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珊镇永和村金竹堂村民小组
群山葱郁,稻田青黄,乡村水泥路到家门口,农家庭院桂花飘香。在百年榕树下,老爷爷兴奋地和奶奶聊天...初秋,他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杨珊镇,扶贫的成果成了他眼里、心里的亮丽风景。
“阿海村的莽赵洪家以前太穷了。我父亲前年去世了,我70岁的母亲不能工作了。她得了肾病,儿子还病着,房子又破又烂。日子特别难过。”“现在我身体很好,我可以生病,也可以好好学习。我已经住上了新房子,我的牛也养好了,手里还有闲钱!”
莽赵红户是杨珊镇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贫”,支撑起一个家庭“稳定幸福”的是八项配套措施。据帮扶干部介绍,芒市赵红户累计帮扶资金45万元,其中最大的三笔分别是医保报销21万元、住房搬迁13万元、小额贷款贴息5万元。
永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里的“绣花”扶贫,让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群众心坎上。
脱贫攻坚“八抓八有”
抓组织保障,有的干部抓扶贫。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指挥,成立县扶贫指挥中心集中调度,选派乡镇党委第一书记一线指挥,形成运转顺畅、协调高效的扶贫工作体系。
抓制度建设,有政策脱贫。制定《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25个产业扶贫三年行动保障计划,将中央、省、国家政策精神本地化、具体化,形成部署、管理、资金筹措、监督、考核“五位一体”的政策体系。
抓投资保障,有脱贫资金。通过上级补助、地方支持、部门整合、定点帮扶、社会捐赠、融资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共投入扶贫资金42.03亿元。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每一笔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村民们因柚子的丰收而喜气洋洋。
抓措施落实,有路径保证脱贫。按照“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思路,精准实施滴灌,夯实了以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振兴教育为基础的奔小康路径。
抓社会救助,有助于脱贫的力量。探索建立“校县合作、区县帮扶、市县互动、厅县共建、县企合作、广泛参与”的社会扶贫机制。复旦大学、上海浦东新区、江苏兴化、省人社厅、财政部云南监管局等企业直接投入或帮助协调各类资金1.8亿元,实施项目139个。
抓党建带领导,有了脱贫攻坚的堡垒。坚持扶贫攻坚和基层党建“双提升”,选优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和驻村第一书记,扎实开展“站在前面干实干”专项行动,推进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推进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45个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
抓创新突破,有典型的推脱贫。深入挖掘实践中创造的可复制、可适用的案例,如“精准扶贫保险”、“朱发兵肢体残疾立志脱贫”等,作为全省典型案例上报国务院扶贫办。
一手抓巩固提升,一手抓质量扶贫。深入实施“四不挑”,切实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百日总攻和百日提升行动,确保脱贫攻坚质量更高。
扎根贫困的“八户”
博南山鸡
产业扶贫到户。投入16.69亿元大力发展“五种五扶”,实现产业扶持到户全覆盖。
家庭住房保障。投资7.99亿元建设18个集中安置点,改造农村危房22768户,确保了群众住房安全稳定。
龙街镇一里核桃谷
生态扶贫到户。投入1.47亿元推进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发展,生态补偿政策落地生根。
健康和扶贫到户。投入1.3亿元完成村级标准化诊所等医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建立健全基本医保、大病救治、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四重保障机制”,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起病、看得起病。
教育扶贫到户。投入6.67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工程。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精准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贫困生没有辍学,上了学,渴望学习。
家庭社会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符合参保条件的16720名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农村贫困人口有安全感,有“依赖感”。
美丽的庭院
群众在家工作。扎实开展“挂袋帮扶、转走访”、结对帮扶“六清七个一”、“自强、诚信、感恩”教育、环境卫生“十星级考评”等系列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就业培训到户。打造“永平乡厨”、“永平绣娘”、“永平藤编”等特色培训品牌,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累计培训86321人,实现“一户一人”技能培训全覆盖。
“八大典型”激发斗志
“懂卡”让扶贫更加清晰。将贫困户基本情况、帮扶、扶贫、退出整合成一张表格,粘贴到户,及时更新,这种做法在全省总结推广。
“共同基金”使贷款更加方便。探索出一条“民为民所用、民为利、长期使用、滚动发展”的贫困村互助扶贫模式,在全州率先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乡村厨师培训
“小作坊”让扶贫更直接。开展编藤、电焊等特色技能扶贫,将“生产车间”搬进农家乐,带动1100户贫困户、260名残疾人“居家”增收。
“小光伏”让扶贫更稳。建设22个村级扶贫电站,每年为2384户贫困户每户增加收入3000元,每年为36个贫困村每村增加集体收入1万元。
“大监督”让干部更有担当。成立大监察委员会,实行白黄红“三色监察名单”制度,确保责任、政策、工作落实。
“对标”让群众更有活力。评选“光荣贫困户”、“最美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标兵”,开展“讲情怀、攻心”等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实现脱贫。
在全省率先推行“防贫保险”。
“防贫险”让扶贫更稳。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合作,在全省率先推行“预防贫困保险”,有效解决了因病因灾致贫局。
“十星评比”让寨子更干净。创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十星级考评”,引导群众弘扬好风气、养成好习惯、创造好环境。
云南网通讯员杨福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扶贫8有,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281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