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香喷喷的扒鸡让仙桃的毛嘴镇名声大噪。一条休闲裤让毛嘴镇再次闻名全国。
一组数字显示,该镇每年生产6000多万条裤子,产值超过30亿元。在武汉汉正街服装市场,80%以上的女裤出自毛口。在中国三大女裤中,毛口占有一席之地。"瞄准百亿产业,打造全国女裤之都."地处江汉平原的毛嘴小镇,目标宏大,口气不小。
这种自信从何而来?24日,记者前往探访。
毛嘴、广州、义乌三足鼎立。
看地图,毛嘴镇位于仙桃、天门、潜江的交汇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318国道穿镇而过。走进占地1100多亩的服装产业园,一座座标准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颇为壮观。
裁剪、缝纫、钉钉子、挂牌、包装和装箱...在衣雨轩服装公司,二楼巨大的生产车间里,电脑数控缝纫机整齐排列,数百名缝纫工人快速移动,一片片布料在他们手中飞舞。“正赶上销售旺季,卖多少都供不应求。”张是公司的负责人,很忙。该公司正在满负荷生产,每天生产4000至5000条女裤,年产量为130万条。
毛嘴镇副镇长王赤登说,全镇有153家像衣雨轩这样的服装企业,目前都在没日没夜地生产,以满足旺季需求。据统计,该镇全年生产女裤约6000万条,产值30多亿元。
从全国来看,广州的牛仔裤、浙江义乌的美体裤、毛嘴休闲裤三足鼎立,垄断了全国90%以上的中低端裤业市场。“作为江汉平原的一个小镇,可以和广州、义乌一样出名,在全国女裤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毛嘴的实力不可小觑。”王驰登认为毛裤会有更大的舞台。
承接产业转移,毛口裁缝回国。
说到毛裤,就不能不提到毛裁缝。上世纪70年代,毛嘴镇的一家服装厂红极一时。那时候,做裁缝是毛嘴镇男女老少最向往的职业。“没有冯フウカ吹雨打,比干木匠石匠强多了。”
新兄弟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谢就是这家服装厂的一员。16岁初中毕业,进工厂当学徒。20多年来,谢先是和别人一起干,后来和几个工友单干,慢慢自己当了老板。“这几乎是每个毛裁缝成功逆袭的轨迹。”谢说,在汉正街的服装厂,来自毛嘴的产业工人占据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有800多位服装企业的老板都是毛口裁缝出身。
2011年前后,汉正街、长风村等服装生产密集区面临拆迁,很多企业选择搬迁到四台、盘龙城工业园,基本离开武汉。“厂里老乡多,我就把厂搬回了老家,免去了东奔西跑的痛苦。”谢松有了回家的想法,但搬厂的事很难说出口。
当时,毛嘴镇敏锐地察觉到“承接汉正街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镇政府及时打出“欢迎老乡回家”的情感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回应企业痛点:建厂、拎包入住、免税、贷款贴息...面对家乡的热情好客,谢带着100多名老乡把服装厂搬回了老家,开得红红火火。
然后,一个个观望的服装企业老板主动回老家商量搬迁。从2011年开始,从广州、深圳、武汉搬迁的毛嘴企业从8家增加到153家,6年增长了近20倍。筑巢引凤激活“回雁经济”
弥补短板,让女人穿毛裤。
“一对情侣进厂,一年一辆车,两年一套房。”在毛嘴镇服装工业园,工人开私家车上下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年年初,在毛嘴镇川步头村,90岁的别肖文和蔡珊夫妇从武汉返乡,在衣雨轩服装公司工作,每人每月收入8000多元。“工资不小,离家近,每周都能回家看看4岁的孩子。”这对年轻夫妇非常满意。“做点钉扣子的手工,一个月3000多,赚钱很轻松。”59岁的丁说,在农闲时,他也会在一家服装厂工作。"高峰时,毛嘴镇有3万名工人生产女裤。"王赤登说,随着返乡企业的增多,产业工人需求激增,即使已经招到了周边的工人,也还是捉襟见肘。
除了劳动力不足,原创设计能力不足、自主品牌影响力不足等短板日益显现。王赤登说,该镇正积极与甘肃、贵州人社部门合作,引进产业工人,推进末端生产自动化。该镇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展示中心,建设电商物流园和配件产业园,引进t台秀和服装博览会,扩大品牌知名度,让女人穿上毛裤。
毛嘴服装企业也在行动。他们成立了青年创业者互助联盟,摒弃单打独斗,联合起来打入市场,提高了抗风险能力。(记者张卫华魏磊通讯员毛轩)
此稿件为延伸阅读,稿件来源为: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事实、技术错误、版权问题、不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并为稿件提供纠错信息。
关注新华网微信官方账号下载新华文轩客户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国女裤产地在哪里,全国女裤批发市场在哪":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715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