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是盛夏,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唐代诗人樊讯在盛夏写道:“江南盛夏雨如河。吕雉挂金弹,芭蕉吐白莲。”古代的夏天是一种怎样的风景?古人是怎么消暑的?我们可以从古画中窥见一斑。
夏日风景
“树暗夏长,阳台映池塘。水晶帘动微风吹,玫瑰满香。”晚唐著名诗人高篇的《山亭之夏》描写了夏日的景色。夏天,万物花开,景色美不胜收,美不胜收。仇英的《凉亭里的夏天》描绘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峰和生机勃勃的景观。董邦达的《夏山欲雨》描绘的是风雨前的景象,那时云在徘徊,树在歌唱,船在捕鱼。
北宋画家赵灵错于傅园三年(1100年)创作了一幅长卷绢本彩画《避暑山庄》。这幅画描绘了平原的一幅小河湖景观。打开时,湖村近岸,堤坡上树木挺拔,溪中垂柳吹拂,杂草丛生,荷塘里荷叶戏,野鸭嬉戏,远处烟水蒙蒙。一座小桥连接着田野,通向深处。这里有树,周围有几栋房子,房子后面有一片树林。在烟雾的掩护下,横向延伸,时而隐时而显,曲径通幽,充满了如梦似幻的诗意。卷末特写描绘了三棵形态各异的大树,与前面的树相呼应。《夏日湖畔别墅》展现的是夏日阵雨初起时,湖水的静谧清凉之趣。画风优美,笔墨绵软,烟树迷离,清丽恬静,如梦如诗,景色宜人。
王源夏梦山高隐藏地图轴
元代画家王蒙创作的《夏山隐图》是另一种风景。画的上半部全是山和山,山和山,瀑布独悬,千树参天。半山腰,树木葱茏,在梵天禅院的阴影中若隐若现。山涧淙淙,林木茂密,茅屋草屋错落有致,一座木桥横亘山涧,连接着两座房屋。房屋右侧,一个隐士坐在榻上,手里拿着一把羽扇,一个少年端着盘子侍奉左右,一个少年在外面练鹤;左边是一间农舍,门上挂着竹帘。房子里有两条长凳。一个女人坐在房子里,好像在做针线活。房子外面的一个男人端着一个盆去小溪里打水。一只狗一动不动地躺在庭院石凳前,充满了生机。《夏山隐图》是清华的一技之长,笔法自由,笔墨润泽。采用兼笔的笔法,描写精细,笔墨纯正。构图虽密,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相求、疏密对比的方法,安排得有条不紊,可谓王蒙山水画的代表作。整个画面气势磅礴,意境幽静。这真是一个居住和游泳的好地方。右上起:“夏山高幽。郑铮二十五年四月十七日,黄鹤山人王蒙在吴门寓所为《燕明》作画。一三六五年,郑铮二十五年,王蒙五十七岁。此时正是他创作的巅峰。在此期间,他画了大量以隐逸为主题的作品。王蒙(1308-1385),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作品以诗词书法见长,擅长画山水,是“元四大家”之一。
夏天的花和水果
宋·鲁宗贵夏回篇方土
夏季气温高,水分充足,各种花木生长旺盛,生机勃勃,田间的牵牛花、金宝花、百合花竞相开放。南宋画家陆宗贵在《夏回篇·方土》中集中描写了几种花卉。此图为夏季常见的三种花:亮粉色的蜀葵、无暇的栀子花和明黄淡雅的宣花。在温暖的夏风中,花儿五彩缤纷,花开了,或含苞待放,或含苞待放,芬芳馥郁。花、叶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前后穿插,放眼望去,美轮美奂,和谐地呈现在芬芳馥郁的意境中,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也给人带来了沁人心脾的清香,涤尘涤热,赏心悦目,清心爽气。清朝乾隆皇帝为此专门写了一首五言诗:“夏惠甫重名,而含智。白色和红色,黄色忘记烦恼快乐。清释五千,无名之始”。
