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深度工作的四种模式,深度工作7步法思维导图

深度工作的四种模式,深度工作7步法思维导图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仰望星空,夜深人静,而我却还在加班。熬夜凌晨,全身乏力,一到家啥话不说,啥事不想,洗洗澡便想睡。一觉醒来,太阳晒到屁股来,可我二眼如打仗,拼了老命也睁不开。伸出懒腰,心里有怨气,我好累啊!我不想起床!我不想工作。可我不能有借口,该做啥,还是得做。

这是过去两年,我的生活真实写照。我估计,这也是如今不少年轻人生活真相。没办法!年轻人的世界里,就是“忙”、“累”和“穷”三个字。

可我真是厌倦这种生活。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我想改变,于是起床晨跑了。谁知,我一起跑就停不下来。因为我跑得真爽,跑得开心。

对!我就是如此疯狂的85斤的女孩。

有朋友问我:“连续早起晨跑20多天,跑步对你有什么作用?”

我深思片刻后回答:“早起早睡、吃早餐、饭量多,不长肉。专注度提升,做事效率高。有想法,灵感涌现。心静了,杂念少了。情绪稳定。不易冲动。脑子更好使,等等。”

然后,我又补充一句:“哦,对了。这不单单是跑步单向给我的正向反馈。更多是我近期在研究深度工作和自我管理的等问题。”于是,我才诞生写此文想法。

近两个月来,我读了上10本的自我管理类书籍。其中,给我带来巨大的影响有三本书,分别为《深度工作》、《稀缺》和《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晨跑改变生活的亲身体验,来谈谈

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且喜欢深度工作?如何像精英们一样深度工作,且高效利用时间?01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且喜欢深度工作?

不得不承认,我们身处资源稀缺、时间稀缺,更糟糕的是干扰不断的大环境之中。你我都身不己:自己想做的事,无时间做;想拥有的东西,没能力购买。于是,我们使劲地挣扎,拼命地努力,为的是满足自己内心那丁点小欲望。可人真是悲哀也。欲望无限,能力有限,资源不足,活生生地把自己折腾得痛苦不堪。更可怕的是,人们往往越缺少才越想要得到?

这种现象,经济学家称之为“稀缺现象”;社会学家称之为“马太效应”;心理学家称之为“稀缺心态”。问题来了!稀缺又是什么?

赛德希尔和埃尔德在《稀缺》一书中讲到:“稀缺即是‘拥有’少于‘需求’的感觉。结果很简单,人们会变得不幸福。”

我们越没钱,就越是忙忙碌碌于繁琐的工作,结果,我们没时间跳出来提升自己,反而又会越没钱。所以,我们就会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贫人会一直穷困潦倒,忙人会永远日理万机,孤独者会终日形单影只。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资源稀缺,收割人的注意力,带来视野“管窥”。在《稀缺》一书中说:“在面对工作的截止日期时,我们不去健身的决定有可能是合理的,也有可能是不合理的。只不过我们因为想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工作而决定不去健身时,并不会以这种方式进行足够的思考。我们会对管子之内的想法反复斟酌,而管子之外的想法或多或少都会被忽视。”

一旦人产生了管窥心态。我们极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比如,健身很重要,但我们以工作之忙而不去做。负债压力大,但我们会贷款透支偿还账单……

而精英们喜欢之所以把控时间,是因为想让时间变得不那么稀缺。其目的是不被时间倒逼做事,而是腾出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著名的例子,有比尔·盖茨在担任微软首席执行官期间养成"思考周"的习惯。在思考周里,他会暂时放下一切工作。只是带上一堆白纸和书,躲在小屋里,进行深度思考。

还有艾萨克斯的工作模式。“他会退回到自己的卧室,用上一段时间写书,而我们其他人则在露台或别的什么地方闲聊……他会在楼上待20分钟或1小时,我们能听到打字机的声音,然后他会像我们余下所有人一样轻松地走下楼……"。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例举。

可以说,精英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知道时间是稀缺资源,若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会陷入忙乱的怪圈之中。除此之外,他们还十分懂得深度工作,尽量排除各种没必要的干扰。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因很简单。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和“干扰不断”的时代里。

先来说说,为什么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5G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再也不用担心网速“卡壳”问题了。这必将带来一波新的就业机会,如VR摄影师、导演、直播策划等全新职业崛起,但你也别高兴太早。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这个社会的一切都在成为娱乐的附庸。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准确无误地揭示当今社会现象。互联网作为媒介,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我们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这个现象,可用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提出的理论:"奶头乐"来解释。由于社会发展,使得贫富差距拉大。外加根据二八法则来看,社会80%财富集中在20%手里。这必将使得社会80%的人会被“边缘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为了安慰这些"被遗弃"的人,避免情绪失控。有一个方法是制造"奶头"、喂之以"奶头"。简单来说,让大部分成为“傻白甜”式地陶醉在电子产品中,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从而另其移注意力,沉浸在"快乐"中,逐渐丧失思考力,最后娱乐至死。

