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甘洛,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一眼望去生机勃勃。
站在甘洛桥上,我们仔细打量着这座矗立在梁山“北大门”的小城。完成脱贫攻坚战后,正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今年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封面新闻记者在甘洛职业技术学校采访时,记录了几个感人的故事。从大山到星辰大海,教育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凉山的未来。
01
大凉山最好的风景是在学校。
车子离开245国道,行驶在尼日河上的盘山水泥路上。穿过急弯,爬上陡坡,甘洛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牌终于映入眼帘。循声而去,这是半山腰的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教学楼前一片开阔的平地是操场,五星红旗在操场飘扬空。
图为航拍甘洛职业技术学校。
封面新闻罗斌摄
“大凉山,最好的风景在学校。”
在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副总裁何。从建校初期到现在,他已经在这里坚持教育超过15年,成为扎根于大凉山的榜样力量,给大凉山深处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这也是大凉山最好的风景。
采访时正是高考忙的时候,何校长也是忙到前一天凌晨。但他的眼里没有一丝疲惫,在交谈中带着某种说不出的自豪说:“我们的高考录取率基本上是100%。”
作为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学校,在录取分数线明显低于占据社会主流的普教学校的情况下,是如何让职业教育这朵奇葩在凉山开得如此灿烂的?
何校长给我们讲了他和这所学校的故事。
封面新闻罗斌摄
“我是甘洛人。等我家乡变好了,我也会变好的。只要能让家乡变得更好,我都愿意去做。”何校长深情地说,即使离开家乡,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依然选择留下来,为甘洛的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他的记忆中,学校建校前租的军营,教学条件很差,当时也留不住老师。
图为航拍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
封面新闻罗斌摄
转折点发生在2007年。学校经相关部门协调,碧桂园集团捐款1500万。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帮助甘洛建设唯一一所职业中学的同时,碧桂园还依托企业教育资源优势,提升学校教育水平。通过设立教育助学基金等措施,让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扶贫到户。
2016年在泉州率先开办综合高中。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为高职院校输送了近千名毕业生,为社会各类企业输送了3000多名技术技能人才。截至目前,每年就业的学生可为甘洛县千家万户带来近7000万的收入,成为全州乃至全省最美的少数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础。就像何校长和碧桂园的坚持,打破了甘洛“越穷越不想教育,越穷越不想教育”的怪圈。“碧桂园是我现在一起工作的朋友。我们既是甘洛脱贫的见证者,也是走在前列的参与者。”
图为甘洛职业技术学校一角。
封面新闻罗斌摄
“吃饭的时候别忘了挖井。”何校长说,学校投入使用前,校徽被收缴,左右各有一个变形的字母‘G’,代表甘洛;两个变形的字母刚好形成一个圆圈,意味着在有关部门和碧桂园集团的帮助下,甘洛职业技术学校有了完整的发展,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会创造出无数个大团圆的结局。
图为何在给学生上课。
封面新闻罗斌摄
小溪渴望流向海洋,潮水却渴望回到陆地。采访的最后,何校长对着镜头深情地说,“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到2025年争创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这一刻,城市的喧嚣似乎与何校长无关。他还是那个山里的男孩,包装着梦想,肩负着一份责任。他不断前行,频频回首。
02
植根于爱情的铿锵玫瑰
帅娇老师穿着干练的白衬衫,梳着整齐的头发,从乡镇中学中职招生宣传活动回来,以干净利落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镜头前。
封面新闻罗斌摄
“她曾经是孩子们的‘魅力妈妈’,现在也是两个宝宝的妈妈了。”“我们玩之前,她请了产假。她还做了一个视频给我们看那些gfd,挺着大肚子给我们看这些动作。我们非常感动。而我拿了两次。”听学生对她的感谢,可以听一整天。
刚来的时候,帅娇没想到能坚持到最后。“我是成都人,专业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是四川大学旅游管理。来甘洛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我从小就有当老师的愿望。第二是我爱人是甘洛人。”说到恋人,帅老师脸上难掩的幸福。
起初,教学条件差是意料之中的。更让人担心的是,孩子每次考试卷子还是大号空 white,有的孩子连名字都不会写——改变校园环境相对容易,好老师是这里最稀缺的资源。也正因为如此,她根植于爱的脚步,延伸到了教师更为匮乏的山区。
谈及现在的教育工作,“我感觉我们在改变一些东西。我和我的同路人一起,启发孩子们改变思维和视野,这是我们成就感的来源。”十四年间,帅娇老师往返凉山州各初中,参与了甘洛职业技术学校的所有招生过程,带了差不多500-600名学生。她说:“孩子们需要我,这没什么。”
