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源县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以农为本,服务农业”的经营理念,大力实施进村进社区、富民惠民、阳光信贷等金融服务项目,全力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把普惠金融口粮送到山区乡村和田间地头,为伊犁巩乃斯人民致富撑起了脊梁。
LED电子屏金融推广“接地气”
“这个东西太好了,经常可以显示各种信息,让我看到很多金融知识。以前一直不知道贷款费是多少,现在终于明白了!”
10月25日,家住新源县那拉提镇卡拉坳村的村民马在村委会门口仔细看着,笑着说。
新源县那拉提镇卡拉坳村距新源县城110公里,距那拉提镇20公里。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尤其是冬天,村里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土路被大风阻断,村民们只能步行前往那拉提镇。
为了让村民随时随地了解农信社的金融知识,新源县农信社领导精心在村委门口安装了一块led电子屏,这里是人比较集中的地方。电子屏幕全天候滚动播放农村信用社金融知识,宣传贷款收费标准,播报全国各地农产品价格信息,供老百姓参考。同时,他们传递了农作物种植常识,强化了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
截至10月25日,新源县农村信用社已在所辖所有行政村安装了38块led显示屏,实现集中统一联网管理。预计今年安装50块,明年安装77块,实现全县77个行政村“村村通”LDE屏推广。
来源:天山网编辑:于收集本页打印本页。
农业取款点便民服务“零距离”
“自从我们村设立这个服务点帮农民取钱后,方便多了。之前去取钱都要跑十几公里,不方便也不安全。”刚刚拿到养老金的新源县塔勒德镇木斯村村民努尔丹别克满脸喜悦。
原来,努尔丹别克的小儿子下午要在学校交400元的书费,但他身上没有那么多现金。因为急用,他拿着身份证和银行卡,直接去了村民郑学智的永祥店,请他帮忙取400元钱。努尔丹别克告诉笔者,由于当地村民家庭分散较广,村民来回办理业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以前,村民只能去十几公里外的镇信用社提取养老金或小额现金。别说浪费车费,还得赶上信用社排队,麻烦又耽误。尤其是农忙季节,更不能拿现金应急。
现在有了帮农民取钱的服务点,努尔丹别克在家门口就能取钱了,心里当然高兴。“我65岁了,腿脚不方便。要真的去镇上取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努尔丹别克告诉笔者,从他家取钱到服务点只有50米,不仅方便省时,在熟人家里取钱也很实用。
说起“助农取款服务点”的代理工作,永祥店老板郑学智也感触良多:“我本来是开日用品小店的,后来有信用社来我店里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我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别看我,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服务点。平时不管是周日还是节假日,还是白天黑夜,全村人都来找我取钱。虽然很麻烦,但我可能会为村民做点事,但我还是很开心的。”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我们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密度,为农牧民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金融服务。”新源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涛说。
为有效解决农民取款难、金融服务弱化的瓶颈问题,2013年以来,新源县农村信用社有步骤、有计划地在全县各行政村人流密集的超市、百货商场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内容包括小额现金支付、账户查询等服务。
到10月25日,新源县农村信用社在21个行政村设立了21个服务点,办理交易2099笔,流动资金137万元,让农牧民切实感受到了服务点为助农取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真正实现了助农取款“零距离”、便民“零距离”。
自助银行走进农牧民的“心”
“多亏了农村信用社,真是太方便了。我用现金支付了老白姓的玉米钱,随时随地拿到家里!”在新源县土尔根乡土尔根农场收购玉米的老板刘建军笑着告诉我,他目前已经在土尔根农场收购了300吨玉米,现金近60万元,都是在农场村委会门口的自动取款机上取的。
自助银行位于新源县图尔根乡图尔根农场,距县城约40公里。为提高金融服务进村进社区能力,扩大金融覆盖面,新源县农村信用社配备了自助存取款机,为客户提供存取款、转账、余额查询等金融服务,极大方便了当地农牧民现场办理存取款业务。
目前,该社已在全县11个乡镇农场安装了46台自助终端和387台POS机。其中,在县人民医院、吐尔根农场、高朝牧场、赛马场、野果林改良场安装了5台离线存取款机,极大地方便了全县农牧民现场办理存取款业务。
提起异地存取款业务,新源县新源镇个体户孙建波高兴地对笔者说:“多亏了医院里的农村信用社自助设备,我爸下午3点心脏病发作,直接在县医院取了现金。太感谢了!”