而精英呢,为了避免跟大多数一样成为娱乐的附庸,他们便把时间用于深度工作中,而非娱乐消遣。问题是,当你活在干扰不断的大环境中,时刻不能自拔时,而精英们却掌握了一项重要能力,即是深度工作。

生活在一会手机电话响起,一会微信提醒,一会身边人路过跟你打一声招呼的数字时代,我们想静静工作,却总是干扰不断。久而久之,你我渐渐散去深度工作基本能力。可以说,对于任何人而已,这是常态。人人如此。

可偏偏精英却掌握了深度工作模式,从而让自己不受干扰。这真是让人可恨也可赞叹。什么是深度工作?

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解释到:“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换句话说,精英通常要么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要么在自己的领域深度工作,成为个中翘楚。而无论是哪一类精英,卡尔·纽波特说:他们能在巧用深度工作的两大助力。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以互联网为例,自媒体大V往往是只负责写文章,而不看文章。对他们来说,互联网平台只是赚钱利器,而不是娱乐消遣工具。此外,他们还懂得做不同,成为第一。比如,热点文章抢先发布,独观点率先提出,方法类有理有据等等。这就是精英们的成功之处。这就是他们的魅力所在之处。用网络的话来说:“社会是百分之十的精英在推动,百分之九十的庸人在搭车。”

好了!现在回头来看,为什么精英总是如此优秀?原因无非有二:

一来,精英们知道资源稀缺无处不在。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时间稀缺、金钱稀缺,甚至是心态稀缺,他们懂得把控自己的时间和欲望。

二来,在高科技的网络时代,精英们并没有娱乐至死。反之,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深度工作并推动社会进步。

用一句话来总结精英们的生活状态,那就是

我将把握好每一秒钟,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将活出最为专注的人生。这才是最好选择。

02如何像精英们一样开展深度工作,且高效利用时间?

卡尔·纽波特说:“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 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很多人会讲,只有伟大人物和精英们,才能进入深度工作模式。其实不然,每个普通人,都能开展深度工作。具体怎么操作呢?

步骤一: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总结了四种深度工作模式分别为:禁欲型、双峰型、节奏型和记者型。(请你对号入座,找出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①禁欲型

禁欲型的人有明确而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从而使他们能够排除纷杂的浮浅关注点,迅速进入深度工作状态。这种模式,工作效率高,但要求高,少有人能做到。

美国思想家梭罗,为了更好地创作,选择只带了一把刀、一把斧头、一把铲子等工具,自建了一间小木屋,隐居瓦尔登湖。在独居2年零2个月零2天期间,他能观察到一只蚂蚁一举一动,能发现自己没在时,是否有人来来访,能独自躺在小木船上,飘在湖中,仰望星空。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为了专注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直到最后,他悟出了自己的生命哲学观: “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在他悟出自己的哲学观后,才离开瓦尔登湖,然后开始做大量演讲,接着又整理出这两年来在瓦尔登湖生活的所思所悟。这也就是后人所读到的《瓦尔登湖》一书。

像梭罗式的禁欲型的深度工作模式,多为远离人群,然后闭关并努力完成自己设定的工作任务和使命。

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扯蛋吧!我不能禁欲,不能离开人群。我除了是知识工作者,还是孩子的家长,是父母的孩子,是爱人的伴侣等等。我无法抛开一切,做自己想做的事。”

别担心,这完全没关系的。你无法做到全禁欲,但可以选择做半禁欲。这也是第二种深度工作模式。

②双峰型

双峰型的人,会把个人时间分成两块。一是自我封闭,像禁欲型工作者一样,做高强度、无干扰的深度工作;二是剩余的时间,就做难度不大的肤浅工作。

美国心理学大师荣格,为了做学术研究,也同梭罗一样,在柏林根的小村庄建立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居所“塔楼”。这所“塔楼”也就是他的“私人办公室”,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

但有别于梭罗,他在“塔楼”生活,不是全禁欲,而是一边禁欲,全心投入《心理类型》写作当中去,一边还在诊所工作帮病人看病。此外,他还是城里的大学讲师。

像荣格式的双峰型的深度工作模式,多为按时间来划分。在一周中,你可以一半时间用来闭关做深度工作,另外一半作为开放时间。我本人就是采用这种工作模式。每周,我有两三天时间,用来读书和写作。其他时间,我会出门参加各种活动和忙本职工作。我曾经在自己的读书营中,分享过自己的生活模式。很多人对我自由式的工作模式,表示羡慕。但并非所有人跟我一样,能自由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过上双峰型的生活。你也无须过度担心。因为你还可以采用第三种深度工作模式。

