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移动支付不安全行为数量明显下降 筑牢反诈“防火墙”仍需多方合力

移动支付不安全行为数量明显下降 筑牢反诈“防火墙”仍需多方合力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中国银联最新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安全报告》)显示,随着智能设备的进一步普及,移动支付以其快捷、便利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之一。与此同时,针对移动支付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年轻人和老年人成为弱势和高危人群。

业内人士表示,移动支付的诞生和普及,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关于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的问题。移动支付的安全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筑起一道防欺诈的坚固城墙。

数字场景与人们的生活高度融合。

安全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在线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较2021年12月增长81万,中国移动支付整体市场覆盖规模位居全球第一。“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在使用移动支付,常见场景有近11种,比2021年进一步增加。”报告显示,目前的数字场景已经与人们的生活高度融合。

在支付安全方面,用户不安全行为数量呈现明显下降。调查显示,2022年,每个用户有1.2个不安全习惯,而2021年,每个用户大约有2个不安全习惯。“所有支付密码都一样”、“优惠促销二维码会被扫描”、“换新手机不会注销银行卡不会删除剩余敏感信息”等不良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

同时,安全报告也指出,男性、35岁以下的年轻人、学生、农民、自由职业者在银行卡安全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个人意识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面对移动支付安全问题,37.1%的受访者对自己在移动支付安全方面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有信心,47.3%的人比较有信心,15.6%的人持谨慎态度。

相关诈骗套路不断翻新。

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时,安全报告也指出,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信任度、使用率和依赖度不断增加,一些不法分子在移动支付普及的大方向找到了新的“商机”。

《安全报告》显示,67.1%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电信诈骗,22.6%的人表示财产受损,受损者比例较2021年上升了8.6%。

此外,电信网络诈骗、虚拟货币杀猪盘、网络直播诈骗、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等。,围绕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断翻新。

360数字安全集团联合光明网安全频道发布的《2022反诈骗报告》显示,随着国家反诈骗的深入推进,诈骗分子不得不更新诈骗手段,通过长短期结合,更多诈骗套路诞生,并呈现出“新瓶装旧酒”、紧跟热点、短期内变化快的特点。比如2022年,全年经历了年初的新型投资诈骗,到对抗疫情的诈骗,再到年底世界杯期间的假奖品、假纪念品诈骗。

在易上当群体方面,《安全报告》指出,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是易上当的高危群体。“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使用手机和银行卡时个人防护意识差,不良习惯数量高于平均水平。在个人信息的保护上更容易信任别人。”中国银联提示,

《安全报告》还指出,15.7%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利用大众爱情和人际信任的情感恋爱诈骗。在这类诈骗中,“冒充QQ、微信好友”最为常见,发生率高达26.4%,25岁以下的年轻人和学生是这类诈骗受害最深的人群。

记者从公安部获悉,广铁警方近日侦破系列电信网络诈骗案,紧急止付2010余万元。经初步调查,该案总涉案金额达2.17亿余元。该诈骗团伙主要针对刚工作的年轻人,利用其使用分期付款和小额贷款概率大、对贷款利率和金融征信敏感的特点,冒充平台金融客服。要求转账实施诈骗。

“虽然一些年轻人对互联网等新生事物更为熟悉,但他们缺乏深入的金融知识,对社会的了解也较差,因此更容易缺乏银行卡安全使用的意识,更容易上当受骗。”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鹏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帮助保管“手机钱包”的五条建议

为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保护个人权益,中国银联专家建议:一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要随意扫二维码或留下自己的个人敏感信息;第二,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因为贪图小利而让网络诈骗找到机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第三,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不要轻信那些追逐短期高收益的所谓投资专家;第四,如果不幸遭遇诈骗或其他类型的人身侵害,应及时向公安和官方寻求帮助,将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市民还可以主动学习各种防范措施和防骗技巧,增强防骗拒赌能力。

反诈骗宣传作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手段,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安全报告》调查显示,93.9%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防骗宣传,但只有6%左右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接触过。

“当前,反欺诈形势依然严峻。电信运营商监管不力,消费者防骗意识不足,电信网络诈骗技术发达,导致防骗防骗之路漫漫。”王鹏博说。

除了消费者的防骗意识,王鹏博还建议,相关部门应不断提高安全监管标准,针对多种风险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多部门合作后形成合力。同时,企业要不断探索业务和个人隐私保护、数据保护的边界。无论是移动支付服务商还是电信运营商,都应以保护客户权益为基本出发点,注重风险防控。(记者袁小康魏夏毅)

来源:经济参考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移动支付不安全行为数量明显下降 筑牢反诈“防火墙”仍需多方合力":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908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