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近年来,淮南潘集区积极搭建政府、银行、农户之间的无障碍金融平台,集合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探索“四加四”模式,大力推进“整村信用”,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推进普惠金融,用金融杠杆撬动乡村振兴。截至10月底,全区累计向建档立卡农户发放信贷2.67亿元、1.42亿元。
“政府+银行”共管,打造合作同心圆
重视政府与银行的沟通。2021年,潘集区与淮河农村商业银行签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商定的时间节点,双方定期安排专门磋商,重点讨论和解决难点。组织部向全区11个镇(街道)派出11名农商支行行长挂职任分管财务的副市长(副街道主任),建立定期交流成果、完善信息反馈等机制,确保工作方向一致、成果共享、信息共享。
注重激励导向。各乡镇(街道)、各农商支行要制定“整村信用”实施方案,各村要配合各农商支行开展工作,工作效果纳入村集体经济年度考核。淮河农商银行将“整村授信”推进工作纳入各农商支行及其主要负责人年度绩效目标考核。
注重引导和评价。各农商支行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团队,对“整村授信”进行全流程指导,并按时间、区域维度对年度工作目标进行分解,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层层把关、考核到人”。截至10月底,淮河农村商业银行已与全区84个村签订了“整村授信”合作协议。
“市长+行长”联合培训开创金融新局面
培养农村“理财顾问”。充分发挥副镇长(街道副主任)和“镇长+行长”的双重身份优势,通过“板凳会”、金融夜校、走访调研等形式,向基层干部讲解“整村信用”的理念和优势,广泛宣传国家惠农政策、信贷产品、金融诈骗防范和打假等最新金融知识,培训160余名村干部成为熟悉惠农金融政策的“金融顾问”。
培养农民的诚信意识。乡镇(街道)通过村喇叭、新时期文明实践站(站)、流动广播公交车等广泛宣传信用建设的重要性。,让群众明白通过评级信用可以将信用转化为资产,可以用信用资产代替实物资产,不断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意识,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培育新的信贷市场。分管金融的副镇长(街道主任)结合各乡镇(街道)实际情况,在推进农户信贷的同时,对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深入了解。截至10月底,各农商支行因地制宜认定新型经营主体605家,不断扩大“村村通”后的信贷需求。
“专员+系统”联合评价推动评价信全覆盖
接受规范和标准。各村选取本村“两委”成员、老乡、微支付便民点、超市经营者作为评价成员,配合农商支行派出的信用专员开展“整村信用”信息采集,对全体村民进行初评,按户确定信息采集对象名单。
信件的准确归档和评估。信贷专员采用“脊起来”服务模式,开辟农户信用评估绿色通道,重点走访经济人才和种养大户,集中精准备案,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后续业务发展储备客户资源。目前,已建立农民信息档案8752份。
加强交叉核对。采取“看人、看事、看管理”的方式,专程检查备案信息的真实性,深入客户家中、经营场所、田间地头访实情,采取“一户三源”(一户要有三个不同的信息来源)的模式,确保农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将采集到的农户信息与金融系统中的原始基础信息和信用报告进行交叉核对,全面验证客户信用信息的真实性。
“服务+产品”联合供应,显现良好惠民效果
创新产品开发。引导淮河农村商业银行立足全区农业产业优势资源,创新开发“粮贷”、“中标贷”、“税贷”等农业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全区60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截至10月底,已发放“粮食贷款”6436万元,“中标贷款”、“税收抵免”3186万元。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力推广手机APP和网上银行,一站式完成开卡、征信查询、贷款准入、调查、审核、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审核、贷后管理、中间业务合同签订等操作,实现农户贷款“一趟不跑”、客户经理“最多一趟”,农户和企业完成贷款申请由原来的5-7天缩短到10分钟。
实行降费减利。对信用村实行“整村推进、批量授信”的快速服务模式,对优质客户实行“白名单”制度,提供贷款优先、额度优、利率优惠的“三优”服务。不同等级的信用用户将享受差异化的贷款额度和利率,使信用用户更好地获得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在简化农户贷款手续的同时,加大利率优惠力度,贷款年利率根据信用等级在4%-6%左右,大大减轻贷款农户的利息负担。(于文兵、赵中坤)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安徽四联四增,安徽四联四增是什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223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