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一些穷亲戚或者朋友或者亲戚遇到了困难,急需用钱跟你说话。如果是小额的借出去的钱,即使不还,那么大部分朋友都是可以承担风险的(如果可以安慰自己,就当是“慈善捐赠”吧)。但如果涉及大额借款,且因各种因素无法拒绝,如何规避民间借贷民事法律关系中的风险?一张完美的“借条”是基本保证!
别跟我说借钱给别人,你只用这种“收据”
(下面前评委侯老师过,引经据典,求史上最好的“借条”。如果不急,请直接到文末获取完美版“借条”。)
隔壁王老三:兄弟,不行,老祖宗,你这次一定要借我十万,不然我死定了。别急,我给你写个纸条(类似上面那个)。
喝多了的你:我对你大哥最忠心。你放心,我还有10万的私房钱给孩子买钢琴。我先给你急救。
隔壁王老三:谢谢大哥。三个月后我的生意就会步入正轨,到时候我一定会加倍感谢。
时光荏苒,三年过去了,你右手拿着同样的“收据”,左手拿着孩子的钢琴语录。即使像你这样忠诚的人也受不了。
你:你好,老三,是时候还你三年前借给我的钱了。我在家等着用呢。
王老三:兄弟,生意不好,投入的10万元佑也打了水漂。还有一些破机器价值8000元。如果你不介意把它们拿走。
你:我去。我借给你的钱怎么变成投资了?
你:“如果拿不到钱,要不要再质押?”后悔没早点关注——法盾!"
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你拿着那张“收据”打官司,能打赢官司吗?
在诉讼之前,你陷入了风险漩涡,原因有二:
如果真如王老三所说,贷款变成了投资。所以合伙做生意,大家即使不熟悉法律也知道。在合伙企业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赚了一分钱就亏了,不可能再拿回来!
如果你说不是投资款,那么纸条上写的是“收条”,并没有说明你们之间的具体法律关系。由于证据不足,法院可能会驳回你的诉讼。
法律保护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条规定:“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和生效的一方,对合同成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变更、解除、终止或者解除合同关系的一方,应当对引起合同关系变更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对合同的履行有争议的,由有履行义务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提供借据、收据、借条等债权凭证,以及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其他证据。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借条等债权凭证未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了事实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备债权人资格的,将裁定驳回起诉。”
从上面的法律可以看出,民间借贷案件要想胜诉,出示证据是非常重要的。“借条”作为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细节的证明,可以说是核心证据,应当确保“借条”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清晰、完善和真实。
参考案例2008年2月19日,郭通过中国建设银行向被告人徐转账人民币100万元。同日,被告人徐出具收条,上面写着:“今收到郭现金100万元,期限一个月。徐08.2.19。”后郭某某将被告人徐某某诉至法院,要求判令其偿还欠款100万元。
一审法院判令被告徐某偿还原告郭某某100万元,二审法院驳回郭某某的诉讼请求,即二审最终结果为郭某某败诉,未得100万元。
二审法院认为:“本案中,被上诉人将100万元打入上诉人徐某账户,上诉人徐某仅出具了收条,未出具借条。被上诉人提交的证人证言因不一致、矛盾,不具有证明效力。因此,被上诉人没有证据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借贷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本院认定上诉人徐是上诉人对外借款的中间人或经办人,而非借款人。被上诉人应向真正的借款人追偿。法院未支持被上诉人对上诉人的诉讼请求。”
以上只是分析,只是民间借贷的不规范行为之一。司法实践中,不规范借条引发的风险比比皆是,如:
白条,不管是不是借条,都是随意乱涂的,因为一般认为白条是借款,白条不一定是借款,也不一定是货款(不讨论);
还欠XXX元?是的,我还欠XXX元,还是我还欠XXX元,模棱两可!
借XXX元,还是借XXX元,到底借没借?
万一金额不一致。
借款人和借款人姓名不规范,无法确定借款人。等等
规范欠条
Ps:以上借条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如果一定要约定贷款期限内的利息(月息2%是绝对受法律保护的)!
法律之盾温馨提示法律之盾,希望能给朋友们普及一些法律常识,也希望朋友们能利用业余时间快速掌握一些法律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果朋友对本文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如有其他特殊法律适用问题,可关注本号,私信咨询。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法律借条的规范写法模板,2021借条正规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906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