夏天最常见的就是荷花,“荷叶在天空中无限鲜艳,荷花反射太阳别样的颜色”,在炎热的夏天绽放出自己的美丽,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歌颂和描写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画了一幅荷花鸳鸯图,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缠紫而不妖”的荷花性格。这幅图长183厘米,宽98.3厘米。画中四朵荷花亭亭玉立,繁花似锦,或含苞待放,或含苞待放,或迎着朝阳,或怒放,生动地展现了荷花开放的不同形态和神韵;荷叶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像碧玉托盘,有的大如伞,有的浮在水面上,晶莹的露珠在上面滚动,五彩缤纷;湖石雄伟,浑朴,凝重,深邃;一对鸳鸯对视,在荷花间嬉戏,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正埋伏在石头后面的荷叶上,好像发现了附近的蚊子,想伺机捕食,给画面增添了一点生机和趣味;两只五颜六色的蝴蝶来了,一只在空里翩翩起舞,另一只落在了花上。从中可以看出画家的细心观察和微妙的匠心。陈洪绶爱荷花,爱画荷花。他曾自称“老连”。
清源江蔬果速写
夏季,各种果蔬相继成熟,花样繁多。清代画家袁江的《蔬果素描》表现了多种蔬果。这幅画是用丝绸上色的,长32厘米,宽22厘米。水果和蔬菜的草图有两页。其中一页描绘了一个成熟开裂的西瓜,果肉红色,果皮绿色,形神兼备,让人垂涎欲滴。瓜皮绿色发黄是成熟的标志。为了保持瓜的新鲜,特意保留了一段瓜藤和几片叶子;一页画着紫茄子,白茄子,绿豆荚。藤蔓上的小花是白色的,绿叶是绿色的,看起来优雅清新。这些素描采用无骨法绘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特别是一些细节处理非常到位,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独到的观察。
在大自然中降温。
炎炎夏日,没有空 key,古人如何纳凉?大部分人还是依托自然环境,走进山川河流,聆听泉水间的流水,融入绿树翠竹之中,内心是平静而自然的。其酷炫的方式不仅环保低碳,还充满了趣味性和诗意。比如唐寅的《石林消夏》,文徵明的《凉图》,都是依靠自然环境来消暑驱暑。宋代的《淮阴盛夏之景》、《柳荫高士图》都是在树荫下,仰躺在清凉的榻上,或坐在凉席上,闭目养神,或慵懒地翻看手中的书,或喝几杯酒来打发夏日的暑气。
宋代宫廷画家苏汉臣画了一幅夏季荷塘图,描绘了一位美女在荷塘边乘凉。画中,荷塘荡漾着清澈的水,荷叶和田野,芙蓉盛开,红莲燃烧,白鹤鲜艳,粉莲英英;柳在岸边垂柳,枝触流水,亭台巍峨,锦檐绣花,玉雕玉琢,景色宜人两位女士穿着雅致的衣服,在栏杆边看荷花,乘凉,感受“出淤泥而不染,清荷而不妖”的荷花品格。“荷花深水风阔,雨太香。”一阵热风从水面吹过荷塘,顿时变得十分凉爽,伴着荷花香,沁人心脾。炎炎夏日,可以乘凉,可以看荷塘。杨万里在《暑热游池塘》诗中说:“草摇其头忽报之,披肩止一西风。黄昏荷花依旧热,下脸藏在蓝伞里。”这首诗妙趣横生,不仅人怕热,荷花也怕热,像一把蓝色的伞躲在荷叶下乘凉。北宋诗人秦观游览了一处从来不为酷暑所扰的美丽避暑胜地,那就是花桥南岸绿柳成星中的荷花池。他铺上一张胡床,斜靠在上面乘凉。船姐的笛声萦绕在水面,盛开的荷花随风飘香,沁人心脾。他忍不住写了一首《乘凉》诗:“牵狗追柳外乘凉,桥南岸画床。月色下,船笛参差,风集池荷香。”
宋无名鹪鹩的荷叶地图
明代画家仇英画了一幅《凉亭夏图》,描绘了山中凉亭的盛夏景象。画面犹如仙境,有山,有绿峰,有白云。亭子之上,两个身着官服的人坐在栏杆上,品茶谈心,仿佛在听山中的松涛,或者在看眼前的碧水,旁边站着一个少年。“夏馆”以绿色冷色为主,青山绿水,生机勃勃,看着看着就觉得清凉。据碑文记载,此画绘于明朝嘉靖辛卯年(1531年)七月二十六日。在右上方,一位朋友文徵明写了一句话:“有一个仙女的房子在里面,这是幽,无论哪一年。松杉巢里的白鹤,亭台楼阁里的紫罗兰。乱云之外,青苔落下之前。多少世俗的梦想来到这里。”(文/郑学富)
(作者是文史学者)
来源:艺术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古画中的盛夏图片,盛夏美景画":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350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