③节奏型

节奏型的深度工作模式又是什么呢?这种模式,更吻合人的天性,其做法为具体时间做某件事,并形成习惯。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他每天清晨4-5点起床,晚上10点之前就寝,过着简单而规律的生活。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也如此。

他在《写作之道》介绍了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我的每日安排其实很简单。上午写作,下午午休,然后写信。晚上主要是读书、和家人团聚,有时候通过电视看红袜队(棒球队队名)的比赛。实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 在晚上修改稿子。就这么简单,我的大原则是,写作只在中午之前。”

你看!这种模式,是不是可操性非常强?你也很容易就能做到。如果你还是觉得挺难的,还有最后一种人人都可做到的深度工作模式。

④记者型

记者型深度工作模式,无论你多忙,只要你有空,就能随时投身于深度工作。

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三十多岁,在《时代周刊》正处于职业快速上升期,还出了一部864页的史诗巨著。怎么做到的呢?艾萨克斯一有空闲时间,就立即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写书。我有一个朋友,她是小学老师,也是采用这种深度工作模式。当她一有空,就立即放下手机去读书和写作。

对于日常工作十分忙碌的人,我推荐这种深度工作模式。不过,这种模式的前提要求你明确的目标,精力充沛,心中没过多杂念,才能做到。

好了!在这里,你要反思一下自己常用什么深度工作模式。无论你采用何种深度工作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会采用了一种或者多种工作模式不断切换。

但倘若你想要把一件事做好,并实现效率最大化,重要的不是你用何种深度工作模式,而是你是否能把该深度工作模式习惯化。

步骤二:习惯化

习惯一旦被养成,人们就会条件反射般去做某件事,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思考。当我们能自动化行动,焦虑变少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比如,你一起床,就知道要刷牙洗脸,而不是纠结,我到底要刷牙洗脸好,还是不做好呢?大卫·布鲁克斯曾说:“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如何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呢?

你可以进行“三问法”。

我将在何处工作?工作多长时间?我将如何开展工作?是什么动力让我坚持做这项工作?

以我自己为例,每天上午跑完步后,我会进行专注读书和写作时间段。在阅读之前,我会先手机调为处于飞行模式、然后准备一杯水和一本书。时间一到,我就迅速回房间开始阅读。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是边读边做笔记。读累了,就开始定主题写作。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一直坚持读书、写作呢?

原因如下:

我自己喜欢用这种方式独处。读书、写作是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方式。金钱奖励

当我明确读书、写作确确实实能给我带来好处时,我完全能享受心流式的学习给我带来的快乐。

在这里,很多人会说:“养成习惯化非常难”。在我看来,把事情习惯化一点也不难。人们之所以觉得养成习惯难于上青天,是因为想太多而做太少。其实,养成习惯的过程,无非就是设定目标和仪式感。也就是说,你要找准工作时间、环境、开展深度工作的形式和驱动力。

好了!以上两大步骤,主要是解决“如何开展深度工作”这一问题。由于上帝是公平的,无论你是谁,每个人的一天只有24小时,除了掌握深度工作这些重要技能外,你还要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同样24小时,不同人用不同方式使用时间,得到的自然也不尽相同。

但对于时间管理,很多人持着一个错误的观念: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越满越好。比如,你要用大块时间来工作。一旦下班后,你还可以在通勤路上,听音频看书;在排队时,看文章,等等。

我不是想否定这些时间管理的方法,而是想说,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是治标不治本。为什么呢?

任何一种时间管理的方法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做好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无非是在同一单位时间里,你要尽量提高工作的数量和提高质量。所以,在我看来,我们想做好合理安排时间,除了要利用好一天中的24小时,更重要的是做好精力管理。具体怎么做呢?

