4.34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100个,软化操场5个,1.9万平方米,新建院系办公室88个,购置教学实验仪器23.6万台(件)。多媒体“班班通”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了90名校园保安、7名校警,全面启用校园食堂“云监管”系统,配备24名专职食品监督员,使校园安全、稳定、有序。

下一步,安塞区将继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不断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向优质、均衡、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让城乡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放飞人生梦想。(记者彭伟通讯员马志清)

资料来源:延安市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教育扶贫攻坚美篇,安塞区扶贫办电话":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747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