近年来,新源县农村信用社按照“广覆盖、深受益、长帮扶”的普惠金融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丰富电子银行产品,积极构建有效、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金融产品全覆盖,为群众提供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
“太神奇了。我在家点了手机,钱到了别人的账户……”10月25日,新源县勒托别镇时宇开普泰尔村农民马富国高兴地说,他刚从外地买了一批种子,货款5000元。他不用去信用社,却在家里用“手机银行”成功支付了。这是新源县农村信用社在寻常百姓家办理的农村信用社手机银行业务。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农产品的销售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农牧民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有了需求。农村信用社作为植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为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收入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责无旁贷。
截至10月25日,新源县农村信用社已开通手机银行3133家,安装企业网银151家,个人网银3199家。这些设备的部署,打破了传统物理网络服务的局限,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将“全天候、不间断”的金融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让农民享受到“取款不出村、转账在田”的金融便利。
农村信贷用户、农牧民致富的“孵化器”
“感谢信用社及时贷款,我才会有今天的发展,感谢农村信用社的帮助!”新源县波斯托别乡铁勒哈拉村农民孙福荣发自内心地说。
2000年以前,孙芙蓉一家仅靠十亩承包地和八只羊维持三个孩子的学费和全家的生活费。春耕春播或开学时为了筹集农资和学费,经常去东借西借,生活比较拮据。2000年10月,该户被评为全县第一信户,信用社给他发了信用贷款证。有了这个“通行证”,贷款就方便多了。2004年,信用社借给他5万元,承包了200多亩地,有100多只羊。年收入从2000年的5000元增加到15万元左右。不仅能负担三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还盖了一栋250多平米的砖混房子。2013年,信用社贷款30万。他承包了1000亩地,用了大马力的农用车,还买了一辆价值20万的车。他的生活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孙福荣是新源县贝斯托贝乡铁勒哈拉村的典型。如今,这个村子95%的农民都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早在多年前,这个村就是县里有名的贫困村。这个村80%左右的村民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人员复杂。有些人长期以偷窃为生。不良的信用环境,让这个村成了全县有名的“赖”村。为了改变该村的信贷环境,从2000年开始,新源县农村信用联社领导多次与县乡政府领导进行深入沟通,认为铁勒哈拉村农民仍然没有钱,无法发展养殖业。总之还是穷,穷是会变的。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联盟领导积极组织信用社员工深入村里进行宣传了解,逐步注入了部分信贷资金。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这个村已经从粮食太多、欠账的羊太少的信用环境差,变成了人人守信的信用村。目前全村195户,都是信用用户,占比100%。2003年,该村被评为新源县首届信用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岳恒义高兴地告诉笔者,“现在我们村的人都可以用信用贷款,不需要任何担保抵押。”自2000年以来,信用社已在该村发放贷款近5亿元,贷款催收率达到100%。人均收入也从2000年不足200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14000多元,比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1%,成为全县人均收入最高的行政村。这个村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走上了富裕之路。
据了解,为从根本上帮助农牧民致富,实现诚信农民先富起来的目标,新源县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农村信用用户的考核力度,在全疆首次推广“农民综合信用体系”。在规定期限内,农户可凭证直接申请贷款,无需审批或担保。同时,在信用范围内,农民也可以循环使用。信用等级不同,优惠利率也不同。信用等级越高,贷款利率越低。在利率杠杆的驱动下,农村信用用户的评价得到了全面提升。到10月25日,该社已建立农户电子经济档案37462份,占全县农户的83%。建立信用用户32968户,占农户总数的73%;建立信用村63个,占76%;创建信用乡(镇)6个,占55%;累计发放贷款1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9.7亿元,惠及农户23825户,占比57%。农户户均贷款达到5万元,新源县农信社让大部分农户拿到了贷款,拿到了致富的资本。
建设普惠银行造福千家万户。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一条条稳步上升的曲线,真实地展现了新源县农村信用社惠城惠乡、建地方、惠民生的显著成绩。新型农村信用社,新形象,新征程,新辉煌。新源县农村信用社将以更新的服务理念、更好的服务水平,为支持农牧民致富、助推新源县经济赶超跨越贡献力量!
(新源县联社李志虎)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信用社助力普惠金融":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900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