一个方法:利用好大脑的黄金时间。(特别是对于从事脑力活动者,如知识工作者)

根据脑科学的理论,在头脑机能最高的时间段,做最适合的工作,可以将工作效率提高到原来的两倍,甚至更高。神经科医生桦泽紫苑说:"人类大脑中,每天有两个黄金时间。一个在清晨后的两个小时,另外一个在运动后两个小时。"

据数据显示,人在一天中专注度最高的时间段是早上 6点到7点。过了上午9点以后,人的专注力就开始慢慢下降,到下午2点,接近最低点。 下班前的4点到5点,人的专注度又会有所回升。

也就是说,人们要尽可能在这两大黄金时期做深度工作,比如学习、制定计划、写文章、设计等等脑子工作。其他时间,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肤浅工作,如开会、回复邮件、逛街等等。

以我为例,我是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量和时间。

我不是按照时间段来填充事情的,而是根据事情来分配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每天有三件必做的事情:吃饭、睡觉和运动。

一日三餐平均要花2个小时成年人的睡眠,一般需要花5个睡眠周期,也是7.5小时运动:特意训练30-60分钟,散步走路30分。共1.5小时以上。

也就是说,吃、睡和运动,这三项任何基本活动几乎会消耗了我们一天24小时的一半时间。剩余时间,我们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呢?工作赚钱、处理人际关系和学习修身。

所以,我一天的活动是这样的安排:

你看!除去吃、睡和运动三项基础活动,我剩余12小时几乎就把时间留给本职工作、读书和写作。写作是我的副业。我一天的时间安排,也不算特别合理,但这种想法几乎改掉了前两年一系列坏毛病。

之前,我也生活节奏不算乱,但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一般情况下,我是中午12:30出门工作,凌晨一两点回家。三四点就寝,上午十点多起床,然后刷手机,偶尔看看书,写写作。不吃早餐,不运动,睡眠质量一般,第二天,我又匆忙出门工作,偶空读书和写作,就这样假装自己很努力,因为自己实在是忙、累、忙。我承认自己也没浪费时光,每天也都努力工作、赚钱。只是这样的恶性循环演完每一天,一日复一日地消耗自己,最后把自己折腾得疲惫不堪,更糟糕的是每天看似很努力,但其实是碌碌无为,生活无趣。问题出现在哪?

不是在时间管理之上,而是在精力管理上。我没有及时给精力补充养分。

到这里。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坚持晨跑的?如何一只‘夜猫子’变成一只‘早起的鸟儿’。”

我的做法很简单,从最小的行动模式做起。比如坚持晨跑一段时间后,我神奇般地发现自己从不运动的“懒虫”变成“运动能手”。怎么做到的?

首先,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我都要6点-7:00这段时间起床。这是我给自己最低要求。散步也好,走路也罢了,我一定要去运动场。慢跑也好,快跑也行,我就一定要动起来。运动后,写记录。可发朋友圈分享,也可保留在文档里面。

就这样,一开始,我是给自己开了一份最低要求清单。然后才慢慢抬高要求,来保持动力。村上春树一开始跑步也如此。

他说:“刚开始跑步时,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跑不了太长的距离。二十分钟,最多也就三十分钟左右,我记得,就跑这么一点点,便气喘吁吁地几乎窒息,心脏狂跳不已,两腿颤颤巍巍。因为很长时间不曾做过像样的运动,本也无奈。跑步的时候被邻居看到,也觉得有些难为情,就和为那个偶尔加在姓名后面的、带括号的“小说家”头衔难为情一样。但无论运动量多少,他做到坚持每天跑步,尽量不间断。就这样,把跑步当成一日三餐一样,融入生活,形成习惯。”

反思一下,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坚持太难呢?

原因有二。

一来,开始时,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过高;

二来,这件事自己不喜欢,找不到动力。“逼迫我在不喜欢的时间去做不喜欢的事情,我从小就无法忍受这一点。反之,倘若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自己想做的时间爱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会做得比别人更加卖力。”村上春树如是说。

好了!回头看一下,我是如何晨跑的?

从最小行动、最低要求做起。接下来,我又是如何开始改变生活状态?又是从晨跑做起。我之所以选择晨跑,是因为不是晨跑让我养成早起的好习惯,而是晨跑让我养成早睡的好习惯。然后,我又利用晨跑后,精力最为旺盛的时间段,进深度工作模式。

你看!像精英一样,利用好时间,过好一天犹如过好一生的模式,是不是也不难习得?

总结一下:

资源稀缺无处不在。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时间稀缺、金钱稀缺,甚至是心态稀缺,我们要懂得把控自己的时间和欲望。

在这个高科技的网络时代,众人都把时间花在"奶头乐"中,从而一步步陷入娱乐至死深渊。唯有像精英们掌握一项重要的能力深度工作,才是将活出专注的、属于自己不同的人生。如今,你我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那我们该如何破罐子破摔,让自己才“混沌”生活模式,转向“节奏型”人生?

方法很简单。

不是做好时间管理,而是做好精力管理。

不是给自己设定大目标,而是从最小行动模式开始。

从今日起,只要你能转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也能活成属于自己高效人生。

好好加油,未来可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深度工作的四种模式,深度工作7步法思维导图":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942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