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住上新房子的心情怎么说,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住上新房子的心情怎么说,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经过整村重建,金家井乡北牛栏村焕然一新,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支撑。北牛栏村省委组织部班子供图

白石山安置区芽菜扶贫项目带动周边2074户农民增收,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这是民工在收割豆芽。河北日报通讯员文摄

□河北日报记者闫国营

通讯员侯亚楠

“走出穷山沟,过上好日子。”目前,在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福泽园社区,72岁的王渔父和老伴住在50平方米的安置房里,过着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涞源县曾是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深度贫困县。截至2015年底,贫困人口57898人,贫困发生率21.4%。几年来,涞源县围绕“抓规范、搬迁、去产业、打基础、抓底线、增动力、保退出、防腐败”八个重点,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今年2月,涞源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实现脱贫。截至10月底,全县剩余719户1168人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保证能搬出去住,住得好,住得稳,能致富。

“公园就建在房子门口。不用出去打工,老人不用空 nest,孩子不用留下,大家都过得很幸福。”白石山扶贫搬迁区的拆迁户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据介绍,“共建两区”使扶贫企业和搬迁村民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双赢。仅芽菜一个项目就带动2074户农民增收,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

涞源县是一个山区县。部分地区人居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势在必行。涞源县委、县政府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使搬迁群众初步实现了“搬得出、住得好、稳得住、富得起来”的目标。

扶贫搬迁到哪里?涞源县在集中安置区规划上,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集中选址、产业扶持”的原则,分两批推进,先后建设了19个集中安置区,其中较大的福泽园社区和白石山安置区建设房屋5685间,安置14810人。

拆迁户如何才能“活得好”?涞源县积极探索搬迁安置区管理模式,创新了以村党组织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纽带、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建立社区党支部和党群服务中心、妇联、工会、团委,将搬迁村“两委”干部纳入统一管理;成立“有事可做”服务中心,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免费就业指导和登记、技能培训等服务。

千方百计保证搬迁群众能“富起来”,坚持“两区共建”的原则。哪里建搬迁安置区,哪里就建工业园。在搬迁群众集中的福泽园社区、白石山安置区周边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在其他17个安置区周边,将发展扶贫车间、光伏电站,以及食用菌、中药材、黑木耳、猪、鸡等“三种两扶”产业,完善扶贫措施,让搬迁群众过上“在家务农,在家领工资”的幸福生活。

实施旧村改造

——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走进金家井乡牛栏村,只见小山村干净整洁,白墙灰瓦的新房错落有致。不远处的山坡上,成群的牛正在悠闲地吃草。到处都是和平宁静的景象。

“这样的日子真的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贫困户薛二晓感慨地说,三年前,村里还是破旧不堪,很多土坯房乱七八糟,窄窄的羊肠小道坑坑洼洼,晴天时村民浑身是泥。村民们过着拮据的生活。全村124户28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6%。

2017年,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几年来,驻村工作队抓住京冀扶贫协作的机遇,推进实施旧村新村新民居安置工程,建设房屋65套。所有新房都安装了自来水、节能灶、冲水马桶和4G网络;为宽敞整洁的街道修建了下水道,防止污水横流;建设村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该村成为该县第一个村民整体搬进新居的深度贫困村。

为了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北牛栏村新建了933米的护村大坝,硬化了进村3公里的道路。同时发展玉米、马铃薯、南瓜种植和牛、猪、鸡、驴养殖,还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形成了“三种、四饲料、一光伏”的产业扶贫模式。该村还在牛栏夜校开设了讲堂、爱心超市、扶贫工作坊,并开展了一系列党员服务群众活动。

通过一系列措施,北牛栏村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截至2019年底,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是2016年的4倍多,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和北牛栏村一样,涞源县的100多个村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开展了整村搬迁安置、危旧房改造、村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全县实施188个村约10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从根本上改善了1.6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产业扶贫“造血”提供了支撑,使他们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最终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目前,该县农村已建成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

通过旅游促进扶贫

——帮助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强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与往日相比,上庄乡石子岭村村民张英山笑得合不拢嘴。

张英山的妻子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药。她的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为了照顾家人,他只能在村里的工地上打零工维持生计。虽然他有意向贷款创业,但因为没有抵押物,他无法获得贷款。

得益于好的扶贫政策,2018年,张英山获得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与其他6户获得小额贷款的贫困户共同建起了鸡舍。张英山每年可以获得3000元的保底分红。2019年鸡舍盈利,按照工作量计算一共1680元。另外,他是村里的护林员,年收入8000元。

在涞源县,像张应山这样投资建设的鸡舍有450个。涞源县引进九星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村“两委”+贫困户的“五联”扶贫模式,覆盖262个村19965户、43973名贫困人口。年销售商品肉鸡8100万只,实现收入1.62亿元,户均收入3000元以上。

该县重点发展“两种养殖、一种养殖”(养猪、养鸡、食用菌种植),形成长短结合、多点扶持、多点覆盖的产业格局,贫困群众收入逐年稳步增长。

涞源县还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发挥了旅游扶贫的龙头作用。抓住白石山晋升国家5A级景区的契机,依托“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5A级景区”两大品牌,龙头景区示范带动石浦峡谷、空中原、仙人峪等景区升级,构建多核景区格局,形成山水相依、文化亮点的涞源旅游新景观。打造龙头带动、项目带动、乡村联动、业务推进的旅游扶贫新格局。

2016年,该县成功举办首届省旅游大会,投资近150亿元,重点打造“1+12+13”旅游项目,即1条旅游大道、12个旅游商务新项目、13个省级美丽乡村。目前,全县新增旅游项目320个,旅游直接就业1万多人,带动4万多人持续增收。

来源:河北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住上新房子的心情怎么说,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774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