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论文,知史爱史爱国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论文,知史爱史爱国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研究经历]

作者: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创新发展”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以史为鉴,以史为鉴,爱党爱国》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学习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认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是正确认识党情国情所必需的,也是开创未来所必需的。”

我只想谈谈我对了解历史和爱国主义的感受。

晚清思想家、诗人龚自珍是主张“改法”、“改图”的改良主义先驱。他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绝鸦片,极力主张抵御外侮。他的诗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充满了爱国热情。根据他的亲身经历,他感叹:“灭一国,必先去其史;人之枷锁,败之纪律,必先去其史;如果你不能向别人学习,你必须先去了解他们的历史;蛮族的祖先首先要去他们的历史。”看完这段话,你会被“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强烈震撼。我自己也有同感。

九一八事变前一年我出生在沈阳。我上小学的时候,校长是日本人。他公然叫嚣满洲国人不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是日本天神的子孙,是旁系子孙,直系子孙是日本大和民族。这种先去历史的奴化教育,正是为了从小学生的头脑中去除国防防线,以方便侵略者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进行毒害。龚自珍把历史上升到保家卫国、维护纪律、继续教育、保护祖先的高度,是因为历史是人的脊梁,是民族的灵魂。没有历史,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民族的一生就结束了。也正因为如此,侵略者在侵略一个国家之前,就试图篡改和抹杀被侵略国的历史。直到今天,这种恶劣行径仍不时在国际社会出现。为了掩盖侵华历史,日本右翼势力不惜篡改历史教科书。台湾省的民进党为了“去中国化”,也在篡改历史教科书。但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真相并不因小丑的篡改而改变。

我在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伪满洲国生活了十五年。在此期间,侵华日军用尽了各种政治、军事、司法、教育手段,也没有让东北人民忘记祖先和祖国。我记忆中有一件事证明了这一点。关于日伪统治东北后期,电影院放了一部电影叫《公平的生活》,讲的是林则徐禁鸦片和对英作战的故事。影片中间有一个场景是人民群众为被派到新疆的林则徐送行,林则徐号召大家爱国。其中一位参观者说,现在大家都喝了太多的“白油”,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祖先。每当电影进行到这个阶段,观众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很多人看这部电影很多遍,就是为了听这句话。这部电影可以放映,因为它的主题是反英语。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或出于战争宣传的需要,或出于对审查制度的忽视,无意中给了观众一个抒发内心情感、无话可说的战斗机会。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不遇的变局”。一个大国突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次次的侵略战争造成了一次次的赔款,拯救民族于灭顶之灾和民族危机成为当时爱国者的目标。为了唤醒人民,争取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英勇牺牲唤醒民族。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下令逮捕谭嗣同等六人。当时有人力劝谭嗣同尽快逃走。谭嗣同大义凛然地说:“各国的政治改革,都是从流血中来的。今天,中国没有听说过因为政治改革而流血的事情,这也是这个国家不繁荣的原因。如果有,请从头说起!”他还在狱中写诗,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我横刀笑天,留在昆仑山。”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显示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改革至死的决心。他不仅回击了清朝的顽固派,也坚定了爱国志士反清的决心。

1905年8月,陈天华多次交涉,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朝禁止留日学生条例》,最终无效。他感到国家失去独立的耻辱,悲愤无处发泄,愤然投海自尽。作为革命家,陈天华曾写过一些号召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宣传材料,如《回头》、《警钟》等。他在《绝望的信》一书中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他说:“大家都以爱国为念,努力学习救国。十年二十年后,不可能在开始前转危为安。”周恩来总理曾题诗赞美陈天华“跳海英雄难酬”。

清朝覆灭前夕,1911年4月,革命党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72位烈士安葬在黄花岗。其中,林觉民在牺牲前写下了《与妻书》,表明他的牺牲是“为世人寻求永恒的幸福”。林觉民牺牲后,《妻妾之书》不胫而走,激发了大批爱国青年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林觉民的《和妻子的书》被收入中学课本。

与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顽固不化的清朝统治者慈禧甚至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发表的《自己的罪过》中宣布:“量中国之物质资源,使其与国同乐。”这种为了生存而背叛国家以求生存的无耻行径,实在令人发指。

此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接连发动武装起义,最终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主动担负起其他任何阶级都无法完成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使命,使国家观、民族观、人民观焕然一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会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故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这一重要论述再次论证了研究历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认识历史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第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要分清忠信与奸诈,顺从与叛逆,善与恶,择善而从之,弃恶而去。历史研究过去,但面对现实,甚至未来。它以明确的法律引导群众创新建设国家。所以,了解历史,爱国是大多数熟悉历史的人的共性。古往今来,许多动人的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兴衰,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为现实的国家改革发展服务,使历史经验和智慧结合现实创造性地转化发展,展现一个爱国大国古为今用的磅礴力量。

第三,在当前充满复杂斗争和尖锐利益冲突的国际环境中,学习中外历史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特别是从前人的成败中认识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启示,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发展与维护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中国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浪潮中站稳脚跟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爱国主义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爱国主义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历史责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五,中国在古代的一大贡献是形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传统。以史为鉴的思想家提出并丰富了“和而不同,亲九族”的民族政策,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稳定的、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由此可见,“知史爱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与道德并重的价值取向。要从历史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理解和贯彻“以史为鉴,以史为鉴,爱党爱国”,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光明日报》(2021年7月28日第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论文,知史爱史爱国":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764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