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融资难”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我市积极适应“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货币政策新常态,以金融服务创新为突破口,下大力气推动国家金融政策落实,全力打通实体经济融资脉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创新政银企合作机制,打造银企对接的“新渠道体系”
在“三期叠加”效应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着力稳定银行预期、提振企业信心,创新政银企合作机制,着力对接国家货币“主渠道”,着力构建连接实体经济的“支渠体系”,疏通金融资本“堰塞湖”,引导信贷资金“活水”精准注入实体经济。
一是建立企业增信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财政金融合作新模式,设立汉江产业基金作为母基金,初始规模10亿元,设立银政合作产业发展基金、科技金融基金、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子基金,用于提升企业信用,增强银行信心撬动信贷投放。其中,银政合作产业基金由市县财政出资设立,重点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技术优势、发展潜力大、社会诚信度好、但贷款抵押物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增信。合作银行按照最高10倍于基金的比例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2014年以来已向385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4.24亿元。成立汉江科技金融中心,设立科技金融基金,为银行提供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合作银行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向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2014年共为13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2.24亿元。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由市县政府设立,主要用于农户和涉农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风险补偿,引导银行增加涉农贷款。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涉农贷款新增9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5%。加大对国有控股担保公司的注资力度,规范发展社会担保机构,努力提高担保行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到46家,注册资本总额68亿元。2014年前三季度,新增担保金额111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9家国有控股担保公司增资2.025亿元至15.2亿元,新增担保额60.5亿元,占全市担保机构新增担保额的54.5%。
二是建立企业融资援助机制。实施银政联动,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单、有还、有效益、有信用但缺资金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提供增信的同时,协调银行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采取“六不”措施,即不放贷、不扣压贷款、不附加或替代现有贷款的担保条件、不增加额外贷款负担、不随意提起诉讼、不设立贷款。同时建立了由政府出资、企业共同参与的中小企业还贷调度基金和企业互助基金,为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提供应急资金周转。2014年以来,市县基金已为76家企业提供5亿元还贷流动资金,促进了企业贷款到期续贷周期。银政联动的融资帮扶机制,有效缓解了优质企业资金链紧张的状况。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首批145家符合条件企业贷款余额达65.11亿元,比2014年初增加10.13亿元。
三是建立金融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市财政设立专项金融产品创新奖,实施“一县一品”和“一行一品”金融创新工程,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其中,工行成功推出省内首只中小企业私募债,为企业融资1.5亿元;市农行探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取得突破,为451户农户发放贷款1.29亿元,成为总行指定的此项业务创新试点银行。农业银行总行2014年在襄阳召开现场会;华夏银行推出小企业贷款年审制度,对通过年审的借款人到期直接续贷,大大减轻企业还贷压力,降低还款成本。上述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信贷投放。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5%,高于全省4.94个百分点,新增贷款额居全省首位。
二是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直接融资“新渠道”
着力推动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快打造资本市场“襄阳板块”。
一是以专业服务推动企业上市。与专业机构合作,成立襄阳资本市场专家顾问团,定期开展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系统专业培训,引导企业按照上市公司标准全面系统转型升级。邀请深交所、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家指导我市规划建设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建立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四板市场上市后备企业五级梯队,制定了各级后备企业培育上市的目标和措施。建立企业挂牌上市激励机制,对企业挂牌、新三板、四板分别给予最高150万元、150万元、50万元的奖励。2014年以来,我市企业进入新三板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有4家企业挂牌,4家企业送审,17家企业与主办券商签订协议,位居全省城市前列。四板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新增30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达到67家,占全省四分之一,与武汉基本持平;同时推动金融机构与场外市场上市公司合作开展股权质押贷款,为达利电工、可持续植物两家公司融资4500万元。
二是通过高层合作推动直接债务融资。积极争取证监会和深交所的支持,与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努力突破直接债务融资。近两年,城投债、区域优债、中小企业私募债、上市公司再融资等发行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成功发行各类企业债券9只,融资总额80亿元。
三是用激励机制吸引股权投资。建立激励机制,对在襄阳注册的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企业,按照实收资本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完成本市企业投资的项目投资团队,按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机构高管,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和安置费;建立产业基金跟进机制,为落户襄阳的优秀股权投资机构匹配政府引导基金,按比例支持其发展;搭建对接平台,每年举办股权投资招商会,邀请全国知名股权投资机构来襄阳“寻宝”。目前,共有22家股权投资机构投资了我市11家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
第三,培育金融新业态,打造企业融资“新平台”
顺应金融创新发展新趋势,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努力丰富和完善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首先是探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建设汉江流域互联网金融中心为目标,出台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严控风险、规范发展、方便客户”的原则,探索“网贷平台+机构担保+资金托管”的网贷模式,推进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专业机构合作。建立了“口碑贷”、“乐贷网”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企业和投资者都是高效的。其中,“口碑贷”网贷平台由国有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与民营互联网公司、国内知名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设立。主要服务资金需求不足300万元。目前已帮助世泰塑胶等26家企业筹集社会闲散资金4000万元,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在9.5%-11.5%之间,有效缓解了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难、贵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民间投资。
二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支持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鼓励企业通过直接租赁、回租等方式开展租赁融资。目前,我市融资租赁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家融资租赁公司康华远大融资租赁公司正式成立,已有6家企业通过融资租赁解决了融资难题。
第三,大力引进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探索与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有效方式,为缓解企业融资难开辟新的路径。其中,市政府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全面战略合作初见成效。2014年,公司通过金融收购、非金收购、资产管理、保险等方式在襄阳投资5亿元,为9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我市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模式,成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支持全国实体经济的典范。
第四,建立公共金融服务体系,打造金融生态“新高地”。
加快公共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金融信用区建设。
一是建立公共金融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搭建社区金融服务咨询平台,为城乡社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风险识别、金融法规、投资理财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引导城乡居民提高金融工具运用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目前,首批与民生银行共建的6家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站)已正式挂牌。同时,围绕建立失信惩戒机制,襄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正在积极建立,整合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和民间借贷信用数据以及政府部门业务系统信用数据,建立公开发布制度,实现社会信用数据共享和联合监管。
二是建立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机制。把规范民间金融活动作为稳定金融秩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努力引导民间资本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努力促进民间准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规范民间金融秩序。结合我市实际,重点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从落实涉农小额贷款税收优惠、办理抵押登记、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和允许税前扣除、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大力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机制,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外部审计,防范小额贷款公司跨越非法集资、注册资本抽逃、暴力催收贷款等红线,促进其规范运作。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投资实体经济。制定民间借贷规则,明确法律责任,引导民间借贷规范运作;建立由各级金融办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民间借贷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处理民间借贷活动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积极组建民间借贷登记中心,推动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
三是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制定并实施各类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和民间借贷行为规范,明确各类主体责任,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促进金融市场主体规范运作。在全省率先试点小额贷款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小额贷款业务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回收的网络化管理和流程化操作,降低人为操作风险。建立强有力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首要责任,按照“早发现、早预警、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建立信息共享、监督举报、分类处置的工作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召集、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及时排查和处置金融风险。 2014年以来,针对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民间金融风险开始显现的突出问题,市县政府坚持及时干预、快速处置苗头,千方百计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成功化解了盛远工业、古天粮油等企业资金链紧张引发的金融风险苗头,有效维护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提振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发展信心。上述措施有力促进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襄阳连续11年被评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市州。7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区)行列,信用最好的县(市、区)达到5个,占全省的四分之一。金融信贷襄阳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创新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445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