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工半年的半导体行业又有新动作了!
之前Nvidia收购ARM告吹,后来FPGA老大AMD或者Xilinx大规模收购,超过3000亿。半导体行业再次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
再看国内,半导体厂商“航顺芯片”近日完成了国内MCU史上单笔约10亿的融资,其中不乏深投控、深创投、海尔汇智、AVIC基金等知名投资人。
航顺芯片最近在国内MCU融资方面创下了一个高峰,但也显示了MCU赛道的火爆。
一个
从华强北崛起的中国芯
航顺芯片的起步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刘继平。
出生在江西万载的年轻人刘继平,从江西外语外贸学院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开始在台湾一家芯片公司合泰卖8个单片机芯片。
8位的MCU芯片,现在看来是非常低端的芯片,只能用在玩具、电表等普通的消费类产品上,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芯片,当时却严重依赖进口,国内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自主研发。
于是,刘继平瞄准芯片代理势头,于2005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航顺微电子有限公司,开始了和泰的代理。
但毕竟芯片研发才是未来的出路。2008年,刘继平成立了一个研发团队,从最低端的功率芯片和存储芯片开始。为了拿货量,刘继平把目光从上海转向了深圳华强北,这给他带来了第一桶金。
2013年,刘继平在深圳创办航顺芯片,转型做MCU芯片等高端芯片的研发。要知道,那时候一年消费上千亿的MCU几乎都是自给自足,国内厂商的销量在千亿市场里不到1%。
而芯片研发是一个烧钱的过程,对于当时没有研发成果的航顺芯片来说并不顺利。为此,刘继平卖掉了上海的两套房子,抵押了深圳的房子和华强北的一楼写字楼,加上银行贷款,凑够了航顺芯片前期研发的资金。
光有资金是不够的,技术人员才是根本问题。偶然间,刘继平听说日本富士通的一个芯片R&D团队在成都离职,于是他六次飞到成都接手这个团队。
2017年6月,航顺芯片正式推出MCU产品,随后32位MCU/SOC/CPU试产成功。
开发一个32位的单片机很难,但是很少有人敢用。直到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封杀中兴、华为,包括航顺芯片在内的国产芯片厂商才开始崭露头角。
同时,融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2019年以来,航顺芯片共进行了六轮融资,吸引了丁晖科技、顺为资本、深创投等知名投资人。在最新一轮D轮融资中,创下了国内MCU领域近期单笔融资峰值。
2
海外龙头占领市场。
MCU又称微控制器,将CPU、RAM、ROM、计数器、串口等外设接口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是各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核心。
2016年,在经历了MCU市场规模和出货量的下滑后,MCU市场重回增长。IC Insigh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MCU市场规模约为164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约200亿美元。
32位MCU因其更高的规格和性能以及不断降低的成本成为市场主流,2020年占全球MCU的62%,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医疗保健等领域。但在中国市场,规格相对较低的8位MCU仍有一定的市场地位,32位MCU和8位MCU分别占45%和40%。
2020年疫情下,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需求增加,相应的电子元器件和芯片供不应求,再加上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大大拉动了对MCU的需求。
在需求向好的同时,由于晶圆厂产能紧张,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巨头的库存水平开始下降,相应的交付周期不断拉长。往往这些国际巨头会优先考虑海外客户,这就给国内的MCU厂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替代机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航顺芯片经过多年研发,现已量产8英寸130nm至12英寸40nm数模混合七大工艺平台,ARM Cortex-M0、M0+、M3、M4、RISC-V等29个家族的300多个工业/商用/车载级、通用/专用/定制32位MCU..
截至2021年底,航顺芯片HK32MCU+存储+电源全球装机量首次突破2亿。
图片来源:航顺芯片微信官方账号
在缺芯的背景下,相应的芯片价格也相应上涨。此前,航顺芯片发布调价函,包括存储设备、NOR FLASH、LCD驱动等产品价格上涨10%至20%。
但真正的问题是,即使转嫁了上游涨价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货源,如何获得下游客户的信任,尤其是在“芯荒潮”的大背景下,解决晶圆厂的供货问题对航顺芯片也是一大考验。
至于航顺芯片能否通过这一波“缺芯”和国产替代实现弯道超车。
答案还不确定。因为,目前市场还是由海外龙头主导,瑞萨、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微芯、TI等厂商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能突破国内市场的企业很少。尤其是在高端MCU领域。
比如在汽车级MCU领域,瑞萨、恩智浦、英飞凌、TI、微芯片五大龙头公司已经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而国内成功实现汽车级MCU量产的厂商很少,所以国内要替代并不困难。
不仅欧美日占据市场主导,国内厂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国内a股上市的主要MCU厂商有赵一创新、中盈电子、乐心科技、新海科技等。除了航顺芯片,还有王新微电子、七欣威、云图半导体等等。
而这些企业也将在2021年进行不同程度的融资。例如,王新微电子去年启动了两轮融资,金额超过3亿元;云图半导体已经进行了五轮,获得了小米集团和汇川科技的投资。
可以想见,未来国内MCU赛道上必然会有一场产品较量和技术比拼。
3
总结
半导体行业一直是一个“卡脖子”的领域。
看到国内MCU芯片厂商一步步崛起是好事,但产业链环环相扣,不仅需要自身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还需要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有技术,没能力,没有;有资金,没有技术,这是不行的,相关厂商任重道远。
航顺芯片作为国内32家MCU厂商的主力之一,能否在这一波国产替代浪潮中占据市场一席之地,我们不妨五年后再看。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mcu方案公司,mcu概念股有哪些":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253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