14年的往返,甘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人们搬进了新居,校舍在原来的营房里拔地而起。这种转化的力量给山村的孩子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更光明的未来。
图为甘洛职业技术学校航拍。
封面新闻罗斌摄
“以前大家初中毕业后,很多同学都不想读书了,或者选择出去打工。通过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学生愿意继续在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学习。因为我们这里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认知度还是有区别的,职业教育的认知度会低一些,所以招生会比较困难。但有了碧桂园捐建的职业学校,通过近几年学校和老师的努力,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帮助甘洛县上千个家庭掌握就业技能,培养技能型人才,达到了“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效果。”
谈到孩子,她的眼睛闪烁着特别的光芒,脸上绽放出笑容。她说,几年前,孩子们甚至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但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懂事和感恩的孩子。她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03
期待着遥远的星空
关于凉山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扶贫看四川,四川扶贫看凉山”。
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很难打下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基础。很多彝族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了,能坚持读书的孩子已经很幸运了。而对于一路坚持下来的女生来说就更难了。
封面新闻罗斌摄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可能显得过于常规,但在这里却意外收获了很多简单的答案。
“我想上大学,继续提升自己。未来,我有能力自己设计一家民宿,让更多的人看到甘洛和我家乡的美丽,”17岁的加茶人Aymo害羞地对着镜头告诉我们。
通过后来的交流,我们知道,女孩家庭条件有限,父母仅靠种地的收入,根本养不起她和弟弟妹妹。所以父亲选择了外出打工,和很多从山里出去打工的人一样,没日没夜的辛苦工作,流动性很大。
说到父母,女孩沉默了一会儿。“我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学习,告诉我不要担心,但我知道他们有时不得不借钱来支持我们四个孩子的学费。真想早点工作帮父母分担。”
年纪轻轻的女生比同龄人更懂事,承担更多的责任。第一个仆人Aymo将为她的弟弟妹妹们做饭,看他们学习,并分担她母亲的工作。她现在是这个家的小家长。她学习很努力,2021年凉山职校学生技能大赛高星级酒店经营管理一等奖。她在英语口语、gfd和专业技能方面表现出色。
图为甘洛职业技术学校一角。
封面新闻罗斌摄
“一开始我和家人并不是很了解酒店管理专业,但通过初三的招生公告和看到同村学长选择这个专业,可以在星级酒店和旅游景点找到工作。”好就业是一个Cha Aymo选择这个专业的最大动力。
现在,她不知道在上大学和梦想职业之间会遇到多少困难。她只知道要出去就得好好学习。只有她走出去,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她才知道山外的人生还有很多可能。
结论
这三个故事只是中国广大西部地区人民通过教育摆脱贫困、成长起来的冰山一角。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凉山的人们为了生存,长期以来都在想尽办法突破各种资源困境。事实上,教育是最容易获得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可以带来深刻的变化,体现长期价值。
它不一定能直接给孩子带来有形的财富,但它能给孩子最起码的知识和技能,也能重塑受教育者的思维、视野、境界和格局。捐建甘洛职业学校的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对发展职业教育非常热心。何、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先后捐资建设运营两所公办职业技术学校,重点招收贫困家庭学生。他还在全国人大等场合大力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图为甘洛职业技术学校一角。
封面新闻罗斌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就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收。大凉山人现在都深信这个道理。回望曾经的不毛之地,我们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精心培育了扶贫的“种子”。现在我们正在绽放希望之花,它将在未来为大凉山照亮一条“幸福之路”。
封面新闻记者任罗斌
【如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举报,一经采纳将有奖励。饲料微信关注:ihxdsb,饲料QQ: 3386405712]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大凉山学校联系,大凉山学生":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3241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