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贷以新的方式进入大学校园,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风险。经过相关部门的高压打击,校园贷得到了有效遏制。又是一个开学季,和同学们一起返校的也有了变装后的“校园贷”,继续为在校学生开展贷款业务。大学生为什么选择校园贷?消费支出在哪里?记者走访了中国的一些大学...
校园“花架子青年”增多了。
学生追求先潇洒后紧身。
来自山西的杨典(化名)是一名大学生。起初,他的父母每月给他1500元生活费。但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总觉得不穿名牌衣服就“掉价”。在室友的介绍下,他通过天猫国际挑选了一件t恤,商家建议“开通支付宝花呗可以分期免息”,这让杨殿新很开心。就这样,杨典开始了贷款生活。
"我买了我喜欢的物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尝试了这种消费方式后,杨店买的高价产品越来越多。“刚开始只能接受无息分期,后来就用手续费买了。”
好景不长。潇洒的消费让杨典面临下个月还款的压力,接踵而至的还款提醒让他优越的生活打回了原形。“生活越来越拮据,加上债务的压力,他的学习热情持续低迷。”为了还贷,他不得不开通支付宝,借钱还花呗欠款,然后用生活费分期还贷,周而复始。
杨典的“透支消费”在他的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仍有不少学生利用“借呗”等网贷平台的贷款进行投资、创业、旅游、休闲、支付培训费、购买奢侈品、高档化妆品、衣服鞋帽、购买高端数码电子产品等。因为不合理的消费,他们在大吃大喝。迫于还款压力,很多同学开始接触不良校园网贷,从而“拆东墙补西墙”,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月花费1212元,其中超过三成的人生活费还没花够。为了满足日常开支的急剧增加,一些学生选择“透支”信用卡,而另一些人则把目光投向了借贷平台。39%的同学说身边有人用校园贷。
“校园贷”成“校园害”
谨防学生中介“杀人”
记者走访高校发现,前几年校园里流行的校园贷宣传页不见了,但在学生宿舍、活动中心等地方,尤其是学生的QQ群、微信群中,仍然可以看到“10分钟易贷”的小广告。
“贷款流程超级简单,但是不要被忽悠了。”济南某职业学院学生赵磊(化名)在谈及校园贷时,经常提醒同学不要借钱。大一的时候,他受邀参加了几个同学的生日宴。虚荣心之下,他向学长借钱办寿宴时,被推荐向贷款平台APP借了3000元。生日宴办得很漂亮,现在他却不知所措。
“注册身份证,填写个人及亲属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信息后,3000元很快就到了银行卡。”赵磊回忆,在选择还款期限时,他选择了6个月,平台显示到期利息为203元。
但事实并非如此。3000元的借款给他带来了18500元的还款。如果逾期,欠款会呈滚雪球式增长。迫于压力,他在还清贷款前告诉了父母真相。
赵雷的舍友林某生信以为真,微信群主招聘兼职,用自己的学生身份信息借钱。但是,平台拿了贷款之后,就消失了。他和该团体的其他成员选择报警。“很多校园贷会在学生中发展代理人,‘抽成’相当丰厚。每成功介绍一个客户,就能获得500到1000元。”
公安部的调查显示,72%的人是通过校园和朋友的推荐知道校园贷的。虽然不是所有的熟人都有意害人,但熟人交往已经成为交往的主要渠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赵磊这样刚踏入校园,既没有贷款风险意识,也没有还款能力的大学生,盲目向网络平台借钱提前消费,并不是个例。
谨防不良校园贷“变脸”
大学生根本买不起
校园贷在各大高校层出不穷,严重扰乱校园环境和市场环境,严重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经过相关部门的整改,已经得到遏制。近期有老师发现,不法分子将小额现金贷款业务伪装成“回租贷”,名为租赁,实则是放贷,通过读取通讯录控制借款人。
“‘回租贷’就是变脸之后的‘校园贷’。不法分子对学生手机进行评估后,给出贷款金额和服务费,申请人仍可正常使用手机。”山东警察学院杨教授介绍,不法分子利用这一噱头吸引学生贷款。学生以为是“天上掉馅饼”,后来发现手机ID账号和密码必须更改,不法分子通过读取通讯录等手段控制了申请人的隐私信息。申请人最后陷入了“套路贷”和“高利贷”的陷阱。“目前已经有很多学生被骗了。”
上学期,济南文化东路的大学生宣萱向她的室友和朋友借钱买了一部高端手机。为了尽快偿还欠款,她在微信上朋友的推荐下,安装了一款名为“名校生梦想基金”的APP。借了3000块钱的手机后,她陷入了不断续租的恶性循环,从其他平台借钱填补“窟窿”,然后花钱续租。仅仅几个月后,
“校园贷还是以短期小额分期贷款为噱头。每天只需几分钱就能平摊利息,刺激大学生消费,很有诱惑力。事实上,不法分子赚取的利息是银行的20多倍。"中国建设银行济南某支行大堂经理徐震表示,目前大量网贷平台在客户准入审核上只是走个形式。比如校园贷,只需要学生提供身份证、学生证、填表,不需要资质、担保、抵押就可以拿到贷款。”标准化贷款至少要对申请贷款的大学生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来源进行审查,确保贷款安全。"
徐经理说,大学生热衷的“分期付款”其实是个伪概念。即使是低利率或免息的分期付款,也早已将这部分定价包含在产品的实际价格中。
学费和生活费都没有贷款。
高校重在警示教育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大学生表示,网贷申请方便、手续简单、提现快捷是他们喜欢的原因,这导致一些大学生过于热衷消费,追求奢侈品味,给了校园贷可乘之机,诱使很多缺乏鉴别能力的学生陷入网贷泥潭。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表示,近两年来,“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没有一起是因为无力支付在校学费和生活费,更多的是超前消费等个人因素造成的。
据了解,截至8月31日,已有38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累计签约金额27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贷款发放额;截至9月4日,已有13.6%的高校新生通过“绿色通道”成功入学。
针对近期出现的部分点对点借贷平台逃避监管,继续以“回租贷”形式向学生提供贷款,严重威胁学生权益,危害校园安全的现象,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利用秋季学期前后一段时间,集中开展校园不良网贷风险预警教育,开设金融安全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理财理念和金融安全观念;要求全国各高校及时纠正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培养节俭意识。
记者发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齐鲁师范学院等高校利用海报、微信群提醒学生警惕各种“校园贷”、“套路贷”、“回租贷”,倡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不盲目攀比,不追求奢侈消费,合理安排生活费“量入为出”,做到节俭、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山东大学在新生报到现场安排工作人员向新生详细介绍了学校助学贷款的渠道,重点提醒学生警惕各种打着奖学金、助学金旗号的诈骗行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甄别能力。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学生要对这种变相的校园贷保持高度警惕,提高识别和抵御不良“校园贷”业务及其变种的能力;理性消费,知法用法,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注意保留相关凭据。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第一时间和同学、老师、家长商量,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校园贷的四大套路,揭秘校园贷新套路":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3268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